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 傳統村落丨東山掠影,喧囂中的安寧

傳統村落是在長期的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傳統村落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對於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價值。《遇見,傳統村落》第三期,帶你走進洋中鎮東山村。

正午的陽光穿透枝杈,在斑駁的牆上留下陰影,風吹,陽光似乎也隨之晃動。不經意間,彷彿穿越回百年以前,這裡便是洋中東山。

古街

沉迷於歲月的遺存,穿梭在過去與現實之中,彷彿穿越了時光隧道,在喧囂的塵世中,東山老街以其持有的滄桑和安寧令每一個人駐足......

偏居一隅的鄉村中,放逐一條如此寂靜的老街,讓塵囂鬧市中走來的我恍然穿行於浮生流年。黃牆黑瓦、白磚溪石、老房舊屋......光陰仿若靜止般數百年如一日地在這巷道中小渡方步,慢悠悠且悄無生息。

狹長的巷道里,斑駁的黃土高牆上還懸掛著落滿塵埃的雕花門廊;破舊木樓上的沿街木柵似乎還散發著富家小姐閨房的檀香;溪邊的野草生生世世聆聽著井水的挑水聲、浣婦的搗衣聲。老街真的很破舊了,到處是岌岌可危的低矮木質老房子,像殘破的古物在衰竭。所有的景物和畫面似在停滯又像在延伸,穿越時光的喧囂,寂寥地令人窒息又讓人感懷,但不乏幽雅清靜.....

柳州祠

獨自一個踱步穿行於東山村的古建築群里,不一會兒便來到了著名柳州祠,柳州祠始建於南宋咸二年(1226)。柳州祠是寧德縣二百七十多祠堂中,年代最久,建於享熙二年。距今748年可稱歷史最久,保護最完好,而且最大。920平方米,還附建100平方米的古戲台。是為曾經任過南宋柳州知府,後官至武功大夫的東山人、南宋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陳紀而建。

陳紀擔任柳州知府兼知軍事、柳州刺史其間,威懾「南蠻」,盪靖邊關,與南亞鄰國友好往來。紀公有善政,重教化,興學堂,勸農耕,賑災民,使柳州千里成一方樂土。陳紀因政績升遷武功大夫,與宋景和出使金國, 使金國不敢南侵。後勞累成疾,卒於仕,柳州百姓得知,如喪考妣,立祠祀之(系寧德在外省唯一被當地百姓立有祠堂的歷史人物)。

咸淳二年(1226年),南宋度宗賜移柳州祠於東山之陽。柳州祠於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由吏部員外郎陳彬主持重修;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修,增建門廊;康熙二十年(1681年)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兩次重修。清光緒十三年在柳州祠傍增建古戲台。

古戲台

祠堂連著古戲台,體現寓教於樂的教化之功能,如今,古戲台文化依舊洋溢著雅音古韻。東山古戲台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福州三坊七巷有二座古戲台,稱為福州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戲台,而東山村的古戲台有其四倍大。

關於古戲台的建造還有一段故事:據說當年慈禧太后在頤和園內建「頤樂殿」戲台後,各地紛紛效仿。但建戲台,必須是有特殊貢獻、有身份的人才能建造。時任京師武生官、雲麾使的東山人陳大川上疏朝廷,曰其八世祖陳紀,歷史功績至偉,請求建戲台與柳州祠旁,獲批准後,方得建造。

古戲台設計為外四方內八角斗拱飛檐二層結構,戲台中央藻井以古城牆環繞蓮花木刻,寓意紀公鎮守邊關,保衛宋朝江山的歷史史實;戲台周圍,有鑲嵌木刻《三國演義》歷次著名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做工十分精細,堪稱一絕。古戲台兩側,設計為看戲廂房,是婦女兒童專用包廂,男人不得入其內,以保護婦女兒童,體現「男女授受不親」。

聖母宮

東山村還有一處值得一去的地方,位於東山村村頭400米處,聖母宮亦叫「臨水宮」、「奶娘宮」,始建於明朝,重修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屬古田臨水宮的分支,供奉主神是聖母陳靖姑。

古田臨水宮的分支,供奉的主神聖母陳靖姑聖母宮亦叫「奶娘宮」。據省古建築專家鑒定,其結構在明朝建築物中具有代表性,門樓和主殿藻井各具特色,樑柱粗獷,柱上有梁,樑上有柱,直徑一般都在40——50公分之間,梁托精雕細刻,有龍托、鳳托等。樑上之柱,有整木浮雕蓮花托等。

一塊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捐款牌匾,記錄著數以百計的捐款人名單和以「文」為單位的捐款數額。

古鎮老街、古村、古居,猶如一顆顆珍珠,散落在大地。它是歷史的記憶,是文化的縮影,是人類在特定時代特定地域中留下的歷史痕迹。古鎮老街、古村落是西鄉人民的生活史,它們展示著西鄉人的生活方式,智慧,情趣,充溢著人生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

智己策略丨文字編撰

《寧德市地域特色建築圖集》丨素材參考

網路丨圖片來源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鄉村建設的好?
哪些古鎮比較安靜,商業化程度比較低?

TAG:宁德市 | 文化 | 古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