孌童癖是病,得治;死亡威脅是惡,得治!

文/軲轆馬司機(ID:singly4)

接觸到南京兒童猥褻案是因為一個烏龍事件——一個很帥的哈理工畢業、在媒體工作的小夥子李炳鑫,因為和嫌犯長得太像,而被誤認為是犯罪嫌疑人,在網路上被曝光和人肉了。一瞬間李炳鑫就火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好青年頃刻間就火爆全國,遭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網路暴力。眼看事態面臨失控,李炳鑫在網上髮長文澄清,並在文中自嘲在之前的日本之行中曾求一簽,上書:下半年名揚四海。

這個略有些黑色幽默的故事吸引我關注了南京這個新聞,這才了解原來此次事件的爆料人是陳嵐——作家,長期從事兒童公益事業。

之前關注過陳嵐一段時間,看她發布的一個個兒童受到家庭傷害的故事,觸目驚心,驚愕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揭露的對兒童的罪惡原來只是冰山一角,生活的潛流下,還有那麼多的孩子承受著非人的折磨。同時特別欽佩陳嵐本人,因為從事兒童權益的保護工作,雖然有很多一起砥礪前行的夥伴,以及很多愛心人士的支持與尊敬,但也承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壓力、阻力和惡意。陳嵐讓人欽佩之處在於,面對艱險,她和她的組織——上海靜安區小希望公益聯盟——從來沒有退卻過,而是披荊斬棘,盡心竭力,為那些遭受傷害的孩子們奔走呼號,盡最大可能維護他們的權益,盡最大努力保護他們幼小的心靈。

在我看來,陳嵐是一個直面罪惡的鬥士,不知疲倦,勇往直前。

此次南京兒童猥褻案由一張網友拍攝的照片投稿給陳嵐,陳嵐向社會、媒體和法律體系曝光了此事。正是因為她的認真,對兒童權益保護的執著,才讓這幢惡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凡響,引起了廣大群眾的憤慨,得到了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重視。實施猥褻者很快就被確認身份,依法收押,同時整個社會對孌童癖、對兒童性侵等問題的關注也史無前例的提高了,這對兒童權益的保護是一個極大的推動。

本來以為這件事情算是有了一個較為圓滿的結局,豈料陳嵐忽然爆出自己因為爆料南京猥褻兒童案而遭到死亡威脅。威脅者不是單個人,而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群體。陳嵐在幾十個小時內收到近千條死亡威脅、連續的騷擾電話,甚至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私人信息也被在網上到處發布。

擁有年幼孩子的陳嵐第一次感到了恐懼,她報了案,並準備搬離自己精心種植一草一木的鄉下小院,為了避免家人和孩子受到本不該有的人身傷害。

一個匡扶正義、揭露罪惡的有良心的人,遭遇到了某個群體可怕的人身威脅。在爆出自己遭受死亡威脅的同時,陳嵐也沒有忘記披露,這些有孌童癖的群體,不再局限於個體行為,而是藉助互聯網,透過群、貼吧相互溝通,強姦、誘姦、猥褻兒童。

約翰·布雷蕭在其著作《家庭會傷人》中把這種成癮性行為歸結為一種家庭病,它的病灶來源於錯誤的家庭教育使孩子產生壓抑和痛苦,從而導致某些強迫性或成癮性行為。布雷蕭說:「沉溺於性癖好的人數與對化學藥品上癮的人數不相上下,這個現象導致可悲的社會問題。許多有此問題的人,對兒童施以性騷擾。」

從這個意義上看,有孌童癖的人其行為雖然醜惡,應接受應有的法律制裁,但根源上,他也是家庭生活的受害者,或者在成長途中遭遇過某種傷害。但是,當有某種負面思想的個人通過各種渠道聚集成為群體之後,他們的惡頃刻間便膨脹放大了數百倍上千倍。他們變得肆無忌憚,沒有底線。也許單個的個體還會默默潛藏在人群中,不敢光明正大的犯罪,但成為群體之後,他們便無所顧忌了,甚至陷於癲狂的地步。陳嵐遭遇的死亡威脅,太符合勒龐在《烏合之眾》里對群體罪惡的描述了。

如果說孌童癖是種病的話,希望有合適的途徑予以疏導和治療,使遭受童年創傷的個體能夠得到遼愈,走出心理困境,也阻止他變成一個加害者,讓其他的孩子遭受傷害。而如果這種罪惡已經匯聚成一個群體,形成某種有違人性與天道、更違反法律的力量時,希望他們能得到法律的嚴懲,還孩子們、還那些有社會責任的人、還大眾一個清朗的天地。

最後想說的是,孌童癖的人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就在你我他之間,是時候重視起這個問題,給予孩子必要的防範提醒和知識教育了。

推薦閱讀:

讓孩子在大人面前表演的事對嗎?
女同性戀迫於壓力選擇行婚,該不該要孩子?
目前國內兒童的消費能力如何?或者說家長為孩子消費的能力如何?又是採用什麼樣的消費模式呢?有沒有相關的數據能夠描述?
1-6歲的孩子會問什麼有趣的問題?你怎麼回答?

TAG:儿童性侵 | 儿童心理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