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降低人類犯罪率,未來能否「天下無賊」?
現在回想,早在大數據概念呼之欲出之時,「大數據時代人類犯罪率是否會降低」的探討便不斷湧現。
其實早在這一波智能技術滲透進人類生活之前,人類整體犯罪率就已經在持續下降。數據顯示:19世紀全球最大城市倫敦的謀殺率是萬分之幾;20世紀全球最大城市紐約的謀殺率是十萬分之幾,謀殺率在一百年里下降十倍以上;過去二十多年美國人口增加20%,同期暴力犯罪率卻下降了30%;再比如,最近有人在國外問答社區Quora上發問「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中國」,其中一個引起共鳴的答案就是「安全」。
不過,就好比「飛機比汽車更安全」有悖於直覺一樣,很多人並不相信犯罪率下降的事實。舉個例子,從2002年開始,每年都有60-70%的受訪者認為犯罪率比前一年有所增加,於是不少政客也就順勢充當了「末日販子」角色,當特朗普大肆宣揚「美國治安糟透了」時,選民自然感同身受。
但真相是,技術確實正在降低犯罪率。
技術進步,致使犯罪率下降
就在此刻,大數據正在讓公安部門有效配置警力資源,減少各類犯罪案件發生。
數月前,在中央政法委組織的「政法幹部學習講座」講座上,馬化騰就「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作了演講,其中一章就是「科技創新破解社會難題」,馬化騰用騰訊產品舉例:「騰訊LBS應用目前已覆蓋24個城市,服務100餘次大型安保活動,覆蓋活動人數5000萬人次。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提高涉恐識別、預警能力,也應用於尋找逃犯、嫌疑人快速查詢等。」
而大數據在垂直領域的深耕更多不是來自巨頭。國內這邊,曾被比爾蓋茨造訪的數據運營商海雲數據就開發了大數據可視指揮決策平台智警,這一系統已經可以做到將卡口視頻,警力分布,警車GPS等相關數據放到空間和地理維度分析。根據視覺結果分析,公共安全管理者能有效部署警力,建立快速反應安全控制機制。
這很容易令人想到《速度與激情》中「天眼」系統:「天眼」能整合這個世界上一切數據採集,調用任意角落的攝像頭與音頻系統,再用人臉識別等技術,令所尋之人或物無處遁形——這種上帝視角頗為迷人,以至於有十餘部電影都將「天眼」視作是未來的一部分。
這並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想活在一個更安全的世界。就像在熟人構成的村落中,人們可以靠本能迅速識別「危險的異己者」,現代人也期盼在陌生人集聚的城市,通過技術撲滅藏於暗處的犯罪火花——欣喜的是,如開篇所言,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只是多數人並未意識到。
犯罪率下降的事實,的確與直覺不符,畢竟新聞和社交媒體里的世界危機四伏,暴力事件頻發——然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麥克盧漢「地球村」的比喻已經成真,此時此刻,不論在倫敦,巴黎,東京還是首爾,任何一樁「大案」都會在瞬間傳遍整個世界,並被幾乎所有主流媒體大肆報道,而當「槍殺」「爆炸」「搶劫」等負面字眼進入讀者大腦,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過濾器就是杏仁核,它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找尋任何可能威脅生存的東西,媒體最喜歡爭奪的就是杏仁核的注意,這也是為什麼「壞消息」總比「好消息」更容易傳播的原因。
真正值得關心的是:究竟是哪些原因致使犯罪率下降。最近在我聽到了一種令人信服的解釋:在經濟發展促進就業,以及娛樂業高度發達的常規性解釋之外,人類犯罪率整體下降最根本的原因,是技術進步提升了犯罪成本。
舉個例子,上世紀八十年代,紐約犯罪問題非常嚴重,但到了九十年代,紐約犯罪率突然一路走低,甚至低於美國平均犯罪率——理由是,人類這個時候發明了網路攝像頭,紐約率先開始大規模安裝攝像頭,這大幅提高了破案率,也讓犯罪率得以下降。
而幾乎可以肯定,從現在到未來,從政府到家庭,攝像頭將無所不在,全天候的無死角監控將成為常態,加之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犯罪成本和破案率都會增高。
事實上,若你見過公安系統的監控設備,就會驚嘆於公安系統視頻信息量的龐大,它們已在安全態勢和案情分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問題是,與「天眼」系統的多維偵測不同,如今這些視頻信息更多以「默片」方式存在,現有技術不可能採集到音頻信息(人物活動地點離攝像頭都有一定距離),這種情況下,通過判斷嘴型疊加「音頻」信息——即唇語識別就變得非常重要。
機器讀唇術
作為一項集機器視覺與自然語言處理於一體的複合型技術,唇語識別系統通過機器視覺從圖像中連續識別出人臉,提取口型的連續變化特徵,隨即將連續變化的特徵輸入到識別模型中,識別出講話人口型對應的發音,計算出可能性最大的表達語句。
在現階段,唇語識別主要存在於學術領域,比較知名的有牛津大學研發的Lipnet,Google團隊研發的Deepmind,但離投入實戰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國內這邊目前海雲數據的唇語識別中文準確率也已達到71%,英文識別率則為80%。
總之,我聽到的最樂觀的預測是,有朝一日,諸如盜竊和謀殺等城市犯罪行為將變得極為罕見。誠如馬化騰所言:「社會治理得跟上社會變化,只有積極擁抱新技術,利用新技術來反制,那麼提升社會治理水平也就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不過有趣的是,他又話鋒一轉:「當然,隨著技術不斷進步發展和更新迭代,技術反制犯罪,犯罪利用技術,這樣的纏鬥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
也許吧,說不定未來「科技犯罪」就徹底取代「現實犯罪」了呢。但無論怎樣,你都應該相信凱文凱利的判斷:人類正以「進托邦」(protobia)的方式發展(從來都沒有烏托邦和反烏托邦),這種模式里,今天總比昨天更好,儘管變好的程度可能只是一點點。
李北辰/文(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用文字優雅的文章,為您提供談資與見識)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國內治安?為什麼有人覺得習武防身有必要?習武防身性價比如何?
※你覺得你離犯罪最近的一刻是什麼時候?
※網路轉發不實信息500條可構成造遙罪的規定是否是對言論自由權的侵犯?
※為何外方可以要求中方承諾不判處外逃貪官死刑?他們依據的法律是什麼?
※什麼是洗錢?為什麼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