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零逾期率」被誤讀,說造假的都是耍流氓?

逾期率是很多投資者衡量網貸平台安全性的重要指標之一。近期不少平台在中國互金協會披露逾期率為零引起關注。媒體普遍認為數據存在貓膩,一些「業內人士」甚至表示「數據假的自己都不信」。

誠然,業內計算逾期率指標曾經長期沒有統一標準,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間」。但因此認為平台「零逾期」就是數據造假,過於武斷,是對網貸行業現狀缺乏基本認識的表現。

P2P「零逾期」背後黑手 正是投資者要的「剛兌」

今年年初北京商報一則關於北京禁止平台設立風險備用金的新聞可謂瞬間爆炸,大部分投資者對於監管層此次釋放的信號表示強烈反對,認為平台去備付金、去擔保的行為是損害投資人利益的行為。

這一方面是「剛兌、擔保」大環境下養成的投資理念,但更深層的原因是投資者在行業信息不對稱下需要的一種風險補償。

投資人對「風險備用金」越不舍,越能體現這些措施在保障投資人利益方面的作用。這種作用反映在平台數據上,正是「零逾期」——如果「安全保障措施」在逾期統計時間內進行了100%墊付,逾期率就為0。

麻袋理財研究院對中國互金協會披露逾期率為零的平台進行了梳理,發現均有風險備用金、第三方回購、履約保證險等保障措施。

「零逾期」知名平台安全保障措施統計

為何「安全保障」能造就「零逾期」?

與媒體論調不同,業內計算逾期率指標已經有了統一標準。

根據中國互金協會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台的數據填報說明,逾期債權類融資餘額是指合同約定到期(含展期後到期)未歸還本金或者利息的債權類融資本金餘額。

可見,只要在合同期內,平台安全保障措施作為第二還款來源,對逾期金額進行了墊付,出借人的本息是100%兌付的,從而逾期率(逾期債權類融資餘額/債權融資總額)為零。

這個統計口徑是寬鬆的。

它的出處是2016年的10月28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發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個體網路借貸》,當時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嚴信披標準」。

寬鬆體現在統計周期上。

2016年5月19日,上海市互聯網金融協會公布了《上海個體網路借貸(P2P)平台信息披露指引》。其中對交易逾期情況定義為:主要產品90天以上逾期金額、90天以上逾期率。

業內對90天以上的逾期一般定義為「M3」或「M3+」,被認為還款可能較小,一般進行最高級別催收或者外包催收。業內普遍認為以此口徑進行披露較為合理。

相比之下,中國互金協會「合同期內」的統計周期明顯更長。

部分寬鬆並不能否認中國互金協會信披標準的嚴格。

上海的「信披指引」規定逾期金額、逾期率均按投資人本金計算,不含利息。而中國互金協會標準的措辭是——本金或者利息。好在各平台的保障措施都覆蓋本金和利息,不影響「零逾期」的情況。

在統計周期內,各種「安全保障」作為第二還款來源進行墊付、代償,不計入逾期金額,這是有明文規定的。如《上海個體網路借貸(P2P)平台信息披露指引》規定:逾期率的各分子分母,可以扣除已由第三方或自身平台代償的交易金額。

所以,平台的逾期率非常低,甚至連一筆逾期都沒有,是目前行業「准剛兌」狀況下的合理情況,說明平台通過安全保障措施切實保障了投資者利益。

單一「逾期率」評價不靠譜 代償情況亟待披露

投資者把「零逾期」作為好平台評判標準,評論人借著「零逾期」試圖挖掘「行業黑幕」,業內把逾期率作為最高商業機密——從未有一個行業對逾期率如此執迷。

從專業角度看,除了逾期率之外,應該用多種風險管理指標的體系監測資產狀況——遷移率、核准率、欺詐損失率……等等。

從信息披露角度看,逾期率也是一個指標體系,絕不是單一指標。中國互金協會的「信息披露標準」中,可披露信息就包括項目分級逾期率、金額分級逾期率、歷史項目逾期金額、歷史項目逾期率。

況且,在目前行業「准剛兌」狀況下,單一「逾期率」評價並不靠譜。代償金額這一反映平颱風險的指標是具有重要參考性的指標,不可缺少。

其實,中國互金協會的「信息披露標準」中,累計逾期代償金額、累計逾期代償筆數兩個指標明確在列。

上海互金協會的「信披指引」中要求更為詳細——客戶損失代償備付金相關情況:披露(更新)備付金計提、償付規則;至少於每月10日前,披露截至上月末累計計提金額、累計支出金額、備付金餘額、對應承擔損失責任的投資餘額,以及資金託管銀行、賬號等;應同時公示託管銀行對賬單或銀行託管報告。

所以,建議中國互金協會對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台目前的信披項目進行豐富,尤其要增加平台代償情況的披露,以符合行業現狀。

代償披露難背後:行業去剛兌的兩難之路

雖有年初的「風險備付金之爭」,但行業去剛兌的大趨勢沒有改變。監管高壓之下,風險備付金、第三方擔保、履約保證險這些非平台自擔保的保障措施,或被禁或存較大爭議。不少平台甚至被要求不得以任何保障方式進行宣傳,原本的風險備付金、第三方擔保宣傳、信披紛紛撤下。

不宣傳「安全保障措施」,與披露代償金額相矛盾——這也正是平台披露逾期率為零,但是不再具體解釋,被外界所誤解的原因。

去剛兌、信息披露都是監管的題中之義,現在卻成為蹺蹺板的兩端。

而信息披露透明,卻是「去剛兌」的解藥。

平台之所以需要剛兌,主要是因為平台信息披露不透明,投資者難以識別風險。通過第三方擔保或者兜底,是平台對於投資者的一種風險補償。補償的是平台信息不對稱後投資者承擔的附加風險。信息披露越透明,這個風險越低,剛兌的價值也就越低。

無論如何,待監管落地、信息披露到位之後,去剛兌是大勢所趨,旨在消除資金價格扭曲、風險與收益的不匹配以及信貸資源的錯配。到時候投資者將自行識別和承擔投資風險。

屆時,投資者可能沒有「零逾期」平台可追逐,但是也不會對行業有那麼多質疑,行業正氣可期。(本文由麻袋理財研究院授權發表,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麻袋理財研究院)


推薦閱讀:

利用Resilio Sync下載資源是否安全?
P2P理財收益範圍多少才算穩健安全?
優質資產(借款項目)對於P2P平台的意義有多大?
P2P倒閉風波之後,國美黃金能否扛起互聯網金融的大旗?
裸條泛濫的P2P,集體投身金融交易所,隱含巨大風險

TAG:P2P | 互联网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