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古代的戰吼與戰旗:《英雄》中的「風、大風」真有歷史原型?
在世界古代軍事史上,戰吼一直是一個古老而又充滿威力的武器。從心理學角度,大聲的吼叫可以降低人的恐懼感,因此戰吼對於提高士氣有著極大的作用。同時,響亮的戰吼也是一種向對方展現軍力、恐嚇對手的好辦法。越是響聲震天的戰吼,往往就說明對方的兵力是有多麼的雄厚。不過戰吼所吼叫的詞語,往往並不是多麼優雅的辭彙,畢竟多麼文縐縐的話語,往往都不如一句粗魯的辱罵更加震撼人心。如今我們最為熟悉的戰吼,莫過於俄羅斯人在作戰時所高呼的「烏拉」,伴隨著這些北方民族的低沉嗓音,從韃靼人、波蘭人、奧斯曼人、法國人、德國人,無不在俄羅斯勇士們的「烏拉」聲中心驚膽戰。
▲俄軍戰吼
說起中國古代軍隊的戰吼,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某位大導演的電影《英雄》里,秦軍高喊「風!風!風!」的場景了。當然,這個場景也被不少人詬病,認為這純是胡編亂造!而這位導演面對採訪時表示,這個場景純是自己創作的。
然而,世界上真有瞎貓碰到死耗子的事。因為中國古代軍隊確實有過「風」的戰吼。不過不是在秦代,而是在唐代。根據記載,唐代在西北地區的軍隊,曾經流行在戰陣中高喊「大風」以壯士氣。不過這裡的「風」並不是我們每天說的吹的風。這裡的風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振奮」,而另一個則是形容「文明繁衍」的意思了。這麼一說,那位出身西北的大導演似乎在拍攝電影時,傾注了一些自己的惡意啊……
另外,在明清時期的史集、小說中,還有一種同樣不太文雅的戰吼。在清代《隆平紀事》中,記載的元末紅巾軍起義就有描寫:淮張寇江南日,於臨陣之際,齊聲大喊「阿癐癐」,以助軍威。這裡的張寇是指盤踞在東南的起義軍軍閥張士誠,而至於「阿癐癐」的意思,則是一句當時江浙地區的髒話。清,褚人獲 《堅瓠首集?阿癐癐》:「 吳俗小兒遇可羞事,必齊拍手叫『阿癐癐』。」
▲唐代軍陣
戰吼這種東西在中國伴隨著不同的地域,所喊的自然也不相同。而且更為關鍵的是,這些粗俗的戰吼對於將領們來說,其實容易形成一種雜訊干擾,影響指揮不說,弄不好還對士氣造成反作用。因此正規化的軍隊里,往往禁止士兵隨意喧嘩。比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里就要求「凡軍中要緊的第一件,只是不許喧嘩說話。凡欲動止進退,自有旗幟金鼓。若無令許說話,但開口者,都要著實重處。」
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在禁止軍人隨便喧嘩的同時,為了展現軍威和便於指揮,有一種更好的方法——軍旗。就如戚繼光所說「若旗幟金鼓不動,就是主將口說要如何,也不許依從」。
▲大駕鹵簿圖中的軍旗
說起古代中國的軍旗,又稱旗纛,具體又分為纛、五方旗、幡、牙旗、旌旗等等。這些不同種類的軍旗,每一種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而根據社會等級的不同,每一種旗幟也有響應的不同等級。
纛:纛是中國古代等級最高的旗幟,因此也有著旗頭之名。由於纛的地位之高,因此它常常出現在君王的儀仗隊之中,纛體稱為纛旓,旓就是我們經常在一些古代軍事題材的圖卷中看到的,旗杆上部的大毛球。正式的纛要用純色氂牛尾製成,因其多為皁色(黑)又稱皁纛,關於黑色氂牛尾的皁纛來歷,說起來格外可怕和神聖,因為最開始的纛是「兵主」蚩尤的頭髮!根據馬王堆三號墓出帛書《黃帝十六經 正亂》記載「剝下蚩尤的皮製成箭靶,……剪下他的頭髮來裝飾旗杆,並將這種旗子高高的懸掛,標之為「蚩尤旗」。在他的胃中用毛塞滿製成皮球,令人踢之,……,把他的骨頭剁碎,摻在加苦菜的肉醬中,令天下的人來吮吸。」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纛在中國古代軍隊里的神聖地位了。
纛在歷朝歷代雖都有傳承,但是樣式還是一直有著不同的變化。並且纛還為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所引用,我們經常在看到的蒙古人所使用的旗幟上的氂尾實際上正是一種纛的變形,而奧斯曼帝國蘇丹的令旗的樣式,也同樣是收到了纛的影響。
▲明代的纛
五方旗:五方旗是古代軍陣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旗幟了,所謂五方,即為中國古代所說的五行,亦是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因此相應的,五方旗也有著青、赤、黃、白、皁色五色。而五方旗還有個更為重要的任務,就是負責指揮。在戰陣中五方旗代表了不同軍隊所處的方位,因此極大的方便了將領們調動軍隊,並進行軍事部署。
▲宋代五方旗(黃色)
幡:是古代非常常見的一種旗幟,它不僅是作為軍事使用,同時在民間也非常容易發現它的身影。一些規格較高的幡往往是掛在纛旓上面,成長方形,並且在上面有文字來表示軍隊將領的身份。並且幡往往被製作的極為高大,以此來向士兵表明自己軍團的核心,因為幡的位置,往往也是主將中軍所在之處。
▲明代的幡
牙旗:是指旗有牙--旗後面有旒,方便旗幟迎風招展,牙旗是現代影視里最常見的古代軍旗,各朝都略有變化,有矩形,有半圓形、有不規則形。宋元以後,又出現了三角形等。牙旗的圖案豐富,主要由龍虎豹麒麟白澤等瑞獸、日月星辰二十八宿、六甲神、道家符篆、六十四爻文等等。其目的就在於向敵人展現軍力,可謂是與之前說的戰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並且牙旗上所繪製的圖案,往往也是一些祈福的圖案,因此這也有著祈求戰事順利,一切平安的意味在其中。
▲明代牙旗
旌旗:在《周禮?春官?司常》中記載:「凡軍事,建旌旗。」 旌旗的樣式類似與牙旗,不過在很多場合,旌旗的地位是要高於牙旗,因此裝飾會更加繁複。並且旌旗纛旓上不設金吾,而是插上羽毛。不過所繪製的圖案大體類型與牙旗差別不大。
▲旌旗
目前古代中國流傳下來記載最詳實,最完整的軍旗體系,是明代。此時軍旗不僅僅是一種展示軍隊威儀的方式,同時還是一種信息傳遞的工具。而這種旗幟的術語,往往是通過旗幟的大小、顏色來進行區分。
其中,小旗、中旗、大旗,三者代表的是軍隊中不同的單位。小黃旗、大紅旗、大白旗,三者中,小黃旗代表了遭遇小股敵軍向主力部隊示警,大紅旗表示了士兵列隊出發,大白旗的作用,是用來大規模的敵軍來犯示警。除此之外,用於指揮的旗幟還有清道旗、巡視旗、樵字旗、押旗令旗、金鼓旗、令旗、太平旗等等。
▲明代軍旗
除此之外,還有用於表明方位的旗幟。諸如插在士兵腰間的腰旗,插在轅門外的門旗,插在陣腳負責表示方位的角旗。五方旗如果排除其儀式上的作用,在實戰中也同屬於這種表示方位的旗幟。除此之外,還有繪有「二十八星宿」等的旗幟,他們每一種都代表了一種詳細的方位,也是一種為軍隊行進標明方位的旗幟。
▲明代星宿旗
軍事發展的腳步常常是一種由簡入繁的過程,無論是戰吼還是軍旗,也一直是沿著他們的路線,根據戰爭的升級而不斷的升級。就像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為了能夠讓南軍更富有攻擊性,美國南方為他們士兵們模仿印第安人創造出了一種極為恐怖的戰吼。而軍旗也是如此,軍旗在17、18世紀達到了一個高峰。不過由於19世紀開始,伴隨著現代戰爭科技的不斷發展,軍旗所帶來的震懾力也越來越小,最終軍旗不再具有太大的實用價值,最終變為一種禮儀性產物。而海軍和現代交通管理所使用旗語,很大程度上是軍旗文化的一種延伸品,或許無論哪一種為戰爭而生的產品,都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新出路。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明憶,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dota2 英雄故事背景匯總(附台詞)-I 力量系
※何所成何所敗
※【英雄之旅】故事框架指引著無數好萊塢大片:「與其將自己打造成英雄,不如讓用戶成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