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手藝》導演手記 :第81日,年畫、秤

尋找手藝-紀錄片-高清正版視頻在線觀看-愛奇藝


第81日 湖南隆回.年畫、秤

早上告別奶奶,來到臨近的一個縣:隆回縣,拍攝這裡的年畫:灘頭年畫。灘頭,是年畫所在鎮子的名稱,年畫的傳承人叫高臘梅,她的年畫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81歲的高臘枚每天都要迎接好幾批訪客或者媒體。她家門口新添了馮驥才題字的對聯。我們看到她,她剛從街上散步回來。

前幾年就在老人家手裡買過幾套年畫,那是她和老公親手製作的。談及此事,她的眼神充滿惋惜,她老公已經故去,她已經干不動了,弟子水平卻遠不及自己。

我手裡最後一套年畫送給了北京的一位朋友,以為還能買到同樣水平的。而那位朋友,據說又送給了一個老外,我也開始深感惋惜了。連高臘枚自己都對以前的年畫表示惋惜和懷念。

高臘梅收了20個徒弟,但最終只有一個家境貧寒的徒弟勉強為了生計留了下來,她每年花一個月時間協助老人製作年畫,然後外出打工。

政策對灘頭年畫的影響很大。以前,老人最大的客戶是政府,用來作為高檔禮物,如今這條線急劇縮緊,徒弟們也各奔東西,放棄了本來就不熟悉的技藝。

照此下去,灘頭年畫或許命不久矣。

灘頭鎮以前有好幾個家庭祖祖輩輩製作年畫,「破四舊」把其他家的畫板全部燒光了,高臘枚和老公鍾海仙私藏了一批,算是保住了手藝。如今她家共藏有28種近百張畫板。但是,由誰來傳承和印製已經是個大難題,81歲的她已經干不動,上心的徒弟卻沒有。

和我奶奶一樣,老人願意和人聊天,但聊著聊著,總會把年畫的話題聊到自己的四個子女身上。雖家境並不寬裕,但她的四個孩子全部考上大學,孫輩也個個有出息,老人說到這裡流露出的自豪,遠遠勝過聊年畫。

沒拍到年畫的印製,我們帶著遺憾告別了老人,繼續下一個拍攝點:荷香橋鎮。

喻攀要在荷香橋鎮找點,是因為聽說荷香橋是個古鎮,他覺得應該能找到有意義的手藝。確實被他找到了,一個正在做秤的手藝人朱宣堂老大哥。

原以為製作秤很容易,聽完老大哥的介紹才知這是一門充滿智慧的絕學:

秤桿必須是草魚形狀,三個支撐點必須在一條線上,星子由水銀配合錫融化而成,黑色秤桿由石灰、青礬、五倍子水刷制,打磨靠「掐仙籽」;這幾個要點,看似簡單幹澀,但這是老大哥一輩子的心血和機密,原來極少公開,因為我們也算是同鄉,鄉音親切,加上老大哥不願意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技藝失傳,他想乾脆藉助媒體公布吧。

老大哥原來是農技廠工人,心靈手巧。青年時為了生計,學會了製作秤。如今方圓幾十公里的制秤人只剩老大哥一人,他想帶徒弟,卻無人肯學。老大哥雖然技術熟練,一天也只能製作一把秤,每把秤的手工費只是50-80元,而要學成,沒有數年是不成火候的,不成火候,秤就不精確。

老大哥老倆口每月2000多元退休工資,在自己自足的鄉村,足夠生活仍有盈餘。他做秤,全因愛好,且不願看著桿秤就此死去。如今,電子秤已經徹底打敗傳統桿秤。但有些農村老人仍舊習慣桿秤。老大哥手藝好,名聲在外,經常有人找他修秤、調秤,如果他放棄做秤,方圓幾十公里的許多鄉村的桿秤,就將徹底被遺棄。

臨走前,我買了老人一桿秤,算是買個童年記憶吧,老大哥也知道我是買著好玩,但還是堅持對自己的秤進行砝碼調試,50斤的砝碼調試,誤差不到三兩,對於傳統秤,這已經是非常精準了。

(又忘了拍照片,失職。)

第82-100日 北京.休整

我和何思庚回京休整,喻攀在長沙休息。

據說,何思庚回到北京,抱著前來接站的兒子,這個老男人居然哭了。可惜,這個畫面沒有人拍下來。


推薦閱讀: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 :第118日,龍泉的青瓷和寶劍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 :第35-36日,從波密到墨脫,爽死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 :第25日,走,去拉薩
生態地理學解釋

TAG:纪录片推荐 | 旅游推荐 | 民间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