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34日,愧對阿曲老人

【原創/紀錄片】尋找手藝(全5集)2017_紀錄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每次看到阿曲老人這一臉的憨厚,我就覺得愧疚。


第34日 阿曲老人

阿曲老人,這是個精彩而尷尬的點,精彩是因為阿曲老人會很多種藏族手藝,佛像、唐卡、藏戲面具、帳篷等等,尷尬是因為我們的拍攝成了盛情款待。

這個點是朋友推薦的,她認識阿曲老人的孫女,我們就這樣來到了阿曲老人的家裡。老人超級熱情,直接把我們當成了孫女的朋友,於是拍攝儼然成了接待。乾果、風乾牛肉、零食、酥油茶都準備好了,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每一項手藝也都準備就緒。老人當然是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但是,我們原本期待真實自然的拍攝,反而變得放不開了,演變成了我們最不能接受「擺拍」。

出於對老人的尊重,我們把每一項手藝都拍了下來。老人的唐卡、佛像,均屬一般水準,見過土旦的佛像、德格的佛像、唐卡,再看老人的,確實有明顯差距,畢竟那些都是頂級的。不過老人的佛像滿足一般寺廟也是沒問題的。實際上他的佛像從來不賣,免費送給寺廟。

從拍攝的意願來說,阿曲老人更符合手藝精神,只是可惜,老人準備實在太充份了,他把我們當成常規媒體了,對著鏡頭一板一眼但又很認真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手藝。

我一直內心很糾結,要不要把阿曲老人放到片子里。

在第三次修改稿子時,我還是把阿曲老人的故事拿掉了。

一路下來,越來越感覺到 「電視台記者」是多麼可笑。

我喜歡土旦大師給我們的尊重,那是因為我們工作敬業,我喜歡那麼多新疆手藝人給我的尊重,因為我心到了。

阿曲老人給我們的尊重,因為我們是「媒體的」,我們是熟人介紹來的。

以後的拍攝,我將拒絕光環,拒絕平台,只做一個拿攝像機的手藝人,就像所有真正的手藝人一樣。

反觀自己以往的歷路,曾有多少時間是靠「媒體的光環」獲得尊重呢?

把阿曲老人的故事從片子里拿掉,只是因為我們的內心還無法擺脫「媒體」對我們的干擾。

《尋找手藝》推出後,引起一些小小的關注,也引來一些媒體記者的採訪。很明顯的,我發現有一種很明顯的氣質:媒體氣質。如果對方是傳統媒體,或者有傳統媒體經驗的記者,他(她)身上一定有一種如影隨形的媒體氣質,有一種奇怪的冷靜,奇怪的質疑,似乎對什麼東西都不信,同時心裡又裝著很多套路,一個個問題把你推向他(她)想要的答案。

可惜我也是從那個環境出來的,我本能地不往她(他)的圈套里走,而是在圈套外信馬由韁,同時又不跑範疇。等她們的稿子發出來,大多數是不走心的,僅僅是完成了一個任務,閱讀點擊量也很平平,我也理解,都是為了一隻碗飯。

而那些沒有媒體經驗的小弟弟小妹妹,他們來採訪時,很少有媒體氣質,感覺他們如同一張白紙,任由你在上面寫寫畫畫,他們只是用好奇的心看著你。最後她們的稿子出來,點擊量都會非常高,內容也很精彩,有時候能把我自己都感動了。

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的差距就這麼被拉開了,工作和興趣的差距也在此體現。每次接受完自媒體的採訪,都感覺自己被這些年輕人上了一課。

此圖不是擺拍的哦,抓拍!

拍完阿曲老人,下午趕赴波密。

著名的通麥天險,和13年前比,天險只是路爛而已,險度大大降低。一路大車碾過、越野車開過,道路早已崎嶇泥濘不已,但小車的優勢卻出來了,車小輪距短機動性好,壓著路面的脊背,一路狂奔,破車也不心疼,竟然秒殺一切越野車、皮卡、貨車等。一路托底無數次,喻攀坐在后座好幾次顛得頭直接碰到了車頂天花板;何思庚坐在副駕一直盯著路面不說話,又緊張又興奮;車外是輪胎壓過水路的「嘩嘩」聲,夾雜著減震器「哐哐」的響聲,以及大石頭偶爾卡在車底「咚咚」翻滾的悶響聲。

兩小時狂奔下來,抵達波密時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雙腳已經冰涼。人生最爽的一次越野!

一路狂奔甚至奔出一條哲理來:

車不在是不是越野車,而在你是不是把它當越野車。

人不在你是不是大師,而是你是不是有大師的心;


推薦閱讀:

羅馬最值得體驗的六間特色商店
12月國內最佳旅行地 | 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
你可知墨西哥巴亞爾塔港的浮潛囧記是怎麼樣的?
名哥帶你去渤海吃海鮮!!!
浙西南城市再往深山開一個半小時,這個隱居之地除了石斑魚竟然還有茶園

TAG:纪录片推荐 | 旅游推荐 | 民间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