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談 | 電影誕生之前,恐怖迷們看什麼? ——巴黎大木偶劇院奇譚
1897年後的每一個晚上,蒙馬特一條布滿鵝卵石的街道的盡頭,三次敲門聲過後,幕布拉開,台下的293名觀眾就變成了4至5起謀殺案的目擊者。據好事者統計,死亡次數最多的一位女士,在20餘年的演藝生涯中經歷了10000謀殺和3000次強暴——她被槍斃,被斬首,被割喉,被鞭笞,被挖眼,被開腦殼,被一把西班牙匕首切成83塊,被硫酸融掉了雙手,被毒蠍刺傷,被美洲獅吞掉頭部,被一個麻風病人親吻,被一束玫瑰刺進了下體。
先來感受一下畫風,圖片攝於1947年,巴黎大木偶劇院
以上這段開頭,整合自《紐約客》雜誌和《時代》雜誌的兩篇文章,分別載於1957年3月刊和1950年1月刊,那時的巴黎大木偶劇院(The Grand Guignol)還沒被關閉。1897年至1962年間,大木偶劇院每晚都上演著一幕幕瘋狂的酷刑。現在,「The Grand Guignol」成了某種不道德的血腥戲劇、小說或電影的代名詞——而且這個詞像是一種秘而不宣的術語,通常只出自嗜好維多利亞文學的浪漫者之口。安妮·萊斯曾承認,《夜訪吸血鬼》在氛圍描寫上受到了大木偶劇院的啟發。
《夜訪吸血鬼》
前段時間寫一篇有關《異形:契約》的稿子,在編劇約翰·洛根的採訪里看到他再一次提到「The Grand Guignol」這個詞。而更早的時候,由其執筆的《低俗怪談》中,弗蘭肯斯坦工作的那家劇院便是「巴黎大木偶劇院」——這也是S01E08的單集名稱。然後我覺得不把這個詞兒和那段歷史挖一挖簡直枉為恐怖迷。
在Creativescreenwriting網站的採訪中,約翰·洛根談到:「我想寫一個恐怖電影,因為[異形]受『巴黎大木偶劇院』的影響是那麼深刻。」
《低俗怪談》中的「巴黎大木偶劇院」
一切始於1894年,那是電影還未誕生、即將誕生的年月。法國劇作家、小說家奧斯卡·梅耶尼爾(Oscar Metenier)盤下了一所廢棄的小教堂,將之改造為劇院。此人曾跟隨父親在巴黎警察委員會工作數年,常年在紅燈區摸爬滾打,對犯罪司空見慣。梅耶尼爾業餘時間也寫寫稿子——是左拉的忠實信徒。
巴黎大木偶劇院坐落在皮加勒區一條小巷的死胡同里。
18世紀時這裡曾是一家修道院,後來又成了一位畫家的工作室大木偶劇院是巴黎當時最小的劇院,內有293個座位。
圖片右側能看到這裡作為修道院使用時天花頂上留下的天使相比自己的繼任者,這位創建者的目的其實更為嚴肅,即探索自然主義戲劇。也許是經歷使然,梅耶尼爾對虛偽而泛濫的中產階級戲劇嗤之以鼻。騙子,小偷,妓女,流浪兒,才是他戲劇里的常客,不加矯飾的台詞則是對左拉風格最好的繼承:「劇作家無須通過想像來安排一切戲劇效果,真實應當赤裸裸地前進。」1896年,他根據莫泊桑的《菲菲小姐》改編的同名戲劇在大木偶劇院上映,中途被警察叫停——那是法國歷史上第一次有妓女登上舞台的戲劇。
「Guignol」普遍譯作吉尼奧爾,原本是法國一個流行木偶劇的主角名稱。劇中的吉尼奧爾職業不斷變化,他可以是紡織工人、小販、木匠或是失業者,總之都是些貧窮又富有正義感的小人物。以這種平民氣質的角色為命名劇院,本身也是對自然主義的尊崇。
不過,真正將大木偶劇院變成恐怖王國的是馬克思·莫瑞(Max Maurey)。莫瑞其人在藝術界不為人知,卻擁有相當豐富的劇院工作經驗,正是他看到了大木偶劇院劇目中隱藏的商機。1897年,莫瑞接管大木偶劇院,對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注意,1987年是恐怖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精神分析」一詞被正式提出;喬治·梅里埃拍攝了短片《鬧鬼城》(Le Chateau hanté),被史學者普遍認為是全世界第一部恐怖電影;布萊姆·斯托克的《德庫拉》出版——相比此前拜倫私人醫生波利多里的《吸血鬼》,這部小說才是為吸血鬼這一深遠而持久的人物形象開闢了遊戲規則的作品;與此同時,菲利普·瓊斯的畫作《吸血鬼》正在展出。
菲利普·瓊斯的《吸血鬼》
大木偶劇院在這樣的時刻崛起也側面說明了,駭人慫聞的恐怖故事,無論是在小說、馬戲團、畫廊、電影院,還是劇院,都在逐漸成為娛樂形式的主題。在莫瑞的管理下,寫實的暴力戲劇成了巴黎大木偶劇院的招牌。原本每晚一場的演出也變為了四至五場,中間還穿插著調和氣氛的滑稽劇。為了宣傳演出,他甚至聘請了一位家庭醫生常駐劇院——是的,100年過去了,這招依然有效:電影院還在給觀眾發嘔吐袋,門口停的是租來的救護車。戲劇其實一直都走在電影前面。
莫瑞的另一個豐功偉績是發現並提拔了劇作家安德烈·德·洛德(Andre de Lord)。白天,德·洛德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擔當管理員,夜晚,他為劇院撰寫劇本。1901年至1914年間,大木偶劇院上映了他的150餘部作品。在這些故事裡,嬰兒被惡毒的保姆丟進火堆,女人被殺手分成了肉塊兒,再被他的鉤子手插起來一塊塊吃掉。
德·洛德,人稱「恐怖王子」,很土很恰當的稱號
但德·洛德的故事也不是低俗廉價、單純賣血賣色的產物。早有劇評人將他與愛·倫坡相提並論——當然,這話可能有點水分。而德·洛德與自己的治療師、著名實驗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I.Q.測試的發明者)所合作的諸多劇本,則帶有明顯的精神分析色彩,在當時堪稱前衛。兩人最著名的合作劇本——《精神病院的罪行》(A Crime in the Madhouse),曾定期在大木偶劇院上演。
故事裡,一名即將離開精神病院的年輕女子不幸被三個老太婆糾纏,她們認定此女的眼睛後面藏著一隻被囚禁的鳥,於是,姑娘的眼睛被一根毛衣針穿眼而過。直到今天,這部戲劇作為已經消失了的大木偶劇院的一項「經典傳統」,仍然在世界各地的小劇院中上演著。
《精神病院的罪行》當年的劇照
2007年,它仍在那些保留了「大木偶」遺風的劇院上演
帶領大木偶劇院走向另一個高潮的,是1914年至1930年間擔任導演的卡米爾·舒瓦西(Camille Choisy)。舒瓦西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汲取靈感。在他的建議下,劇院購買了一套設備齊全的「手術室」。可以想像,這些新戲都涉及了怎樣的道具和場景。而逼真的特效化妝和陰森的打燈,也讓大木偶劇院成為了上流階層也時常關顧的場所。
所謂「一戰風」的剝削戲劇
黃金時代的大木偶劇院熱鬧非凡。「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晚禮服在這裡是常見的。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在萬聖節期間攜妻子前來看戲;羅馬尼亞王子尼古拉斯,在被剝奪了頭銜後的流亡期間,曾暫居巴黎,並時常光顧大木偶劇院。」
1917年,舒瓦西聘請了女主演寶拉·瑪卡(Paula Maxa)——文前提到的「世界上被謀殺次數最多的女人」——大木偶劇院無可爭辯的恐怖女王。據不完全/誇張統計,她被六十多種方法殺死過一萬次,全身上下沒有一處是「完好的」。
可能是最早的尖叫女王了
本人最愛的低分片兒之一《迷河》,裡面的劇院也帶有大木偶的色彩
二戰之後,大木偶劇院極盛轉衰。「恐怖王子」步入古稀之年,無法繼續創作。繼任者傑克·尤文(Jack Jouvin)一想要完全控制劇院,因此推翻之前的恐怖劇傳統轉而投奔心理劇(甚至辭掉了寶拉·瑪卡)。另一方面,五、六十年代的剝削戲劇則在銀幕上蓬勃發展:赫舍爾·戈登·劉易斯開一代血漿片先河,羅傑·科爾曼在一票兩片制度下堅持貫徹B片政策,《海斯法典》即將被「自願分級制」替代,大木偶劇院的血的歷史,在舞台上走到了盡頭。
法裔女作家阿內絲·尼恩曾在自己的日記里這樣寫道:「我把自己交給了大木偶劇院,所有骯髒的恐懼、幻想的虐待、扭曲的噩夢,都在那個舞台上實現了。然而現在,劇院空了。」
是恐怖戲劇的歷史,也是特效化妝的歷史
1962年,巴黎大木偶劇院的「閉幕採訪」中,最後一位導演查爾斯·諾文(Charles Nonon)說道:「我們永遠不能跟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相比。每個人都相信,舞台上發生的事完全虛構的,但現在我們已經在現實中經歷過了這些殘酷的事情——甚至,現實比戲劇更殘酷。」
最後,百聞不如一見。錄製這段視頻的人聲稱,這是大木偶劇院最後的演出,真實性已經無從可考。但是我們寧願相信,在文字和影像中,我們也見證了這段已經褪色的歷史。
在B站傳了一部,大木偶劇院,1962年。
雖然質量不好不過可以小體驗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4005979/
部分資料來源:
巴黎大木偶劇院網站,http://www.grandguignol.com
戴維·斯卡爾,《魔鬼秀:恐怖文化史》
Richard J. Hand,《Grand-Guignol: The French Theatre of Horror》
本文作者:開開
推薦閱讀:
※哪個恐怖片里有「細思其實不恐」的細節?
※恐怖片、鬼片與驚悚片的區別是什麼?
※這部高逼格燒腦電影你還沒看過?
※漫談|我是怎麼解鎖恐怖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