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說: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灰色地帶」才能給真正的答案
在我們心理遠未成熟的小時候,看電視也好,看人也好,我們總會帶著好奇心問:「TA是好人還是壞人?」
在我們心理逐漸成熟後,我們就知道,看人也好,論事也罷,看世界也好,都不能簡單的用「好與壞」、「黑與白」來評價。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沒有涇渭分明的邊界線,好壞、善惡、神魔、福禍、得失都不是絕對的,它們中間那部分可稱為「灰色地帶」。
而人與人之間的本性差異,也會在灰色地帶體現得淋漓盡致。
心理故事
李毅說他的父親是一個官員,在他看來,父親很重視對他的教育,對母親也是關懷備至,是一個負責任的好男人。
在對待親戚、朋友之時,父親也很仗義,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能幫就幫,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大方友好的人。
對待工作,父親也做到了盡職盡責,在同事中的口碑也很好。
可就是各方面都很好的父親,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被免職了,甚至有可能會獲刑。
消息傳出去以後,不止是父親,連李毅的家人都開始被人指指點點,說李毅的父親是壞人,所以李毅一家人也不是什麼好人。
輿論的巨大壓力如同陰雲般籠罩在李毅上空,他很痛苦也很迷惑:「我覺得我父親不是壞人,我家人也絕不是壞人,為什麼別人要這樣到處說我們?」
心理解析
對於這些現象,可以結合心理學這樣解析。
解析一——流言效應:指流言對個人心理與行為造成的消極影響現象。
流言處於法律和道德監管之外的灰色地帶。
流言主要是認知偏差造成的,人們大多是人云亦云的去傳播一些道聽途說的消息,很少有人會去探究消息的真假,也很少考慮流言給別人造成的傷害。
而傳播這些言語的人,也許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只不過是把這些言語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卻不知這些無意間的消遣極有可能會毀掉一家人的幸福。
解析二——對人的評價也屬於灰色地帶:一個人本身有多面性,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的評價也具有多面性,並不能單純的用「好壞」來衡量。
如果我們的心理成熟度足夠,就不會對一個人做出「好人、壞人」這樣的評價。
李毅的父親,在李毅眼裡無疑是個很好的人,在得到過他幫助的人眼裡也是個很好的人,但對於事故的當事人來說卻未必如此。
心理錦囊
灰色地帶是一個帶有「流動」屬性的地帶。
灰色地帶是一個大家「看不到」或容易忽略的地方,所以在這個地帶里能量是流動的。
就像人性的善與惡並不是固化的,是會隨著情境變化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不同的場景,不同的狀態,都會讓善和惡不斷的轉化。
就像福與禍並不是對立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就像得與失並不是絕對的,得到一些就會失去一些,犧牲一些就能獲得一些。
流動的能量,流動的狀態,如同人心一樣,瞬息萬變,不可捉摸。
缺乏約束的灰色地帶,是最能體現人本性的地方。
其實每個人都是神魔的結合體,在灰色地帶,神魔的本性會體現得淋漓盡致。
由於缺乏法律的監管和道德的約束,唯一的約束力量就是自己,因此在灰色地帶,人們只會憑著本心做事。
在這裡,你的想法、你的選擇、你的行為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判標準,沒有是非對錯。
比如灰色收入,比如曖昧關係,比如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
但是量變引發質變,在灰色地帶游移的那些事情,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曝光在光亮之中,所以我們為人處世還是要自律,要有自己的行為準則,要對自己負責。
心理結語
黑白之間還有那麼多種灰色,讓色彩豐富了許多,也讓我們的視角更全面,當我們學會用「灰色」的眼光去看人論事,得出的結論才不失偏頗。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灰色地帶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人性的一種考驗。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也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準則了,人人皆可用之。
我是明月,每天堅持做原創,可愛勤勞的心理諮詢師一枚,既然有緣相遇,關注我可好?
推薦閱讀:
※發現自己做事的動機都是取悅別人,應該如何改正?
※適合抑鬱治療中看的書?
※我該如何戒這個癖好?希望大家能幫幫我,我到底心理哪裡有問題,該如何解決?
※怎樣看待代孕合法化?
※為什麼有的人玩三國殺會跟著念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