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學習英語的姿勢對了嗎?
外語學習一直是很多人學術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學了這麼多年的英語,捫心自問,我們真的掌握使用這門語言的能力了嗎?在為保研做準備的本科前三年里,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外語學習?本章為大家提供外語學習一些思路和模式,希望能夠打開你的外語學習新大門。
英語學習方法
英語水平對保研的重要作用
對於保研來說,達到一定的英語水平是個硬指標。在申請材料的填寫中,大多數高校的申請表上都會有「外語水平」這一欄,你可以填寫上自己在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的分數,如果考過雅思、托福或GRE且分數還不錯的話,能夠多填幾項也是很好的。相反,如果你的英語考試分數較低,很可能在初期材料審核中就處於不利的位置。
雖然有些高校在保研招生時未明確規定必須通過國家英語六級考試,但是否通過六級考試似乎成為了一個隱形門坎,而且,如果六級分數較高的話,保研成功的機率也會更大一些。所以在大四保研開始之前,及時通過和刷高英語六級成績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了六級筆試分數之外,口語這一項對於保研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招生單位面試中,很多專業都有英語口語測試。口語測試的形式不一,如有的要求英文自我介紹,有的會考查學生對專業英語的掌握情況。
根據以往的成功經驗,英語口語在保研面試中,不僅在分數上佔據一定的比例,而且也會影響到給老師留下的印象。在面試中,大多數專業都會要求先開始自我介紹,且自我介紹多為英文形式,如果你能說出一口流利、地道的英文,一定會讓在面試中已經感到厭倦的老師們眼前一亮,從而對你產生興趣,跟你進行更多的溝通,這樣你也就會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
另外,對很多專業而言,在面試前多閱讀一些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文獻,擴展自己的國際視野,或準備幾個從國外借鑒來的有關學術創新的課題設想,對於面試都是很有益處的。
給自己找個動力和長態模式
認識到英語在保研中的重要作用之後,就應該通過實際行動切實提高英語水平了。回看這幾年的英語學習歷程,你可能會發現,在本科階段,大家在英語學習上積累得很少,考試卻很多。面對難度一次大過一次的考試,只能硬著頭皮啃高中時代的「老本」來應付。這種學習狀態常常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英語水平還不如高中時,從而對英語學習更加沮喪。這種狀態與大學英語課堂中零碎的學習方式也是有關係的,僅僅多學幾篇難度稍大的文章,以及多背幾個比較高深的單詞,對於提高整體英文水平幾乎沒有什麼幫助。
所以說,想要真正提升英語水平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英語學習要佔用有限的學習和活動時間確實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那麼,如何在繁忙的大學生活中堅持提升英語能力呢?
豆瓣上的英語教學達人「惡魔的奶爸」劉曉光曾經說過,「英語學得好的人,恰恰是不學英語的人,因為這門語言是一種工具,是用來使用的。」除了在學校課堂上學習英語「學問」或知識之外,自己能夠領會和練習英語技能才是最關鍵的。這個技能就是能夠熟練使用英文作為一種工具的能力。學習使用一種工具和學習一門課程是不同的。學習一門課程,常常是在目標不明、動力缺失的情況下,被迫拿起書本糊裡糊塗地開始啃;但是學習一門工具,卻是在迫切需要使用的時刻,以積極的心態來摸索。這種激發你求知慾望的時刻,可以是專業課上對於一個國外傳入的理論很感興趣,於是自行查看此理論的英文原文解釋和相關網頁;也可以是追歐美劇的時候百度一下某個劇中出現的單詞;甚或是看引進版小說時通過搜索國外本土網頁來拓展閱讀。這些時刻雖然零碎,但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起來進行拓展學習,比起被動的記憶,將會產生更好的記憶效果,這種記憶的過程也是愉快的經歷。
以這種模式學習英文,英語就不是一個可以修習完就走人的課程,而是與你學術生涯密切相關的必備工具。
當然,不僅要把學習英語當做學習一種工具,更要明確自己學習這種工具的目的何在,從而找到堅持下去的動力。工具是為了其他目的服務的,學習使用工具本身不是目的。這種動力可以來自各種各樣的動機。最重要的是,通過學好英語,可以擴展本專業的視野,為獲取更多的資料來源提供便利。例如,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英語能力之後,就可以試著讀凱恩斯、哈耶克的經濟學原著,這對於更深刻地理解本專業的某些理論一定大有裨益;學習新聞學的人在學習中常常需要瀏覽國外新聞網站如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BBC官網等,這不僅能夠學到更純正的新聞英語的表達方式,而且對於新聞理論、傳播學原理的認識又有了新的積累;即使是中文系的學生,也能夠通過閱讀英語文學原著,來加強對比較文學的掌握。
除了本專業之外,個人興趣也可以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驅動力。如有人喜歡追歐美劇,那麼就可以多去瀏覽國外的討論劇情的論壇;又如有人對國外某一方面的學術研究很感興趣,則可以在Amazon上尋找外文學術著作來閱讀。儘管興趣多種多樣,但總能找到相對應的外文資料。如此一來,英文的學習就不僅是以簡單功利式的心態來學,也非虛無縹緲的「對英語感興趣」,而是建立在真實存在的興趣需求之上。養成這種長態的學習模式之後,當你需要某方面的英文材料時,就會自覺地去查找,對於接觸到的文獻,也會主動閱讀和鑽研。與單純的課程任務相比,這種主動接收信息的模式,當然效果更佳。
突破英語學習的「高原現象」
大多數學生都是從孩童時代就開始學習英語,至今也有十幾年的英語學習經歷了。但是,在現在這個英語學習的階段里,很多學生仍然保持著先前的水平,雖然也會不時地記住幾個稍難的單詞,懂得一點更深的語法,但整體的英文水平卻不見明顯的提高,而是停滯在一個尷尬的階段,進退不得。
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分析,我們可以把這個階段的現象稱為英語學習的「高原現象」。「高原現象」一詞源於教育心理學中動作技能的學習曲線。具體說來,在練習曲線中出現的某一時期練習成績不隨練習次數提高的停滯現象,就是高原現象,該時期就是高原期。其形成原因一般認為有學習方法的固定化、學習任務的複雜化、學習動機減弱、學習者疲勞等等。
根據其形成原因,我們可以開闢出新的英語學習動力、方法,從而進入新的學習階段。
審視一下離大學英語學習最近的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過程。高中高強度的英語學習使得很多學生在大學裡,經常不自覺地延續其老舊的方法和思維,即英語學習=做題+背單詞+練習聽力。但在大學中,按照這種毫不摻雜興趣在內的模式來學英語,加之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實在是讓人難以堅持。另外,進入更高層級的英語學習階段,更多需要的是對英文的靈活運用,而非做題的正確率。
很多英語學家都曾提出,少做一些習題,多讀一些文章,是提升英語水平的關鍵。這就說明英語能力的提高,更多地表現在能夠更有能力地領會英語國家中人們的生活語境。有朝一日,你能基本上讀懂他們的書籍、聽懂他們的新聞、習慣性地瀏覽他們的網站,就說明你已經掌握了在以英語為交流語言的語境中生存的能力,換句話說,即英語水平基本接近native-speaker的標準。
在這種思維之下,即可避免「高原現象」下無效率的付出。因為每次學習英語,都是切切實實向著真正的水平提升前進。每次積累,都是實際需要的結果,而非強記。
模擬英語本土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新穎的體驗。這不是一個虛無的設想,而是有未來需要的。在高中階段,為了應試需要,可能我們必須以應試的方式學習英語,況且高中的時候我們並未接觸很多英語世界的東西。而到了大學階段,有很多cases可能需要我們切實用到英語。如做交換生進行對外交流,或查閱英文文獻來寫論文,或通過國外網站來了解更多的資訊。把自己當作一個需要依靠英文來獲取所需的人,即模擬老外的生活狀況,這樣一來,每個學到的零碎英語都有其可用之處,也就避免了「高原現象」中的無效率。
推薦閱讀:
※保研新政策?
※211,同班同學考試作弊,影響到自己了?
※報上北大的切身感受(獻給所有正在保研的同胞)?
※保研方法論+實戰分析
※10大好職業的背後?也許不是你看起來的那樣!
TAG:保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