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孩子睡不好是孩子的錯嗎?
在科學育兒的大潮中,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關注母乳、關注睡眠、關注餵養,但在我實際接觸到的案例中,我的感受是絕大多數來諮詢的都是媽媽,似乎孩子的問題只是媽媽一個人的問題.
但這真的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先來簡單的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
我的寶寶現在3歲了,馬上要上幼兒園了。他1歲半之前在美國生活,由我和我先生照顧,家庭環境比較簡單。我先生當時在讀博士,學業很辛苦,晚上要做paper回家比較晚,我自然就主動開始承擔了照顧孩子的責任。由於生產不是很順利,雖然順產但是撕裂很嚴重,所以在滿月之前,我都是一直像殘障人士一樣生活,照顧自己的身體恢復都很吃力。
美國的母乳餵養支持的環境相對比較好,從孕期開始,就得到了社區的IBCLC的全程陪伴,接觸到大量母乳餵養的知識,我自己也學了不少新生兒的照顧知識,回顧起來睡眠知識大概是唯一的軟肋。
在生產之前我還覺得信心滿滿,但當孩子真正降臨的那一瞬間,還是感到了無所適從。我不得不見縫插針的臨時抱佛腳學習,在白天全程抱睡的過程中思考怎麼樣帶好自己的寶寶。同時我還要處理一個接一個的打怪升級,比如乳頭被吸破,尿路感染導致高燒等等。
心情也從一開始好像打了雞血一般地喜悅,到煩躁抱怨隊友不給力,再到很無力地期待靜待花開……
孩子出生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以及生活重心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實在是令我應接不暇。以至於當時的我就出現了很多身心癥狀,例如產後蕁麻疹,過分地焦慮以致於懷疑自己是否患了產後抑鬱等等,當然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放鬆下來,連接到了家庭以及其他社會資源的支持。
之後情況越來越好,大約在我兒子6個月的時候,我已經完完全全遊刃有餘,一點也不焦慮了。
通過自己的經歷,以及之後在做睡眠諮詢師的過程中所接觸到的眾多個案,我逐漸深刻地體驗到,無論母乳和睡眠問題,都不是孩子的問題,更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全家人的問題。
說實話,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沒有人知道作為父母可以怎麼樣,不可以怎麼樣,理想的父母和現實的父母究竟有多大區別。
相信在寶寶小的時候,可能會聽老一輩說「等孩子大了就好帶了」,也可能都聽過「靜待花開」這個詞。
但是,這樣的安慰背後,卻有一個問題甚少被提及。那就是:
啥時開?
而且,這些話似乎就是專門說給媽媽聽的,有時候給人一種有盼頭的慰藉,但更多的時候只是讓人覺得有一種宿命般的無奈。
至少給我的感覺就是:媽媽理應會帶孩子,媽媽理應懂如何母乳餵養,媽媽理應要接受缺覺的現實,而且可能無限制地接受下去。
我並不奇怪有很多媽媽的自嘲或者是阿Q精神,實際上,無論是嬰幼兒的母乳餵養還是睡眠問題,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本身以成人的視角設立了一些預期,而這些預期或許和孩子的發展狀況不相符合,進而導致了「庸人自擾」的狀況。
所以,當我們探討這些可能存在的問題時,總有一個需要解決的前提,那就是這些「母乳問題」和「睡眠問題」本身是否存在。
以我比較擅長的睡眠來解釋一下,睡眠問題有一個重要的定義是——是否帶給家長困擾,如果不帶給家長困擾,那麼不一定稱作「睡眠問題」。
現實中,其實是有一些家長本身覺得沒什麼,但是受到了各方面的影響,對嬰幼兒睡眠形成了一些所謂的科學的正確的認知,然後孩子就「被睡眠問題」了。
比如奶睡問題,奶睡是一種很自然的入睡方式,也是眾多寶寶安睡的最大利器。但奶睡經常會被解讀成過分寵溺孩子,形成奶睡依賴,不良入睡習慣等等,很多媽媽也對奶睡避之不及,好像一旦和奶有什麼關係,就攤上大事兒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媽媽的感受是沒有被尊重的,如果沒有受到困擾,奶睡並不能說是需要避免的。而因為奶睡所帶來的緊張感、自責感,可能會波及整個家庭,影響這個家庭的情緒和互動。
所以,在對母乳餵養狀況或者是睡眠狀況進行調整時,單純只關注孩子或是媽媽往往達不到效果,需要以家庭為單位,在這個過程主要支持成人,令成人感到放鬆、愉悅,從而影響孩子。
除此之外,父母童年的經驗會影響父母對於孩子餵養或者睡眠狀況的預期,所以父母自己要謹慎的探尋自己的預期的來源,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感受。
還是以奶睡來說明,有時候我們無法坦誠地接受奶睡,或者是必須要為調整孩子的入睡方式和睡眠做點什麼,是受到了我們自己童年經驗的影響,這一點在我遇到的一個諮詢案例中體現得特別明顯。
有一個媽媽來諮詢我,她的寶寶9個月大了,媽媽只有餵奶可以讓寶寶睡,如果不奶睡寶寶總是哭個不停,但是爸爸或者是保姆安排寶寶直接放床入睡就沒有問題。媽媽找到我的時候,略帶挑釁地說:「我知道你們都是用哭泣法讓孩子睡的,所以你給我說點別的辦法,不要告訴我,『不要理他,讓他哭』」。
當然我本身是絕對不可能那麼說的,和她聊了一下之後,我問她:「你的父母都不理你,讓你哭嗎?」突然,媽媽的情緒就不對了。她告訴我,她有一個妹妹,小的時候媽媽總是在照顧妹妹,但是又怕覺得不公平,所以同時延遲了對於任何一個人的關注。
不管過去實際發生了什麼,在這個媽媽的記憶里,她就是一個哭也沒有人理睬的孩子,所以她覺得讓孩子哭是不好的。
在這個媽媽看來,爸爸、保姆都可以讓寶寶直接放床睡,她卻只能靠奶睡,似乎代表了她的無能,她想採用不同於自己媽媽對待自己的處理方式來改變奶睡,這種想法似乎又包含了她對自己母親的責難,好像在宣告「這才是對待嬰兒的正確方式」。
孩子是家庭的一個成員,是獨立的個體,他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如果我們只關注孩子的問題,那麼就很難審視到家庭生活方式對孩子的睡眠狀況和餵養狀況的預期的影響。
比如有的家庭本身的作息是非常鬆散安逸的,喜歡周末睡懶覺,晚上入睡的時間也比較晚,那麼他們可能就會期待孩子可以晚睡以配合家人的習慣。如果是家庭比較喜歡旅遊,或者是經常無法在固定的環境睡覺,或者經常要在奶奶爺爺家、姥姥姥爺家和自己家之間切換的話,那麼就會期待孩子可以適應力超強,在哪兒都可以睡。
家庭生活方式和孩子的生活方式之間有一個微妙的關聯,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確實會潛移默化地接受家庭生活方式的影響,但是這個過程並不一定是特別自然發生的。
看似需要解決的是孩子的問題,但是實際上我們真正面對的對象,不是孩子,而是媽媽以及全家人。
所以,在探討這些問題,或者是尋找解決方法的時候,就需要從家庭整體的視角去切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微信上看到過這樣的文章——「產後第一年,是婚姻最難的一年」,這真的是一個蠻有意思的現象。
有很多研究都發現,產後第一年的離婚率非常高,而其中孩子的餵養或者是睡眠出現問題也赫然出現在離婚的原因排名的前幾位。但這裡面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到底是因為夫妻的關係出了問題,導致波及到了孩子,還是說孩子自然地產生了這些問題,然後導致了夫妻關係不合。其實很難說清楚哪個是雞,哪個是蛋。
而這也正是我們需要以家庭系統的視角去嘗試理解這些問題的原因。
關注公眾號「 好睡寶嬰兒睡眠」,了解更多嬰幼兒睡眠知識。
如果你在寶寶睡眠方面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如何幫助寶寶睡夠睡好,請持續關注我們。這裡有口口相傳的經驗,對大樣本的觀察,前沿的研究成果,更有對這些經驗,觀察,成果的提煉,糅合,批判,與反思。同時,我們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睡眠諮詢訂製服務,幫助你和寶寶同時獲得健康充足的睡眠。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1VHB2ZF92RVpyWVpyYThVOTItM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如果把一個男生在出世時候就開始當女生培養,那麼未來他是什麼樣?
※寶寶要出生了,老人堅持的一些習俗真的科學嗎?綁腿、睡頭。。。?
※《爸爸去哪兒3》中五位孩子的服裝都是什麼風格,有何特點,有哪些值得學習的搭配技巧 ?
※尿不濕與尿布到底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