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揍的藝術:世界盾牌演化史
在人類軍事鬥爭的歷史中,刀劍長矛等進攻性武器不斷演化,發展出各種各樣的類型。它們因為當地環境和使用者的特點,演變出了各種各樣的形制。進攻性武器如此,防禦性武器也是如此,而防禦性武器的一個典型就是盾牌。盾牌在人類的戰爭歷史中,為了適應不同的需求,也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形制,產生出了很多不同的樣式。
▲古代戰爭還原
一、關於盾牌的材料:
在製作盾牌的時候,根據技術水平和戰術需求,往往要挑選不同的材料來製作盾牌。現在看,盾牌的材料主要有三大類:毛皮質、藤木質、鐵質。最早的盾牌主要是以毛皮和藤木為材料進行製造。隨著技術的發展,金屬如青銅、鋼鐵也加入進來,成為了新的盾牌材料。發展到現代社會,用聚碳酸、PC材料,玻璃鋼等材料也加入了進來,成為了盾牌材料家族的新成員。
▲銅製盾牌
以動物的毛皮作為盾牌可能是人類最早的盾牌材料。毛皮盾牌是將動物的皮毛(主要是牛皮)進行一些硬化和防腐處理,以木棍或者處理過的木材作為支架,張開毛皮,起到遮擋身體的防護作用。這樣製成的盾牌往往十分輕便,有的甚至可以在非作戰時將盾牌捲起來攜帶,祖魯人的皮盾就是如此。
▲祖魯戰士標誌性的皮盾
在毛皮以外加上藤、木材料,再搭配以漆、膠粘合而成的盾牌,是盾牌材料的第二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可以說貫穿了目前人類文明史的大部分時期。從公元前十三世紀的邁錫尼文明到滿清王朝,都使用過這種材料所製成的盾牌。
▲藤牌
與這一時期在一定程度上重疊的,是金屬盾牌。早期的金屬盾牌由青銅製成,比如著名的斯巴達重步兵所使用的,就是由青銅製成的大型圓盾,又稱阿爾戈斯盾。
▲斯巴達軍隊標誌性的阿爾戈斯盾
在鋼鐵技術成熟以後,鋼鐵盾牌也出現了。鋼鐵盾牌大多數製成小型圓盾,主要作為騎兵的護具使用。例如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就往往以鐵質小型圓盾作為騎兵的護具,其防護效果甚至可以代替頭盔。
▲蒙古鐵盾復原品
除此之外,在藤、木、毛皮所製成盾牌上再增加金屬部件,以強化防禦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總之,除了早期較為落後的時代以外,盾牌很少是以單一材料製成的。
二、盾牌形制所產生的分類:
(1)步兵盾牌:
步兵所使用的盾牌,大體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大型圓盾、小型圓盾和長盾。三種類型的盾牌大體對應三種作戰環境,針對環境進行設計與優化。
大型圓盾以斯巴達重步兵所使用的阿爾戈斯盾、維京人所使用的維京圓盾為典型,直徑普遍在60cm——80cm左右,個別的有100cm。其主要假想作戰環境為需要遮擋箭雨等遠程傷害,並且需要列陣作戰,同事頻繁進行移動的戰場。因為要遮擋箭雨等遠程武器的威脅,並且列陣作戰,所以盾牌的尺寸要盡量做大。同時為了能讓持有者可以相對靈活的移動,做成圓形以防止在奔跑中磕碰雙腿是一個普遍的選擇,這就形成了現在步兵大型圓盾的普遍形制。
▲能保護全身的大型圓盾
這類盾牌平時可以背在背上,或者像維京人一樣掛在戰船兩側充當護盾,圓形讓其具備了相當的便利性。除此之外,有時為了保護小腿,使用者會在圓盾的下部增加皮質的下擺,以遮擋小腿的動作,讓敵人不知何時可以進攻。
▲維京戰士與其標誌性的圓盾
小型圓盾以西班牙劍盾兵所使用的最為典型,這類盾牌直徑普遍在30cm左右,其假想的作戰環境是近距離單兵廝殺的戰場,並不以防禦遠程武器的攻擊為目的,只以刀劍等近戰武器為防禦目標。這種設計理念的結果是這樣的盾牌尺寸較小,便於持有者靈活操控,使用者往往也都是以靈活為特點的兵種,可以說這種盾牌就是為格鬥而設計的,叫「格鬥盾」也不為過。有些小型圓盾為了增加持有者的視野,在盾牌的上部設置缺口,使盾牌呈「新月」形。也有一些採用非圓形的形制,但其本質仍然是小型圓盾。
▲西班牙劍盾兵
在這類兵種中,西班牙劍盾是歐洲地區的典型,在亞洲則以滿清王朝的虎皮刀盾兵為典型。
▲清代虎皮刀盾兵
長盾則以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羅馬帝國大盾為典型,這種羅馬大盾起源於凱爾特人所使用的長盾,最早其形狀呈橢圓形,後來發展為長方形。羅馬大盾寬80cm,長120cm,用三張0.2cm厚的木板重疊拼合,再覆蓋上皮革,蒙上多數時間染成紅色的布匹,以金屬部件提高強度。
▲經典的羅馬大盾
這種盾牌往往用於複雜地形下的近戰、遠程武器皆有的作戰中。在這種環境下,因為既有遠程武器投射攻擊也有近戰武器的抵近攻擊,所以盾牌要能夠保護全身,其尺寸便要大到可以遮蔽全身的程度,還要盡量做到不留縫隙。除此之外,最好還要可以減輕士兵的負擔,可以在作戰時立於地面,於是這種長方形的大盾便產生了。羅馬大盾可以說與羅馬帝國的輝煌伴隨始終,成為了羅馬帝國強大軍隊的標誌之一,其優秀的防禦能力與便攜性,是其重要原因。
▲羅馬盾陣
(2)騎兵盾牌:
騎兵所使用的盾牌,相比步兵盾牌尺寸往往較小。為了能夠方便的在馬上使用,形狀除了圓形外,還有鳶形和熨斗形,還有一些較為奇特的形制,但主要還是前三類佔據絕對主流。
▲諾曼騎兵復原圖
騎兵圓盾的使用可以說相當普遍,在東方和西方,都有大量騎兵將圓盾作為標準配備。其優勢主要還是便於在馬上使用,其尺寸往往在50cm左右,一般戴在左手邊,以防禦敵方箭矢的攻擊。這種騎兵圓盾除了前文提到的蒙古人以外,中原王朝、伊斯蘭世界的軍隊也多有使用。
▲《武經總要》中記載的騎兵盾牌
鳶形盾來源於諾曼人,這種盾牌呈倒三角形,尺寸普遍較大,可以保護從肩膀到腳的大部分側面。並且因為呈現倒三角形的關係,細窄的下部在馬上使用時不會被卡住,可以靈活左右變換。
▲諾曼騎兵與其標誌性的鳶形盾
熨斗形盾可以說是鳶形盾的微縮版,因為隨著盔甲技術的發展,一般的遠程武器已經很難再對騎手構成威脅,這時盾牌就可以做的更小,只以保護上半身的重要部位為目的。除此之外,這種盾牌換可以在騎手下馬戰鬥時充當「格鬥盾」的功能。因為這種盾牌的普遍使用,還產生了脫胎於盾牌上裝飾標誌的「盾紋」(又稱紋章),盾紋是畫在盾牌上用於標識所屬家族、軍隊的標誌。因為熨斗形盾的普及,盾紋基本遵循熨斗形盾的形狀。
▲五花八門的盾紋
▲手持熨斗形盾的騎兵
(3)牆盾、盾車:
除了手持盾牌以外,有些盾牌為了能夠擁有足夠的防禦力,其尺寸和重量都超出了由人使用的範疇,這種盾牌在使用時往往依靠支架矗立在地面,而非人來持舉,中國古代步兵所使用的「旁牌」就是其中的典型。
▲《武經總要》中記載的步兵旁牌
當盾牌的尺寸和重量進一步增加,為其裝上輪子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於是,盾車誕生了。盾車小的只需一人推挽,大的則需要數人推動,可以保護數十人免受傷害。在電影《火與劍》中,哥薩克便使用這種盾車在進攻中保護己方士兵。除了電影中的哥薩克以外,在中國,也有曾經大量使用這種盾車的軍隊,那就是滿清軍隊。根據記載,滿清軍隊每一百人就配備四輛盾車,由三十人負責這些盾車的操作,可見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一般人們所熟知的「滿洲鐵騎」。
▲小型盾車:無敵神牌
▲滿清軍隊使用盾車進攻明軍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如何讓養尊處優的富二代同學見識社會黑暗?
※如何閱讀文明6的宣傳片?
※聽說現在用X光拍結婚照很新潮?
※什麼是黃禍?
※為了推廣科普,人類都做過哪些奇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