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知三守|重解道德經 第二十八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古本合校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清,守其辱,為天下浴;為天下浴,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貸;恆德不貸,復歸於無極。

註:

1、這裡的「清」字,在帛書《老子》中為「白」,即清白、純潔之意,與之相對的「辱」為污濁之意。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榮」,與之相對的「辱」為恥辱之意。根據文意,此字應為清白之意,「榮」應為抄錄時曲解文意而附會出來的。但如果選用「白」字,則本章會出現兩個「知其白」,顯得重複,故本合校版用「清」來替代「白」字。

2、本章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的第四句應為下一章的開頭,故本合校版將此句歸入第二十九章中。

古本注釋

辱:污濁。

貸:推卸。

古本釋義

知道那個雄強,恪守那個柔弱,是天下的小溪;因為天下的小溪,永恆之德從不離開;永恆之德從不離開,則回歸到嬰兒狀態。

知道那個清白,恪守那個污濁,是天下的溪流;因為天下的溪流,永恆之德是充足的;永恆之德是充足的,則回歸於樸實。

知道那個光明,恪守那個黑暗,是天下的模式;因為天下的模式,永恆之德從不推脫;永恆之德從不推脫,則回歸於無極。

真經解讀

本章與第十九章的「三絕三棄」正好相對應,那一章講的是棄與絕,本章講的是知與守。老子不是一向倡導「無知」、「絕知」嗎?怎麼這裡又讓人「知」了呢?因為老子所絕的「知」是指無益的知識,而這裡的「知」是知道。「絕知」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知道,相反,該知道的必須要知道,而且有些不僅要知道還要恪守。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老子想讓人們知道與恪守的都是什麼。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道雄強、恪守柔弱的是什麼呢?是天下的小溪。小溪知道江河與大海的雄強,卻始終恪守自己的柔弱,明知那種奔騰咆哮、巨浪滔天的氣勢是多麼的雄壯又強悍,但仍能保持自己的輕柔與纖弱,快樂地流淌著。小溪之所以能夠如此,是永恆之德從不離開的結果,而擁有了永恆之德的人也能像小溪那樣知雄守雌,回歸到如嬰兒那般柔軟無害的狀態。

老子講人應該像小溪那樣恆德不離,如此便能知雄守雌、知剛守柔。做到了這一點,人就能回到嬰兒一樣的境界了。別小看嬰兒哦,其實大人們從嬰兒身上能學到很多東西呢。

知其清,守其辱,為天下浴;為天下浴,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道清白、恪守污濁的是天下的溪流。浴是比小溪大一點的溪流,浴知道小溪清澈的樣子,卻甘願恪守自己的污濁,明知純凈透明、清澈見底的小溪是多麼的美麗,但仍能堅持讓人們在其中清潔污垢、沐浴洗衣。溪流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其充滿了永恆之德,而充滿了永恆之德的人也能像溪流那樣知清守辱,回歸於樸實無華的狀態。

老子講人應該像溪流那樣恆德充足,如此便能知清守濁。做到了這一點,人就能回歸樸實無華的境界了。為何恆德充足就會守濁而不是守清呢?因為濁比清更能包容、更有擔當。

有德但未足之人能做到潔身自好就不錯了,為了讓自己保持清凈無染,只能隱居山林、出家避世。而德足之人則不會擔心自己被世俗所污染,他們更願意深入社會,去體驗世間百態、人情冷暖,因為生活才是最好的修行。正所謂大隱隱於市,像濟公那樣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才是真的高水平。

有德但未足之人能自己修行成功就不錯了,他們心無旁騖、但求自度。而德足之人則不會只求自己得道而不顧眾生,他們為了幫助眾生甘願忍受人們沒完沒了的牢騷與抱怨,承受不明真相的人們無端地指責與攻擊,那可都是負能量啊。他們能夠忍辱負重卻不忘初心,就像當年的耶穌。

可見「清」雖然看起來很美好但卻顯得挑剔和自私了些,既不能涵容萬有也難以捨己為人。因此過於清雅之人往往無容人之量,也少有濟世之心,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這樣的人設。而守濁之人則大度無私,也不會去追求外表的華麗,於是就顯得樸實厚道、平淡無奇了。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貸;恆德不貸,復歸於無極。

知道光明、恪守黑暗的是天下的模式。這世界當然知道什麼是光明,可為什麼會恪守黑暗呢?因為在茫茫宇宙中發光的東西少之又少,離開大氣層,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無盡的黑暗和閃爍的星空。對於宇宙來說,黑暗是主旋律,光明只是點綴而已。現在我們知道,宇宙中有96%的東西是看不見的,即暗能量、暗物質,這完全印證了老子的「知白守黑」之說。可見,黑暗才是世界本來的樣子。

這世界的模式之所以如此,是永恆之德從不推脫逃避的結果,也就是說永恆之德不會因為追求光明而逃避黑暗。如果人也能堅守於永恆之德所駐留的黑暗之中,便能與世界的基本模式相同化,回歸於無極之中。

這句話講的實際上是修道的終極法門——復歸無極。修道講的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這個「復歸無極」就是指煉神還虛,即回歸於一片混沌之中。心中知道有一點光明存在,但不執於這點光明,而是堅守於無邊定境之中,融入黑暗空寂而不畏懼,此時即能與天地合一,也就是同於「天下式」,如此便可煉神還虛、復歸無極。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知白守黑」並不是明知有白道還要去混黑道,別誤會了。而「復歸無極」指的是一種境界,不一定非要在定中去求,也不一定真的會回到無極之中,只要懂得用這個道理去生活就可以了。

本章評述

知雄守雌,復歸嬰兒;知清守辱,復歸於朴;知白守黑,復歸無極。這三知三守其實也是三味治世良藥,而且是從人心上根治的靈丹妙藥。當人們都能做到守柔、守濁、守暗之時,也就是人類消除戰爭、不再對抗、重返大自然的時候了。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窮不走親,富不回鄉」?
中國有哪些餐桌文化?
中國史上是否真有孟姜女其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诗是不是很矛盾?
如何做文化產業?

TAG:文化 | 国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