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會不會做單身媽媽?」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 彩虹寶寶

作者:芝麻餅

原文鏈接:「是你,會不會做單身媽媽?」 發文時間:2017-04-10

奇葩說第四季第一期拋出一個有趣的話題:是你,會不會做單身媽媽?

請了貴圈兒的新女性代表徐靜蕾做嘉賓。張泉靈和蔡康永分別帶領三枚奇葩站在正反立場上展開辯論。

依照節目給的定義「有孩子但沒有法定配偶的女性」,單身媽媽主要包括未婚、喪偶、離異等被動單身的媽媽,以及希望主動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的主動單身媽媽。

這裡面沒有涵蓋到一部分人,就是有孩子並與「非法定伴侶」共同養育孩子的、卻在法律上「被單親」的家庭,比如,像我和豆子這樣因同為女性而無法結婚或形成民事伴侶關係、但共同養育孩子的、在法律意義上的單親家庭。當然,這個話題可以讓奇葩說單獨再做一期了。

無論如何,節目組提出主動做單親媽媽這個話題本身就值得點贊。

我摘出其中一些有趣的點,結合彩虹寶寶與同語在2016年合作的《國內非婚女性生育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非婚生育報告》)中的研究發現,給大家過一遍,讓非婚生育這個話題再熱一些,滾動下去。。。。。。

為什麼想當媽媽

正方:每個人都有生育的權利。愛情太縹緲,親情是能抓住的,為愛的人活更有力量。想與孩子一同嘗試新的人生。

反方:做母親是承諾,是責任,且不能後悔;孩子不是向他人證明自己的工具。

事實上,《非婚生育報告》對661個非婚女性樣本的問卷訪談顯示,在其中45%的有意願生育的女性當中,選擇生育的首要原因就是單純的「喜歡孩子」(62.6%),其次是認為「生育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36.2%)。這些受訪女性較少受到傳統生育文化建構下的「沒有孩子不完整」 「養兒防老、傳宗接代」 等觀念的影響;相反的,更多的從自身的意願出發做出生育選擇。

主動單身的人是否適合當媽媽

反方:主動選擇單身的女性通常熱愛自由、不喜歡被婚姻關係束縛、不想承擔家庭責任。這樣的人如果做媽媽,讓人不放心。

正方:沒有就此反駁。

單身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要婚姻,不代表不要固定性伴侶。更重要的是,有了孩子不代表全部時間都要付出,沒有自己的空間。傳統觀念對母職的解讀是存在刻板印象的,認為當媽的人就應該放棄個人追求,生活節奏完全跟隨孩子。如果做了媽媽還談戀愛、跟人看電影、周末和朋友high,很多媽媽自己都不能接受,主動給自己設限。反方的觀點正透露出來一些陳舊卻固化在人們心中的東西。

主動選擇單身生育的女性,更多是希望能獨立安排自己和孩子的生活。這份責任心和勇氣不是更適合當媽媽的嗎?自己足夠強大了,才能撐起一個孩子的天 中的DN就是個好正面的例子啊!

關於經濟基礎

反方:做單身媽媽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否則生活太辛苦,連累孩子。

正方:正因為經濟壓力大,所以要爭取更多機會來養家,女性在得到事業上的積累和成就後變得更獨立和自信,是很幸福的事情。與媽媽共同奮鬥的體驗就是給孩子獨立性的言傳身教。

《非婚生育報告》調查顯示, 87.9%的受訪者認為「經濟情況」是影響生育意願的因素,依次還有「相關法律和政策」 (64.3%) 、「年齡」(56.8%)、「社會態度」 (50.1%) 「健康狀況」 (49.5%)、「工作壓力」 (48%)和「時間」 (44.1%)。

關於單親家庭孩子的性格

反方:孩子會因為心疼媽媽辛苦而增加額外的心理負擔,加上父親角色缺失等,可能導致性格不健全。

正方:孩子的性格是否健全,取決於是否生活在有愛、安全的環境中,而不是貌似「完整」的家庭結構中。

張泉靈在總結陳詞時提到兩個證據很有力。一個是2016年劍橋大學做的一個研究,將51個自願接受人工授精而生育寶寶的單身媽媽與另51個所謂完整家庭做對比。在雙盲實驗下,區分不開這102個孩子哪個來自於單親家庭。另一個案例是發生在1991年的美國,研究人員對96篇文獻中的13000個樣本進行分析後發現,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造成最大影響的來自婚姻結構完整但充滿矛盾的家庭

類似的研究很多,《非婚生育報告》中的文獻分析也提到,由單身女性或女同伴侶母親撫養起來的孩子與異性戀家庭的孩子有著相同的健康的心理調節機制,且前者在同伴交往中並沒有表現出更容易受到同伴攻擊或傷害的傾向;此外,對於子女的表現差異產生影響的並不是家長的性別(gender),而是家庭關係、家長的受教育水平與子女教育能力的差異

關於社會配套體系

反方:法律政策還沒有對單身生育ready。生娃之前要辦准生證,而准生證辦理的條件之一是結婚證,娃出生後要落戶口,這些政策都不面向非婚人士開放的。而且,職場上對單身媽媽的歧視也很普遍,有孩子的人不怎麼能加班和出差,使得求職和升遷都會受到隱性歧視。

正方:很多事情都不能等到整個社會ready。恰恰是因為社會沒有ready,所以當我們行使權利時,不僅要默默的,而且要站出來說,我們有這個希望,我們有這個權利,希望整個社會都幫我們一起來ready。

這裡,節目組傳達了兩條錯誤信息,我來更正一下:

  1. 准生證制度在2016年廢除了。國務院《關於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決定》,明確我國將實行生育登記服務制度,對生育兩個以內(含兩個)孩子的,不實行審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現在實行的是《生育服務證》,領取後可申請生育險報銷等,但單身生育是不能獲得生育險報銷的,這是政策問題之一。
  2. 單身媽媽可以為孩子落戶,而且落戶政策與計生政策也是在2016年初脫鉤的。也就是說,戶政部門不可因違反計生政策而不給非婚生育的孩子上戶口,更不能先罰款再落戶。目前,彩虹寶寶們普遍是由他們的「單身媽媽」們以未婚生育的名義落戶的,只需孩子的《出生醫學證明》和戶口本即可,有的地方需要提供一份非婚生育情況說明。具體見攻略

戶口、護照、通行證,一鍵搞定!

一天搞定戶口:河北拉拉給娃落戶經驗分享

即便政策有鬆動,但總體上仍然存在對非婚生育的限制。主要體現在,部分省市仍對非婚生育的女性徵收社會撫養費(詳見社會撫養費,NO!);非婚生育無法向社保部門報銷生育險;非婚女性無法獲得生殖輔助技術服務,既不能做人工授精和試管治療,也不能使用精子庫的精子。

因此,彩虹寶寶與同語的《非婚生育報告》建議:

  1. 《憲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應將非婚女性生育權利納入承認與保護的範圍中,落實到地方性法律政策里,對「生育」做出更具包容性的解釋。例如,將《憲法》、《人口計劃生育法》中的「計劃生育」主體由「夫妻雙方」擴大至「公民」,不僅包含婚姻關係中的夫妻,也應包含符合生育條件的單身者、同居伴侶等。
  2. 在我國非婚女性的生育權利得到保障的前提條件下,精子庫和醫療機構應當向非婚女性提供配套的生育醫療服務,以保證非婚女性的生育權利不因實施條件的缺乏而受到約束與阻礙。
  3.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計劃生育工作者、婦聯及城市/農村居委會等服務性機構的工作人員,應接受性別平等與多元性別的教育,在應對非婚女性生育的問題時,從人權、人文關懷與多元生育的視角出發從事相關的管理工作,處理非婚生育的問題。
  4. 主流媒體對包括單身女性與性少數女性在內的非婚女性群體做出客觀、公正、科學的介紹或報道,以減少輿論對於相關問題的認知誤區和錯誤判斷。
  5. 多元家庭應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不論是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抑或社會文化與公眾輿論,都應對包括性少數群體在內多元家庭及其生育意願和行為給予更多關注與支持。

最後,蔡康永雖然代表反方,但在評論時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家庭的定義應當被修改和拓寬。這一點很命中要害。傳統上,【一父一母一個孩子】被認為是「正常」家庭的模板。所謂不正常的呢,包括兩個以上孩子的、一個母親或一個父親的、以及沒有孩子的丁克家庭,都會在輿論和法律政策上被歧視和限制;兩個媽媽和兩個爸爸的多元家庭更不被知曉,政策設計上被完全忽略。這才是不正常的。模板式的統一管理不能擠壓個性,不能不允許差異的存在。追求個性和不一樣,是潮流,也是趨勢。

看完之後,你怎麼想?

歡迎留言給我們!提示:如果認為很重要,就不要留言到後台哈,後台只能處理48小時以內的留言,請寫郵件給rainbowbabies@163.com

彩虹寶寶

由一對女性伴侶芝麻餅和豆子發起的多元家庭生子和育兒的共同學習和互助平台,致力於讓每個孩子生活在多元和包容的環境中。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2a1VYRHdqRVFsVTlyVXhzOXhDcw== (二維碼自動識別)

同語

同語是一個民間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5年1月。同語關注中國在性傾向或性別身份上遭受壓迫的群體,旨在通過社群動員、公共教育和政策倡導,推動公眾對多元性別議題的認知,消除歧視,爭取平等權益。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yMHg5WlQtRUxtSlJyWHNHOXhuS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結婚一年,感覺心灰意冷,懷孕馬上就要生了,可是老公不能成全我一定要成全他的老爹,很糾結,求支招?
現在胎停育是很常見的事嗎?
媳婦懷孕了,之前都認為是男孩,後來反轉是女孩是什麼體驗?
21歲不能接受媽媽生二胎,怎麼辦?
我是一個17歲的女生,我媽媽現在懷孕了,我很糾結怎麼辦?

TAG:女性主义 | 生育 | 单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