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古人又將七夕稱為「乞巧節」

農曆七月初七為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相傳這一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古代民間婦女就會仰望星空,為他們祈願,由於織女是一位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女子便在祈願的同時,也為自己祈求智慧和巧藝,「情人節」這一說是現代人賦予七夕的新意義

七夕節的來源,最廣泛的就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個傳說

1.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會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擺上時令花果,對著天空的皓月繁星,默默乞求織女能賦予自己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夕節也被稱為乞巧節

2.乞巧之俗,歷代因時因地而有不同,有穿針乞巧、投針驗巧、插花供奉、為牛慶生、曬書晒衣、拜織女、吃巧果等,七夕插花所用的花材通常以竹、柳、桂、菊、千日紅、雞冠花等為主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和巧餑餑最為出名

一、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又名「巧果」,用麥面做的稱「面巧」;用糯米粉做的稱「粉巧」

巧果製作

1.原料

面巧取麥面1000克、白糖100克、芝麻150克、鹽1.5克。

粉巧選用糯米粉1000克、白糖400克、芝麻15克、鹽1.5克、澱粉50克

2.製作工藝

製作時先將白糖放入鍋中,添水加熱溶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鹽和芝麻,拌勻後攤在案

板上擀薄,晾涼後用刀切成一個個長方塊,分別折成梭形面巧坯,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即成,食之甚為脆美

做時先將糯米粉、鹽和白糖用溫水拌和,蒸熟後取出,晾涼後加芝麻、澱粉,揉勻擀薄,切成小方塊後,再製成花形粉巧坯,晾涼後油炸即成,食之粘糯香甜

二、巧餑餑

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在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是也會供奉巧餑餑

1原料

麵粉500克、雞蛋1隻、白糖50克、花生油25克、酵母3克

2.製作工藝

先發麵,在發麵時,在麵粉當中加放1個雞蛋,以及白糖50克、花生油25克、酵母3克。面發好揉均以後,將面揪成大小合適的小麵糰,裝進模具里.按平後,在面板上輕輕一磕,以前在農村,這種做七夕巧餑餑的模子各式各樣,有花籃、西瓜、桃花、樹葉、桃子、小鳥、知了等。

巧餑餑做好以後,先架起平底鍋,鍋底加少許油,攤均勻,再將餑餑正一面反一面輕輕煎一下,上了顏色之後,再用烤箱烤熟即可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1.山東

在山東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廣州

在廣東,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意,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3.福建

在福建,七夕節時人們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及一個香爐

如今,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口,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唯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參考書籍

1.夢遠編著,國學知識全知道 超值典藏白金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09.

2.鄒立,施勝勝主編,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與地方名點教程,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02.

3.李德明著,新聞策劃實戰寶典=News report design,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11.

4.魯朝輝,張少艾編著,生活插花,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08..

註: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一隻混入狼群的哈士奇,還娶了母狼當了爹,狼狗寶寶兼具狼和狗的特徵,身體狀況很好,他倆雜交真的沒問題嗎?
單身狗如何優雅地過情人有關的節日?
七夕是在什麼時候被大家普遍認為是情人節的?
妻子尖叫,丈夫微笑
叄花特製丨人家都求婚成功了你還在一個人過七夕

TAG:七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