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瓷器上的自述文件

要是你不懂瓷,還可以裝懂:捧起瓷器,注意用雙手,再小的東西也得用雙手,翻過來,仔細端詳底足三十秒,然後小心放回原處。動作要柔緩,凝神靜觀,先是眉頭輕皺,然後微微一笑,可盡顯大師風範。切記少說話,言多必失,若主人一定要你評論,無論如何,只能說兩個字:挺好。

為什麼看底足?因為這裡有許多關鍵信息,底足多為瓷器的唯一露胎之處,可以辨別胎土;通過底足的旋切痕迹,可以判斷工藝;還有手工坯和機制坯,也能從圈足看出端倪。最重要的一點,許多瓷器底部有自述文件:款識。

公元251年,司馬懿平定了王凌政變,病重的孫權托後事給諸葛恪,袁宜做了件青瓷虎子,坯上刻了一行字:「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這件青瓷虎子是現存最早的有款識的瓷器,袁宜也成為最早留名的瓷器工匠。虎子於1955年出土於南京,陳列在國家博物館。我們常說的「國寶」只是民間說法,官方話語里叫「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其中有陶瓷32件,這件青瓷虎子居其一。

虎子源於戰國的青銅卧式壺,漢和三國時的瓷虎子造型簡單,只是把提梁做成虎形。西晉後的虎子多用堆雕裝飾,把壺口做成怒目張牙的虎頭。虎子的用途,一說是夜壺,可疑,誰會把要害伸進虎口呢?第二種說法可信些,虎子是古代提水器。

並非所有瓷器上的文字都是款識,比如宋元瓷器上常寫詩詞,起裝飾作用,屬於紋飾的一種。瓷器款識是記事性質的文字,比如那件青瓷虎子上的「赤烏十四年」記載製作年代,屬於陶瓷上出現最多的紀年款,「會稽上虞師袁宜作」是陶人款,記載工匠或者作坊身份。

陶人款在戰國時的陶器上就出現了,那時的款識不刻在底足,多出現的器皿的肩腹部位。秦代的陶器上幾乎都能看到陶人款,這可不是工匠希望留名後世,而是質量追溯機制的一部分。《呂氏春秋》說,「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器物要作者簽名,出事了必須追究。這時的陶人款往往還有官署名,比如「右司空嬰」,「嬰」是工匠名,「右司空」是管理他的官署,工匠出問題了,會牽連到他的上級。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也在隱蔽處刻劃或戳印著工匠之名,「得」「疆」「系」等等,都是單字名,一共八十多人。

秦朝滅亡後,陶瓷上的款識減少了,只是偶爾出現,而且形態自由多變。一方面因為官方陶瓷不再奉行秦代的酷法嚴刑,另一方面因為民間窯口增多,自由身份的工匠不再理會「物勒工名」的規矩。再看袁宜的虎子,想必他當時對作品很滿意,才躊躇滿志地刻上自己的名字,他這時的心情應該是充滿喜悅,而不是前輩的戰戰兢兢。

唐宋時陶人款簡單的只署工匠姓氏或者作坊名,比如「張」「何家造」,還有作坊加器名的,比如「裴家花枕」「杜家花枕」。宋代磁州窯有一件白地黑花枕,上繪猛虎,枕上題「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於沙陽」,枕底題「張家造」,很齊全的陶人款,寫明了製作時間、工匠、畫師和作坊的名字。德化窯的脂粉盒底常有「功夫」兩字,比如「練八郎功夫」「頤草堂先生雕造功夫」, 「功夫」在宋代大概有技藝之意。

故宮藏有一件唐代白瓷瓶,腹上刻 「丁道剛作瓶大好」六個大字,明顯的自吹自擂。唐宋商品經濟萌芽,民營窯口之間出現競爭的態勢,許多作坊開始打起廣告來。比如有兩個長沙窯酒瓶,一個寫「卞家小口天下有名」,另一個升級成「鄭家小口天下第一」。雖然長沙窯沒留下文獻記載,我們從陶人款可以推斷,唐時長沙地區至少有兩家酒瓶企業,二者是冤家對頭,競爭時不惜用「天下第一」這種違反《廣告法》的辭彙。

有一種私人訂製瓷,是要捐獻給寺廟道觀的,其上的款識稱為供養款。供養款是最長的款識,要寫時間人物籍貫和施捨器名,還要寫供養地,比如「佛前」「菩薩前」「關王老爺前」「土地神前」「三代宗親前」,施捨的目的也要寫上,古人的述求和今人差不多,多求闔家平安,財源廣進等等。比如北京故宮有一個明代青花螭耳瓶,瓶腹以青花寫有115字的供養款:「大明國直徽州府歙縣滾綉鄉孝行里潭濱禮堂大社居信士弟子黃舜耕室中孫氏前妻程氏朱氏男黃伯正媳婦吳氏女時娥時鳳孫女福弟接弟昭弟喜奉御香案前香爐花瓶燭台壹副永遠供奉早賜男子合家清吉人眷平安壽命延長萬事如意福有攸歸皇明天啟元年孟秋月穀旦日」。

元朝蒙古和色目官員多不識字,簽署公文時就胡亂畫幾筆,就像阿Q畫圈一樣。他們用的押印也多是圖案,此風氣又被漢人效仿,波及到了瓷器上。這種用圖案代替文字款識叫花樣款,或者花押款、花款、圖案款。花樣款主要用在景德鎮民窯,康熙早期一度禁止在瓷器上寫字,許多民窯便用花朵、白兔、八寶、博古一類的圖案落款,作為自己的商標,是花樣款的大發展時期。許多民窯的工匠不識字,又請不起寫款師傅,就由利坯工在碗底橫橫豎豎畫幾筆,聊勝於無,也屬於花樣款,俗稱「豆腐乾」。

南京出土過一件東晉青瓷雞首壺,底部刻「罌主姓黃名齊之」,這是一種特殊的陶人款,書寫訂購者之名,又被稱為私款。古代的私人訂製瓷器價格不菲,主人往往要寫上自己的姓氏,比如「某氏佳器」。光緒時曾有個很長的私款,「燕趙悲歌之士孔子後四十一癸卯制」,或說為孔子後人的定製瓷,可是四十一代聖裔生在唐朝,有穿越之嫌。再比如康熙朝出現的「若深珍藏」私款,到現在還有人用,這時就不再是私款了,而叫仿寫款。

「府」字過去指官署辦公地,比如元代樞密院(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在景德鎮定製了大量卵白釉瓷器,款識就是「樞府」。「府」還指貴族和高官住宅,這些人的定製私用瓷器被稱為王府款。定窯遺址出土過一個白釉碗,底款是「五王府」,大概是現存最早的王府款。明代的王特別多,官窯也給他們燒造瓷器,流傳下來的有「晉付上用」「曠府佳器」等等。清代王府瓷不多,比較著名的有「定王府制」底款,定王是載銓,乾隆的玄孫,道光朝的重臣。載銓室名行有恆堂,他還定製了許多以「行有恆堂」為底款的瓷器、紫砂壺和銅香爐。

比府高一級的就是殿了,皇帝住的。宋代皇室所用的定、汝、鈞窯瓷器都出現過殿名款,比如「奉華」「德壽」「聚秀」「慈福」「壽成殿皇后閣」等等,都是宋代宮殿名。其中汝窯和定窯的底款是瓷器進宮後,由宮廷玉匠刻於器底的,部分鈞窯瓷器是燒造前由瓷工刻的。許多宋瓷在清代又被刻了一次,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二十一件汝瓷,其中十三件被乾隆刻了打油詩。清宮裡宋代鈞瓷數量較多,被陳設到幾大宮殿里,又被刻上了「養心殿」「重華宮」等等底款,還有個有趣的規律,殿名款都是豎刻,宮名皆為橫刻。區別在於,殿是帝王理政之處,比如清代大典在太和殿;宮為皇帝及家眷的起居處,如康熙住乾清宮。

室名款,在瓷器上寫主人的住所或書房名,最多是某某堂制,還有齋、軒、樓、館等等。清末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里說,「瓷款之堂名,齋名者,大抵有四類,一為帝王,一為親貴,一為名士而達官者,一為雅匠良工也」,也許可以概括成兩大類,一是工匠款,二是私人定製款。比如珠山八友的劉玉岑,在瓷器上落款「飲冰齋制」,本書作者制瓷也忝稱「有泉堂制」,這時室名款相當於工匠或作坊的商標。

室名款出現在明嘉靖,到清代發展成最紛繁蕪雜的種類,耿寶昌先生統計過,僅康熙年間就有一百二十多種之多。有些款一目了然,比如「內膳房」「外膳房」「大茶房」,更多是理學色彩的,比如「明遠堂制」「浩然堂制」「澹寧齋制」,偶爾也有漂亮的,據說大學士明珠(納蘭性德之父)的私家瓷底款為「風流宰相家」。

瓷器還是奢侈品的時候,許多達官顯貴熱衷於定製私款瓷器,這種風氣一直持續到民國。袁大總統用過「頤壽堂」和「樂古堂」,稱帝後用 「居仁堂制」;徐世昌私款為「靜遠堂制」;曹錕私款很多,有「延慶樓制」「退思堂制」「慎德堂制」「昭德堂制」「大德堂制」。

上古時的工匠就經常在器皿上寫些吉利話,如漢代的陶罐上有「日出大萬」。陶瓦當是秦漢代藝術之典範,所謂「秦磚漢瓦」,上面也有許多吉語,如「長樂未央」「飛鴻延年」等等。後來吉語也被寫在瓷器上,一些發展成紋飾,例如有件晉代瓷壺上寫著「元康出始寧,用此罍,宜子孫,作吏高,其樂無極」,好話都說盡了。還有許多寫在瓷器底足的吉語,雖沒記述功能,也被視為款識,叫吉言讚頌款。有的吉言款只有一個字,比如「福」「祿」「壽」「喜」,又以四字居款多,比如「福祿壽喜」,還有吉言和紀年款混合的,如「萬曆年制德化長春」。有單純的祝願,比如「萬福攸同」「天下太平」,還有自誇和祝願結合的,如「富貴佳器」,用此佳器,即可富貴。

瓷器上最早的官方款識出現在唐代越窯秘色瓷上,有「官」和「新官」兩種。「官」指太官署,隸屬於光祿寺。光祿寺是古代主管宮廷膳食的部門,相當於現在的廳局級單位,太官署負責操辦宴會,正處級。太官署要擺酒席,肯定要餐具,於是發起了政府採購。從唐代到北宋,太官署先後從越窯、定窯、耀州窯、赤峰窯定購了大量瓷器,並在瓷器上刻了「官」或「新官」字押記。

從民間訂購瓷器的政府部門還有許多,唐邢窯上出現過「翰林」款,是翰林院訂購的;宋代曲陽窯有「尚食局」款,也屬於光祿寺,與太官署平級,主管皇帝日常飲食;元代有「樞府」款,軍隊定製瓷;宋代磁州窯有「太平館」「仁和館」款,據查都是驛站。

眾多政府採購瓷器中,以「官」字款最多,曾經在長安遺址中一次發現33件定窯官款白瓷。現存的「官」定窯款瓷器,有的紋飾精緻,還會扣金鑲銀,有些就粗糙許多,明顯不合官方標準。這種現象也出現在宋代建盞上,建窯貢品底款為「貢盞」和「進盞」,一部分是雋秀的瘦金體,另一部分則字跡狼藉。那麼我們可以做出推論,唐宋民窯在接到官方訂單後,會把官家款識刻到低檔民用瓷上,以自抬身價。

還有證據,韓國海域的沉船上發現了「官」款定窯瓷瓶,廣東海域的沉船上有「進盞」款的建窯碗,這些明顯是出口瓷,而且前些年在埃及還發現了「官」款白瓷。可見唐宋時許多窯口冒充官樣瓷器,官府對此是寬容的,起碼沒有明令禁止。後來鳳陽出了個朱皇帝,事情起了變化,嚴禁民間仿造官樣瓷器:「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貲,丁男充軍。知而不告者,連坐」。

明代開始,瓷器款識變得嚴謹工整,與自由奔放唐宋款識相比,會讓人產生一種離奇的感悟:明清和唐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明。從款識的位置看,明以前隨機出現在任何部位,比如「官」字款可以刻在瓷器的口、頸、腹、內底、外底;而明清款識集中在底足,其他部位罕見。明以前白瓷青瓷的款識是刻的,磁州和長沙窯有畫面,款識就用畫筆寫;明清款識多手寫,只有極少數刻款,比如官窯茶葉沫釉瓷器。字體方面,明以前有楷、隸、行書,明後正楷和篆體居多,還有手寫的宋體字。

明代朝廷有正式官窯,統一燒造官府用瓷。理論上民窯是不能仿製官窯的,所以不再需要唐宋時的官押款,取而代之的是紀年款,比如「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這些款識是由專人書寫的,短朝可能只有一個人,長些的比如乾隆,有幾個人。他們的私人筆跡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些規律又成了後世判別官窯瓷器真偽的重要線索,這就引出了古陶瓷鑒定學中最乏味無聊的必修課:明清官窯款識鑒定。

—————————————————————

抄我文章者,雖遠必豬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瓷器是好瓷器?
如何選購一套骨瓷?
陶瓷薄板有哪些優點和弊端?
靶盞在古代是用來做什麼的?
除了傳統,陶瓷也有新潮流

TAG: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