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話鴛鴦之「愛情擔當」

「鴛鴦」在漢文化中,自古以來被譽為「夫妻愛情忠貞的象徵」,受歷代文人墨客的關注,成為愛情故事創作的主要題材。在我國古籍和詩、詞、歌賦中多有記載。

您見過鴛鴦嗎?在我小時候,最早是從家裡印有成雙成對鴛鴦圖案的枕巾、搪瓷臉盆、窗花等物件上認識鴛鴦的。我們同時代的人,兒時家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印有鴛鴦圖案的物件。

在古代,人們關於鴛鴦的記憶應該更多且更為豐富吧!鴛鴦羽色艷麗、形態特殊,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呈現出不離不棄的樣子,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人們就把它們和愛情扯上了關係,以鴛鴦作為夫妻恩愛的象徵。

我做鳥類學研究工作之後,對鴛鴦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發現舊物上無論是印的還是畫的鴛鴦圖案,與真實的鴛鴦相較都有很多的誇張和變形,甚至將雌鴛鴦畫成了雄鴛鴦的翻版。而現實中的鴛鴦,雄鴛鴦的羽色鮮艷華麗,美得不可方物,雌鴛鴦的羽色卻低調含蓄,整體呈灰褐色,眼周白色向後拖著一道細長的眉紋,就像江南的美女,婉約而不晃眼。

用畫風來比喻,雄鳥似西方色彩濃烈的油畫,而雌鳥似中國淡雅清秀的水墨畫。不過如果你見過雄鳥的非婚羽,就會發現和雌鳥羽色相似。我想也許是應了《木蘭辭》中的這一句「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當他蛻去了頭部華麗的裝飾羽及翅上的帆羽,拭去了浮華,也就成了她。

鴛鴦:上雄,下雌(拍攝者:馬曉峰)

一、愛情忠貞說的象徵

唐代元稹《有鳥二十章》詩中雲「有鳥有鳥毛羽黃,雄者為鴛雌者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自古以來鴛鴦就是一種充滿愛情寓意的鳥兒,我自己最喜歡的描寫鴛鴦愛情傳說的句子,出自一首漢無名氏詩:「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千年長交頸,歡慶不能忘。」

不僅是文化人喜歡用鴛鴦來寓意美好的夫妻愛情,在民間民俗中也極喜歡用鴛鴦來作為夫妻恩愛的象徵。

「鴛鴦戲水」已成為民間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新婚喜慶的物品上,年畫窗花中都能見到。古時布置洞房和使用的物件,也總會有它的身影,如鴛鴦房、鴛鴦燈、鴛鴦燭、鴛鴦被、鴛鴦枕、鴛鴦鞋等等,不勝枚舉。用以寄託美好的願望,祈盼夫妻能像鴛鴦一樣成雙成對形影不離、忠貞不渝、白頭偕老。新時代的中式傳統婚禮,被子和枕頭上也通常綉上鴛鴦以示美好的愛情。由它衍生的辭彙——如鴛鴦劍、鴛鴦扣、鴛鴦爐、鴛鴦鍋、鴛鴦廳、鴛鴦陣、鴛鴦客等等,同樣是不勝枚舉,都帶著點兒成雙成對的意思。

但是,這一對碧鳥兒是否能擔起如此的重任,實至名歸呢?它們表示「壓力山大」……

中科院昆明動物博物館館藏標本

二、鴛鴦的愛情及家庭

鴛鴦為單配型的鳥類,即一雄一雌組建繁殖家庭,擇偶配對,一般是在越冬地結群活動時就已經完成。3月末4月初鴛鴦遷徙到繁殖地後,並不馬上進入到二人世界,還要過一段集體生活,待天氣漸暖後,才逐漸脫離群體活動進入營巢地,開啟甜蜜時光。在此期間他們形影不離,成雙成對,並肩在水中游泳嬉戲,交頸呢喃,親密無比,就好似熱戀中的情侶。

4月下旬,小情侶們開始如膠似漆,紛紛進入交配的季節,一直會持續到5月中旬。整個交配過程是非常有愛的,畫面唯美溫馨,輕柔而浪漫。交配活動開始前,它們雙雙在水域中游泳,雄鳥頻頻向雌鳥曲頸點頭,浸嘴於水中,同時豎起頭部鮮艷的羽冠,伸長頸部,頭時而左右擺動,隨後它們並肩徐徐游於水面,並不時將嘴沒入水中,游過一段距離後,雌鳥突然急速向前,雄鳥緊追其後,雌鳥同時不斷地翹起尾巴,雄鳥緊接著躍伏於雌鳥背上,用嘴銜著雌鳥的頭羽(保持身體平衡)進行交尾。雌鳥沉入水中,只將頭露出水面。交尾時間每次約2秒鐘,可連續進行4-5次。完成了這一神聖的儀式後,它們各自昂首展翅進行水浴並梳理羽毛,然後雙雙來到岸上休憩。

與絕大多數雁鴨類將巢築於濕地草叢中不同,鴛鴦的巢大多築於天然的樹洞中,巢中除木屑外,還有從身上拔下的纖細絨羽墊窩,用於孵化時保暖。小家樹洞的選址,是由雌雄鳥共同完成的。每窩一般產7-14枚卵,產卵之後的孵卵育雛工作,全部由雌鳥單獨完成。雄鳥在雌鳥產完卵後,就離開雌鳥,到隱蔽地點換羽或集中在一起結成小群活動。孵化期約一個月左右,漫長而艱辛。雌鳥除外出覓食之外,一般不離巢,特別是在最後1-2天,小鳥即將出殼的關鍵時期,幾乎終日不離巢,戀巢甚為強烈。在雌鳥覓食休息的時候,雄鳥有時會伴於她左右,也算一種精神上的撫慰和支持。

鴛鴦的雛鳥是早成性,剛孵出的小寶寶身上長滿蓬鬆的絨羽,就像一顆小絨球,除了顏色斑紋略有差異,很像我們平時能見到的小鴨子。孵出後第二天就能憑藉雙腿、雙翅和尾的平衡作用,從巢洞滑翔而下,落到地上或水中,進入水中後就能游泳和潛水,跟隨親鳥開始它們的生活。到了9月末10月初,秋風帶來了一絲涼意,當年長大的兒女們和完成換羽的父母們又集群在一起,再次組成鴛鴦大家庭,離開繁殖地開始向南方遷徙。而在這一輪長途遷飛中,不知道有多少個體能完成這漫漫征途而存活下來,第二年再續寫愛的篇章,延續生生不息的生命。

與大部分鳥類相同,鴛鴦的壽命並不長,基於目前的觀察和研究,雌鴛鴦的壽命平均在2-3年,雄鴛鴦在5-6年,人工圈養條件下最長壽的記錄是15年,放養條件下的記錄是11年(英國)。若是某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傷心幾天,表達完哀思後也就去尋找新的配偶了,並不會為對方「守節」。

三、有情或無情,忠心或移情,這是個問題

我們一起再剪影似的腦補一下鴛鴦的愛情生活及家庭生活,對於鴛鴦到底「有情還是無情,忠還是不忠」,元芳,你怎麼看?

動物的婚配製度是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與自然選擇密切相關。它作為一種行為策略,在動物繁殖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種群中大多數個體採用的行為方式必定是繁殖成功率最高的策略。鴛鴦是單配型的鳥類,具體說應該屬於保衛雌性型一雄一雌制,雄性個體一般不參與撫育後代。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不必保護領域資源、雄性個體較多、性比失衡的原因。

一些研究結果顯示,鴛鴦不管是成年個體還是第一年的個體,雌鴛鴦的存活率都比雄鴛鴦低,使得性比失衡,雄鳥找媳婦兒困難,求偶炫耀的競爭非常激烈。這也是為啥雄鴛鴦顏值如此之高,而雌鴛鴦如此低調樸素的一個原因。所以它們在繁殖前的幾個月就已訂婚,雄鳥保衛愛護雌鳥,絕不允許第三者插足,直至產卵,產卵後一應繁雜勞心的家務事兒就都歸雌鳥了,好似單親媽媽。但第二年是否還是我們倆,那就,再說了,呵呵。

所以,事實上鴛鴦並不似傳統意義中那般忠貞和專情——你的眼裡一生只有我。一方死亡,另一方也不會為其守節。但傳統文化中鴛鴦的這一象徵角色,也只是人們看到成對的它們在靜湖碧波之中的親昵舉動,通過聯想產生的美好願望,是人們拿來寄託對美好愛情嚮往的一個載體,在歷史長河的流淌中也給予了人們太多美好的遐想和期冀。一邊是自然生存繁衍的法則,一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非要斷出個所以然,感覺沒什麼意思也沒有必要,本就是兩個截然不同體系里的東西。不如把鴛鴦古老純真愛情的傳說作為我們個人感情世界裡的明燈,嚮往之努力之,朝著幸福出發吧!

作者:劉魯明

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推薦閱讀:

七夕節不送禮物會分手嘛?
七夕嚴格上是情人節嗎?
七夕如何表白?

TAG:中国科学院 | 七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