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有腔調 | 寄情於物,以物傳情
柏拉圖:愛是一種瘋狂,神聖的瘋狂。
每個人都對愛情嚮往著,憧憬著,也追逐著,即使遍體鱗傷。
關於愛情,我們可謂是從小就開始耳濡目染了。
我們聽了太多太多古老的故事和傳說,其中有很多甜蜜美好像是《西廂記》、《沈香扇》、《女駙馬》之類的,當然也不乏凄美如《梁祝》、《寶黛》、《天仙配》、《牛郎織女》等,故事裡有奮不顧身,故事裡有你儂我儂,故事裡還有蕩氣迴腸。
讀完這些個故事,你可能會發現:凡是與仙女兒有關的,都沒什麼好下場。並且與仙女兒有關的故事中,所有的鍋基本上都應該由王母娘娘來背,她總是愛情故事中那個最大的阻力,不遺餘力的去拆散故事裡的一對對良人。
誠然,故事想告訴我們,真正的愛情總是來之不易,我們都要學會去珍惜,這點毫無疑問,但是如果去深究故事背後的東西,我們就能發現,這些凄美故事都和古時候的文化背景有脫不開的干係。
對於古時候的人們來說,封建專制了那麼多年,階級觀念早已在人們的內心中根深蒂固,所以那時候的人們都是比較傳統,比較含蓄的,相戀的人們不能「明目張胆」,只能將情寄於物,以物傳情。
一方手帕,一把摺扇,或是一個香囊,一根發簪,都是美好姻緣的締結者。在那些含蓄的年代,這些並不罕見的小物件,替無數人傳達了來自他們內心深處的最真切的思念和愛意。
時代在進步,人的思想也在不斷的進步。人們崇尚自由,也越來越自由。
這個年代的愛情,早已沒有古時候那麼多的桎梏,愛就表白,喜歡就在一起。
古時候的封建思想已被我們摒棄的所剩無幾,而那些值得保留的東西也安然無恙的流傳了下來,並且發揚光大。
比如寄情於物這件事兒。
用器物來表達愛意,傳遞情感這種事情古來有之,並且如今可以用來做禮物的器物越來越多,越做越好。
其實送禮物這種事情呢,終究還是要講究一個「投其所好」。
蘇格拉底說過(你就當他說過):追妹子這種事兒,送對禮物,就成功了一半。
轉眼又是一年七夕,作為獨屬於中國的傳統情人節,這時候不送個禮物可就有點兒說不過去了。
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送什麼」就是繼「去哪兒吃」、「吃什麼」、「吃完幹嘛」人生三大難題之後的第四大難題。
如果你也在為「七夕送什麼」這個問題而發愁,那你不妨到「物有腔調」看一看。
每一個物件都經過我們的精挑細選,只為告訴你:好物件,自有腔調。
你可以送Ta一本曉家的手工本,並隨手工本附上你的思念。
你可以送Ta一把漪印堂的如意傘,在你不在Ta身邊的時候替你為Ta遮風擋雨。
你還可以送Ta一支五玄土的銅書籤,感受書中的內涵,文化的厚重。
你也可以送Ta一盒御上茗的茶葉,給Ta一場心靈上的洗滌與放空。
當然,還有大漆珠串,不同的系列是不同的心意,代表著不同的祝福,不同的寄語。
寄情於物,物便有了生命,有了腔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