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127日,結尾啦,收工啦
尋找手藝-紀錄片-高清正版視頻在線觀看-愛奇藝
第127日 高密.年畫、面花
昨天天黑了才找到高密的年畫村,摸著黑尋找,柳暗花明,竟然摸到一位年畫大師王樹花家,當即約了第二天的拍攝。
王樹花家是個普通的農家小院,客廳牆上全掛著年畫,在廂房裡她還有自己的展廳和工作室,而這位大師,同時也只是一位普通農村婦女而已。
這裡的年畫介乎國畫和雕版複製之間。
在底圖上,用柳條燒制的碳條描一遍底圖的輪廓,把描好的輪廓覆蓋在同樣大小的另一紙上,碳條的粉末會留在紙上,達到複製的目的,這個過程叫「撲灰」,因此這裡的年畫也叫撲灰年畫。
撲灰定好輪廓後,再用筆一筆筆重新勾畫輪廓,然後往輪廓里填色、添加一些小裝飾。填色和畫裝飾過程不再是複製,更接近國畫,正因為有這個環節的存在,高密年畫需要較強的繪畫功底。王樹花已經畫了30來年,才畫成今天的大師。
王樹花
這幅年畫畫好後,女兒很喜歡,200塊錢買了下來。
高密夏庄的面花,是從一本文藝雜誌上找到的線索。
簡單說來,就是用面做成各種動物造型,和饅頭一起蒸,像饅頭那樣吃,確切地說就是動物造型的饅頭。
面花(還沒蒸熟的哦)
和雜誌描繪的不同,夏庄的面花並不是某個「傳人」的專長,但凡饅頭店都會,我們預約了一家饅頭店,就輕易拍到了。那家雜誌的情報看來是有些矯情的,為賦新詞強說愁。
想起媽媽做的菜,那個滋味,人人誇,吃過我媽做菜的,都說好。如果經過文藝青年或者商業的包裝,或許就成了:
村婦劉氏,將湘西某村落的烹飪秘方,結合本家劉氏的烹飪遺傳,創造出全新的驚世菜肴,並把這份手藝從遙遠的村落,帶到了省會城市長沙,贏得長沙眾多市民的滿堂彩。
如上描述,確實也屬實。但給人感覺,那就是一個神奇的故事。其實,大家都那麼炒菜罷了,媽媽只是做得多,經驗豐富,熟能生巧。
山東高密的面花,也只是一個大範圍的習慣、習俗,許多村婦都會,做得多的人手藝更好一些罷了。所以饅頭店的人,自然就熟能生巧,傳人之說,無從談及。也許確實有吧。
中國大部分傳統手藝,莫不如此。放在以前,那就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群體現象,而不是秘方、流傳、傳人。
只是當一些曾經熟悉的手藝快被人遺忘,而又有一小部分人想起了,這時候,出了一個名詞:傳人、傳承人。
也好,至少還是被人想起了,沒有被徹底遺忘。但是,傳統手藝被遺忘似乎又是一股不可逆轉的趨勢。真讓人糾結。
雷英華是我們拍攝的最後一個人,這讓我想起一個名詞:饅頭西施,看,多美的結尾。
雷英華和她的面花
第129日 北京
晚上回到北京。
《尋找手藝》經歷129天前期拍攝,行程34300公里,跨越23個省,拍攝了88個區域,144個拍攝點,共記錄199名主要片中人,18萬字文字記錄
《尋找手藝》前期圓滿結束。
而這,只是前期拍攝,它只是全國各地天馬行空的折騰,頂多就是想家。而後期,原計劃四個月,卻整整耗費2年,修改次數近60次。那份內心的波濤洶湧啊....不想說了。
完成這些文字,算是了了一個小小心愿。一個更大的計劃還在醞釀:《尋找手藝》第二部。是的,會有第二部《尋找手藝》。
《尋找手藝》紀錄片進展流程備忘:
籌劃:
2013年10月14日,杭州啟動儀式,定名為《指尖上的中國》;
前期拍攝:
2014年5月8日-9月12日:拍攝完成;
文案撰寫,素材整理:
2014年9月13—2014年12月4日;
後期剪輯、粗稿:
2014年12月5日,開始粗剪;
2015年6月3日,完成定稿,素材粗剪(庫)完成!
2015年10月8日, 紙上剪輯完成。
2016年1月28,四集全部粗剪完,並給成員們審看,並修改。
成片修改、精剪:
2016年1月30日,將四集改為五集。
2016年5月20日,完成調色、字幕;
2016年5月23日,開始著手「去我」化修改,意欲改變敘事人稱。
2016年5月31日,完成改稿、配音、配音剪輯,修改稿錄入等;
2016年8月21日,完成第二人稱的去「你」化修改。
2016年9月9日,完成音樂的分配、選配;
2016年10月14日,全部工作完成。
成片精改:
2016年10月20日,在小範圍同學、朋友間開始推廣,走出第一步。
2016年12月4日, 全片銜接檢查,第1、3、5集增加銜接,增強粘合度;
2016年12月15日,完成所有工作。(50分鐘版)
2017年1月4日-6日,完成最後一次修改,時長不再遵循50分鐘。
2017年4月7日, 完整超級絕版;
2017年4月19日,在超級絕版基礎上,精簡,完成B站版本並上傳B站;
2017年5月8日,旅遊衛視《行者》欄目播出;
2017年9月1日,登陸愛奇藝;
推薦閱讀:
※如何拍好專題片?拍攝某一個職業的專題片需要注意什麼?
※紀錄片《輪迴》導演試圖表達什麼?
※推薦一些既漲知識又裝逼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