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Jonna的信(2):在不確定的時代里,做一個時間觀壯闊的人
今天為大家送出的信來自好朋友W,之前她和我一起寫過一篇文章《面對我們的三十歲》。W膚白,個子也嬌小瘦弱,但身體里有著巨大的能量。她本是日語系專業,畢業後在頂尖投行和頂尖諮詢機構的Offer之間選了投行,之後去了一家債權評級機構,現在在一家券商工作。簡單幾句話帶過的經歷,卻是她在每一個學習或者職業階段的積累、思索、和跳出舒適區的行動力。我們常常在深夜裡電話,彼此交流啟發、加油打氣、袒露傷口也接受撫慰——人僅僅有血緣上的家人是不夠的。做一個聰明而又溫柔的人,在現實社會裡是難得的能力。
這封信是W對自己目前狀態的思考。 在忙碌的工作和繁雜的生活之外,我們是否應該構建自己的世界,那個世界應該是怎樣的?年歲漸長,在新的時間維度里,我們怎樣和自己、和環境相處?我和W認為,寫文章都不是為了指導別人的生活,而是把真實的自己打開給讀者看。
我曾經在日記里寫「W真好看,百看不厭的好看」,倒不是因為她姿色是頂尖的美人,而是一種在時間的長河裡,相互了解之後更加珍惜的心情。願你也可以在她的信里,感受到這種沉靜而真實的美。
以下為信件全文:
Dear Jonna:
上次這樣給你寫信,竟在一年前了,時光飛逝,似水流年。近來我寫東西越發少了,2017年已過半,好像這是唯一正式寫的文字。究其原因,一是隨著年齡增長,表達欲在自然收斂;二是覺得頭腦敏銳度及知識更迭也不及以前,對一件事發聲所需要的積澱遠遠不夠,也就索性閉口不談。此番寫信,沒什麼特定的主題,想到什麼就寫點什麼吧。
近日看到對韓寒的一個評價說,他作為作家、賽車手、導演、職業電競選手、俱樂部老闆,玩什麼像什麼:寫個小說,熱賣;開個賽車,拿雙料冠軍;拍個電影,十幾億票房;搞個遊戲戰隊,拿下首屆的聯賽冠軍。我發現,世上真的有很多跨界並且能在多個領域達到頂尖水平的人,跟他們相比,我或許真的只是一個普通人,這彷彿與我對自己的渴望與認知有偏差,但是我卻沒法否認自己在心力、悟性、自律等方面與頂尖高手之間的差距,在專業領域尚無法做到精通,更何況那些作為玩樂的愛好。
靜心想想,心躁動不安,做事沒有傾注足夠的熱情與專註,而是得過且過,可能是我無法突破能力瓶頸的原因。此外停留在口頭的事情遠多於付諸行動力的,給你寫信時我便想起很多計划了幾個月還未做的小事。一邊是放任的安逸,一邊是自我要求的痛苦,我往往選擇容易的那個,從未越過山丘,也無從知曉山那邊的風景。哪怕終究是個普通人,儘力之後的接納才會發自內心吧。
今天看到一篇有趣的研報,談到債券投資者是天生的悲觀者,股票投資者是天生的樂觀者。目前我從事的是債券研究,我是個典型的風險規避者,從這一點來說,做債券研究符合我的風格;可我並不是個典型的悲觀者,恰恰相反,我的興趣點在變化著的新世界,篤信未來世界和新經濟的能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做債券研究並不很適合我。但另一方面,股票研究或許比債券研究需要更強的判斷力,文科出身的我可能感性的層面略強於理性,很容易被別人構建的「故事」打動而無法準確識別那些真正能跑出賽道的選手,從這個意義上講,現在的我也暫不適合股票研究。好像無論經過多少剖析,仍無法找准自己的定位,認識自己,竟是一件如此困難的事!
來到新公司3月有餘,短短几個月,我經歷這個市場發生的恐慌已有數起。萬達、復星崩盤事件私下衍生髮酵出無數的信息,人們寧肯去相信各種微信群的截圖,去相信想像中的陰謀論,也不理會公司的澄清公告。賈躍亭資金危機,媒體牆倒眾人推,看客們更是牆頭草不少,風光時追捧、危難時落井下石。觀察群體的這些行為:信謠傳謠、過度恐慌、人云亦云,出爾反爾,都是投資的大忌,可偏偏市場卻在被這些情緒所主導。很難不認為,投資群體其實是烏合之眾。
此前某基金公司老大講課提到,研究行為金融學的重要性,而行為金融學理論的基礎恰恰是市場並非有效。環顧金融圈人士,都是一路披荊斬棘走來,聰明人確有不少,但有智慧的卻不多,包括我自己在內。翻翻行為金融學的經典理論,發現我中招的不在少數。儘管浸淫金融圈多年,自己做投資的年頭也不短,但我沒有建立起對投資要義真正的理解。慚愧的說,我一直在尋求認知上的突破,但卻沒有進展;感受到自己思維的固化,卻沒有好的方法去打破它。我能想到的突破口之一,或許是系統讀書,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往讀書都是憑興趣,東一本西一本,沒有重視方法次第構建起知識體系,加之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信息大多淺層、混雜、支離破碎,讓我們的精力越發分散。但是重構體系並非易事,時間精力所限,真正有價值的事往往卻被一拖再拖。
真的有一段時間了,我的關注點只聚焦於工作內外狹小的視野範圍內,毫無閒情逸緻去關注遠一點的世界,去關注生活。已經很久沒有在小巷子徜徉,很久沒擺弄茶道文玩等小物件,讀「閑書」的時間也總是讓路於專業知識。偶爾抽出時間去看個展覽,對於那些體現厚重歷史的,受限於知識結構往往是走馬觀花;對於抽象的現代藝術,則較難領略其精髓,於是越發變得懶惰,身上的「閑情」正在快速消退。想像力稀缺的後果是,注意力只被現實牢牢吸引,關注點變得大眾化。
3月份時跟朋友閑聊驚訝的發現,無論年輕時多麼不一樣的人,到了這個年紀大多聊的都是以房子為代表的當下生活,我們身上的理想主義和文藝氣息就這樣消無聲息的褪去了,不知不覺中變成年少時曾討厭過的樣子。於是不得不承認,要麼是年少輕狂自不量力,要麼是生活確實有種緩慢、細碎和不易察覺的巨大力量來磨蝕掉人最初的追求。坦白講,我的家境並不殷實,年少時有父母背負生活的重擔讓我得以有了做夢的餘裕,而現在作為赤手空拳在大城市謀生的新移民,縱情理想實乃奢侈,把那些美的、有價值的、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一再降低優先順序,也實屬無奈之舉。
困惑的時刻,進退兩難的時刻,覺得應該做一個時間觀壯闊的人,不過分聚焦當下。任何事情,只要施加時間的尺度,以十年為跨度,相信視角都是截然不同。人人都談論,未來已來,人人都需要重新找自己的定位,最終決定我們位置的是認知能力。如此看,也許讀閑書、品味生活等短時間看起來並沒什麼收益的事卻成為通往未來世界的門票。
毫無邏輯的寫了這麼多,其實我想表達的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在變化的世界裡尋找不變的東西,應該是一生的功課。儘管我進步很少,時不時懈怠,但我希望自己永遠保持好奇,研究經典,觀察生活,知行合一。
時光流逝,卻依然可以這樣笨拙又坦誠的寫信給你,我唯有深深的慶幸與感恩。知道你一直都在,是這個不確定時代最大的安心~
2017-7-14
愛你的W
歡迎大家分享文章到朋友圈,更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除了自己寫作之外,我還會邀請一些非常有見識的好朋友來一起分享他們的生活見解~
推薦閱讀:
※20歲的你,要懂得這10個道理才會成熟
※職場上多少人從不舒適,卻一直停留在舒適區
※最困難的時候,是什麼使我不斷前行?
※「乙方」沒有·真·產品經理
※為什麼銀行高管的工資比櫃員高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