標籤:

但願:是否存在唯一的審美世界

但願:是否存在唯一的審美世界

今天講一個「唯一」是否存在的故事。

在讀中國美學史相關材料的時候,葉朗編纂的《中國美學史大綱》的核心就是「道-氣-象」,氣和象我們姑且不論,就圍繞「道」來做文章,會發現,按照中國式美學的表述邏輯,道是某種原初的狀態,世間一切都是由「道」生髮幻化而成,這當然是一種不科學的解釋,因為從文科的角度上說並不存在所謂「道」這種東西,也並不存在可以【描述】為道的行為或東西。

但是,他帶給我們某種思考的可能,就是:審美世界是否是唯一的?

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必然而且只能是「唯一的」,不存在「多個」現實世界的說法,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去對應「經由審美活動」的主體進入到的「審美世界」,它也應該是唯一才對。但是,如果這個邏輯成立,我們就會面臨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

既然只存在唯一一個審美世界,那麼為什麼每次進入這個審美世界的都不一樣呢?

當然伴隨而來的還有另一個問題:

我們要滿足什麼條件,才能算作是進入了審美世界呢?

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被解決,「進入審美世界」或曰「喚醒審美世界」都是空談。

葉朗先生編寫的《美學原理》里用了不少的篇幅去描述「審美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也也用了不少的篇幅去描述「在某種行為之後」主體可以進入審美的狀態,但我們不得不退一步來問一個問題:是否只要做了『這某種行為』,就一定可以進入審美狀態呢?

或曰,這並不是一個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

進入審美狀態,必須要是【這某種行為】,但完成這【某種行為】卻有可能因為一些不同的原因而無法進入審美狀態。

而審美狀態,是否是一種【可以被明確觀測到】的狀態呢?換言之,審美世界是否是一個【可以被明確判斷出】的世界呢?

我們可以不去管,進入審美世界的入口怎樣打開,而作為一個旁觀者去判斷,到底這個人有沒有進審美世界嗎?

哪怕當事人拒絕承認,或更極端的說,不依靠當事人的【主觀感受】,而有某種【客觀可見】的方式讓旁觀者做判斷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有的,這種技術叫做【心流】。

腦電數據是可以根據神經學數據EEG(情緒指數)和SCL(緊張指數)的指標準確地判斷出,你是否處於【心流】狀態,這種心流狀態,大約可以被認為是【無我之境】。

只是,會出現下一個問題值得思考:每一次外在觀測,進入心流狀態,都應該進入同一種心流狀態才對——因為我們只會把【以這種方式配比的EEG和SCL】所代表的指標稱之為【心流】。

但在美學中,是否是一個同一個呢?

譬如,當你在欣賞一個藝術作品時,你感覺到【感覺不到時間】進入了【無我之境】,而在你欣賞另一個藝術作品時,你同樣感覺到【感覺不到時間】進入了【無我之境】,請問這兩個無我之境是同一個無我之境嗎?

如果這兩個無我之境是兩次踏入了同一個【境界】,那麼這兩個不同的藝術作品中,是否有著相同的東西,開啟這個境界呢?

如果我們認為,確鑿無疑的說,審美世界只有一個的話,那麼只能做出如下解釋: ①因為藝術作品本身並不相同,所以就算是進入了同一個無我之境(或者換句話說,我們把【感覺不到時間】這種狀態,稱之為【進入無我之境】),也很有可能因為【無我之境】非常大,所以踏入的坐標是完全不一樣的,每一次都是不同的體驗,但依然是同一個境界。

②赫拉克利特在《殘篇》中認為,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現實世界是如此(從審美世界回到現實世界的我們),在回到現實世界的時候,已經和從現實世界到審美世界的時候,是不同的兩個世界了。

如果我們相信①是合理的,那麼就會帶來另一個問題:人是否可以【不經由現實世界】到達審美世界的某個點?

什麼意思呢,我來舉一個例子:

我非常喜歡看某部作品A,在閱讀的過程中,因為滿足了進入審美世界的條件,所以我總是會進入審美世界的a點。同樣的道理,我欣賞某部作品B的時候,也進入了審美世界的b點,至此,a和b點都在審美世界中,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從a直接到b呢?

我個人是不清楚的。 又或者說,a和b儘管都在同一個審美世界之中,這個審美世界裡,其實彼此是互不相通的,就像我們們只能進入到一個大樓里的每一個房間,每個房間之間都無法相通,但是確實這每個房間都處在同一個大樓內。

而如果我們承認審美世界是唯一的,實際上就是承認柏拉圖所謂的理念世界是唯一的,也承認新柏拉圖主義者普羅提諾的「流溢說」里講的太一是唯一存在的,就只有一個太一。

就好像,我們定義某種類型的水果是蘋果,那肯定不存在唯一的蘋果,現實生活中有千千萬萬個不同的蘋果——儘管從「抽象思維」上,或概念上,只存在叫做『蘋果』的一個詞。——就像數字3,現實生活中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的,但當我們在做數學時,寫出數字3時,它只能是唯一的被喚醒的那個概念。

當然太一也好、道也好、理念世界也好,都不是『概念』,而是某種「世界」,或曰某種「範圍」。

那麼如果審美世界是唯一的,就會出現一個附屬問題:這個世界大約長成什麼模樣呢?

如果是太一亦或是理念世界的模樣,就必然存在【遠近親疏】。我們想像審美世界是一個球狀物,那就必然有是否靠近中心一說,也就必然有【審美格調】的高雅與否一說,越發高雅的,當然越發靠近中心。當然因為是球狀物,所以判定是不是高雅的標準有很多,但歸根結底,是存在高雅與否一說的,這就不得不承認邊沁的功利理論——快樂和痛苦有高級與低級之分(多少與強度)——一時想起桑德爾教授在《公正,我該如何是好》里提過:你是否認為在閱讀莎士比亞和閱讀辛普森一家時,帶來的快樂是同等級別的呢?

如果不是同等級別的,當然也就隱隱地承認了審美世界是唯一的。其可能只是到底幻化為何等形狀罷了,到底是球體呢?還是金字塔呢?又或者是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描述的「差序格局」呢?

當然,話說回來,也存在有審美世界並不是唯一的一說。每一次體驗都單獨生髮出獨屬於他自身的審美世界,這些審美世界豈止是不能相通,簡直就是各自成立——譬如夢境,人都會做獨屬於他自己的夢,而這獨屬於他自己的夢,是無法和別人的夢勾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更大的夢——《盜夢空間》里似乎並不支持這種表述,在這部電影里,畢竟還是有初始夢境的,所有的個人夢境都是可以在初始夢境中相遇。

一時胡言亂語,做司馬牛之嘆罷了。


推薦閱讀:

談美 | 當人們談起「閨秀」,人們在談什麼?
是什麼讓中國很多東西看起來很low或者沒有美感和質感?
女性對男性的審美是否存在從眾現象?
如何看待當代對女性審美為「越像外國人越美」?

TAG:审美 | 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