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微不「智」黑科技 | 《經濟》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你相信嗎?現實生活中也能上演科幻大片,隨著人工智慧的高歌猛進,AR、VR、無人駕駛等一系列具有黑科技元素的產品「大舉入侵」人們的生活,科幻大片中的酷炫場景不再遙遠。那麼,所謂黑科技又是何方神聖?黑科技的投資熱潮是把虛火嗎?黑科技未來的發展方向又在哪裡?
文/《經濟》雜誌記者 譚冉 劉曉樺 於芳妮 見習記者 周雨曦
何為黑科技?
「大家好,我是黑科技,一個從過去到未來持續存在的東西。關於我的定義,至今還未有人能夠給出明確的答案。我滲透在各行各業,帶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改變著人類的命運。其實很多時候,和人類的初次見面幾乎都是在我們的兒童時期,像上個世紀60年代的《鐵臂阿童木》,70年代的《機器貓》,80年代的《變形金剛》,90年代的《蜘蛛俠》以及現在的諸多科幻動畫和電影里,都有我的存在。我能夠滿足人們對於未來的一切幻想,並且在推動人類進步的同時讓人們創造我,探索我。」
如果黑科技能夠自我介紹,它會這樣介紹自己嗎?
的確,關於黑科技的解釋,業內並未給出明確界定,那黑科技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起名為「黑科技」?它與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又有何淵源?專家對此也眾說紛紜:有人說它緣起漫畫,並不存在;有人說它是感性概括,科技鍍金;有人說它機理難解,尚未開發;還有人認為它已經存在,虛實難辨。誰才能真正闡述清楚什麼是黑科技?
觀眾體驗 AR 技術
緣起動漫的顛覆科技
「黑科技」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作家賀東招二於1998年創作的輕小說《全金屬狂潮》中,原意指非人類自力研發、凌駕於人類現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識,引申為以人類現有的世界觀無法理解的獵奇物。動漫中的黑科技體現在部分情節中,例如女主角利用黑科技向若干年後處於空間另一端的「傾聽者」輸送「AS軍事技術」,最終引起了世界的大混亂和許多國家的崩潰和分裂。
「黑科技最初只出現在一般的動漫和科幻小說中,比如科幻電影里出現的激光槍、電子炮等,往往這些黑科技在現實生活中基本上是虛無的,或者是目前科技條件不能達到的,只能充斥在我們的想像中。」河南漢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威果智能科技總經理金鑫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很多企業認為自己的技術都是不可虛擬、難以想像的,一旦該技術實現了顛覆性的應用,能夠讓整個行業為之震驚,我們就稱它為黑科技。
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科技合作處處長黃俊告訴《經濟》記者,黑科技泛指一些大眾難以解釋機理的高科技產品或技術,或者現實中看起來不可能存在的技術。「黑」是借用黑箱之意,意味著既不能打開,又不能從外部直接觀察其內部狀態的系統。他認為,既然黑科技是對人們難以解釋機理的高科技的泛指,也就很難定義何為黑科技。
其實,黑科技早已出現在現實生活中,譬如機器貓口袋中的時光機和竹蜻蜓。據金鑫說,這種源於動漫里的科技其實就可以理解為黑科技,指的是目前人類無法實現,但是已經開始有發展勢頭的科技。譬如機器貓口袋裡的能發射信號的徽章追蹤器就類似於現在的GPS定位。
雖在現實中存在,但黑科技仍然讓人稱奇。清華大學醫療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曹健認為黑科技是人類在科技發展中無法預料到的新生事物。他告訴《經濟》記者,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隨著一些新技術和交叉技術的快速發展,自然就會誕生一些大家從未關注過的事物,這種意想不到的科技就可以稱之為黑科技。但他提出,無論是「黑」科技還是「白」科技,能為人類帶來更加優質的、便捷的服務,改善我們現有的生活模式,並且能在未來對行業產生重大影響的科技也算黑科技,黑科技跟色彩無關。
因人而異的感性概括
有關黑科技的第二種解釋認為黑科技只是一個感嘆詞,並不代表專屬的某一類科技或是某一類產品。
記者通過搜索黑科技一詞發現,該詞主要是來自媒體的大量報道,幾乎所有的高端產品都被貼上了黑科技的標籤,而普通民眾對於黑科技的反應尤為強烈,人們普遍認為凡是沒見過的並且能夠方便生活的新玩意就是黑科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袁嵐峰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黑科技只是個修辭,表達的是對「顛覆性科技」的驚訝之情,它和高新技術的區別在於,它是出人意料、令人腦洞大開的科技。
他還認為,黑科技是一個正面的詞,它的「黑」體現在從無從探究到逐漸凸顯的過程,類似黑洞,目前這種科技的突然出現讓人們感到十分震驚,因此它被稱為黑科技,其實是人們表達情緒的一種叫法。
對此,超威半導體產品(中國)有限公司VR總監楚含進告訴《經濟》記者,他也認同該說法,因為科技在不同人眼裡,有不同程度的認知範圍。在他看來,黑科技是一個主觀性非常強的詞,普通的民眾所認為的黑科技,也許在矽谷專家眼裡就不是黑科技。「正如現在很多普通的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應用,在外人眼裡都是一些很複雜的工程,而對於一些專家來講,這種傳統演算法已經是一個很低級的階段。」楚含進如是說。
京東AR/VR負責人趙剛也認同此觀點,他告訴《經濟》記者,對於普通人來說,無人機、無人駕駛都算是黑科技,但是對業內人士來說,根本就沒有什麼黑科技,因為當前科技界所有的產物都是有理論依據的。他認為,黑科技實際上是一個革命性的概念,即新科技剛誕生時,並沒有人為其建立概念,大家並不清楚這個產品是否會成功,是否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就像對於過去來說,洗衣機也算是黑科技。簡而言之,如果大部分人都不明白並且大家都很好奇,那麼這個就是黑科技。
圖普科技分管市場副總裁李麟則認為,加入感情色彩的黑科技並不屬於真正的黑科技,這樣解釋它其實是泛民眾化的一種表現。不過,他也認為,對於剛剛起步的新科技來說,人類目前的發現僅僅是冰山一角,把大家不了解的東西稱之為黑科技,這樣也能體現科技「從黑到白」的探索過程。
高精尖產品的代名詞
關於黑科技的第三種解釋其實很簡單,很多人認為,目前存在的一些高端智能化產品就是黑科技。騰訊研究院研究員徐思彥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就表示,如果按照黑科技在日本小說中的原意標準來要求,它就只能存在於科幻之中,但目前黑科技其實已經引申為現實中某些超乎尋常厲害的技術或產品。
亞洲視覺科技研發總監陳經則認為,目前黑科技已然成了「民間辭彙」,通常一個科技產品出來,只要滿足高難度的研發、應用領域高端化、效果震撼這三個條件,那麼社會上就普遍認定它是黑科技。
映維網創始人、英特爾創新項目大使劉衛華也認為,廣義上的黑科技並不完全是未來科技,他認為航空航天技術就是一種黑科技。航空技術發展已近百年,人們關於這項技術的探索也一直都未停歇,時至今日,人類依舊沒有完全掌握航空航天技術,所以它仍然屬於前沿尖端技術;而VR本身就屬於未來科技的一種,所以也是一種廣義的黑科技。在他看來,黑科技就代表著即將介入人們生活但還沒有全面普及的最前沿的技術。
很多人默認了這一說法,並開始著手整理黑科技的產品排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評出科技界前10名的新發明,它們備受矚目,黑科技的標籤自然而然地就貼在了他們的身上。這10項技術包括360度攝影、殭屍物聯網、刷臉支付、基因療法、太陽能光伏電池、實用的量子計算機、強化學習(AlphaGo利用了這項技術)、治癒癱瘓、細胞圖譜和自動駕駛貨車。
在這其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產品對於大眾來說並不陌生,例如360度攝影就是VR發展的一個衍生品;刷臉技術和自動駕駛也是近幾年科技界一直爭奪發展的主陣地,甚至很多公司已經開始利用這種先進科技了。
但把高端科技當成黑科技的想法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極限元智能科技聯合創始人馬驥告訴《經濟》記者,現在人們聽到最多的黑科技出現在高科技消費產品當中,比如智能手機中常見的「美顏相機」「語音助手」甚至「奧氏體304鋼」都曾被冠以黑科技頭銜。其實,這些產品的技術本身並不先進,但是解決了大部分用戶的痛點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重新顛覆了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因此也被稱為黑科技。
對此,小i機器人創始人朱頻頻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也表示質疑,他說,如今黑科技雖然被深入引申,但這種附加在高科技產品上的黑科技標籤也是轉瞬即逝的,所謂的黑科技與它的新鮮程度、先進程度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整個世界的科技都在不斷地加速發展,很多我們剛稱之為「黑科技」的東西一旦普及,大家就不覺得有什麼稀奇,那這頂「黑科技」的帽子就會消失。比如人臉識別和iphone里的Siri剛出來時也有人說這是黑科技,但隨著這些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了解這項技術,這一切就變得習以為常了。
同時,朱頻頻也認為,按照這樣的說法去解釋黑科技,就會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人類發現黑科技的周期會越來越短,黑科技帶給人們的衝擊會越來越小。
不過,也有人認為把高端科技產品看成是黑科技並不一定有壞處。梟龍科技運營總監張威就表示,把那些不被大眾廣泛熟知的前沿技術和創意產品定義為黑科技,能夠推動技術的升級換代,同時也能引領不同的研發思路。
鏈接:黑科技與人工智慧
有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已經迎來了黑科技時代。難道所有的人工智慧都是黑科技?如何界定二者的關係?
觀點一:人工智慧就是黑科技
極限元智能科技聯合創始人馬驥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是讓計算機模擬人類的學習、思維過程和作出判斷、決策行為的科學,它所包含的範圍幾乎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所有學科,涉及計算機科學、語言學、圖像語音等信號學、心理學、哲學等學科。他認為,對消費者來說,並不需要關心人工智慧的具體實現方式,只要感受人工智慧技術產品、服務帶來的良好體驗即可。所以他認為,應用了人工智慧技術的產品和服務對於大眾來說就是一種黑科技。
京東AR/VR負責人趙剛則認為,目前最大的黑科技就是人工智慧。他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人工智慧在生活中已經逐步普及,但是大眾由於對其本身科技手段仍然模糊不清,所以一般都認為人工智慧產品就是黑科技產品,包括現在的無人駕駛、dingdong音箱等。
觀點二:具有自主性的人工智慧才是黑科技
對於人工智慧是否都是黑科技,也出現了諸多分歧,很多專家認為,不能單純認為人工智慧就是黑科技,具有自主性的人工智慧才是黑科技的體現。
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科技合作處處長黃俊告訴《經濟》記者,現階段,人工智慧主要運用在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領域。他說,人工智慧的應用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機器替代。對於很多低技術含量、勞動強度高、危險程度較高的崗位,機器替代人能夠顯著改善人們的生活;二是機器幫助。由於人工智慧具有超越人腦的能力,可以幫助完成人類未曾完成的工作,比如利用專家系統探索世界難題,破譯未知領域,預測自然環境變化,等等。
騰訊研究院研究員徐思彥認為,之所以很多人會把人工智慧和黑科技等同在一起,其實源自於對人工智慧本身定義的誤解。
他說,人工智慧是一系列技術的集合,我們現在所說的人工智慧主要集中在「弱人工智慧」,僅僅是指基於大數據的深度學習,但自從2011年「深度學習」在圖像識別領域的準確率超過人類後,這類演算法在各個領域大放異彩,產業界談論的人工智慧對各行各業的改變,也無不圍繞著「深度學習」及其相關的一系列數據處理技術,這就出現了「強人工智慧」。他介紹,「強人工智慧」實際上是一種類人的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觀點認為有可能製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並且這樣的機器被認為是有知覺和自我意識的。許多人把人工智慧等同於黑科技,就是把人工智慧等同於想像中的「強人工智慧」。事實上,我們離發展「強人工智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說所有的人工智慧都是黑科技顯然是不準確的。
可見,無論哪一種說法,都不能把人工智慧與黑科技從概念上分開,黑科技始終都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風向標。
黑科技走入生活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很多黑科技產品從虛幻走到了現實,融入到我們的生活,逐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那麼現今的黑科技產品又應用在哪些領域呢?將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黑科技產品成為現實
超威半導體產品(中國)有限公司VR總監楚含進向《經濟》記者表示,AI(人工智慧)、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三個趨勢,也是黑科技的一部分。尤其是AI,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對當前世界產生的數據進行精確分析,一種是數據的搜集和動作的操作,另一種是展示,包括VR和AR。
當前,中國的電商市場相當火爆,但是網上的商品受展示方式的局限,與實際商品會有偏差。這時VR和AR的作用就得以體現了。
京東AR/VR負責人趙剛說,用戶在網上購買衣物時,最頭疼的就是不能進行試穿。「虛擬試衣技術是我們目前正在研發的技術,也是VR和AR的重頭戲。」
趙剛向《經濟》記者介紹稱,「為了讓用戶用更加直觀、真切的方式來體驗商品,我們通過把許多圖片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3D商品模型,這是基於普通平面照片的升級,也是一種對用戶來說很有價值的技術,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升用戶的體驗度。」
購物時不僅要挑選商品,還要考慮商品放入特定環境中的效果。比如在挑選電飯煲時會考慮,當他出現在廚房檯面上的整體效果,包括顏色、風格是否合適等。「這是目前實體店解決不了的問題,而AR實景購就可以解決,只需要打開攝像頭就可以把商品投射到現場。所以說這種體驗在某些方面會超越實體店。」
用戶體驗是逐步升級的。在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從電視機到PC再到手機,屏幕逐漸地縮小,但是與用戶的距離卻越來越近。「再縮小可能就像眼鏡一樣,屏幕在鏡內,但看到的畫面很大,正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將來,VR和AR就會轉移到這樣的設備當中。雖然現在這種設備比較笨重,但這只是一個過渡階段,隨著技術的進步,將來可能會變成像普通眼鏡一樣可以直接穿戴,甚至還可以對手勢和語音做出識別,伸手就可以把商品抓過來,這也是未來的一種購物體驗。」趙剛說,由於現在的VR和AR技術都不太成熟,目前還在不斷地嘗試,至於用戶是否買單,還是要看最後專業化的效果。
楚含進則認為,受到黑科技影響的行業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教育,包括人才培養和教育方式,在物質生活條件比較豐富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剛需。第二個是娛樂方式,這也是生活的必需。此外,從整個經濟體來說,黑科技應該最先使用在軍事和國家的安全上。
實際上,黑科技產品已經應用在消費、教育、文創、地產、工業、軍警等多個領域。
梟龍科技運營總監張威說:「我國目前很多空軍飛行員所使用的頭盔就是採用了AR技術。我們的理念就是將這些先進技術實際應用到各個領域中去。比如我們自主研發的針對運動人群打造的一款AR智能眼鏡,可以進行運動攝像、直播、數據近眼顯示、導航和接打電話等多個功能,相當於有一個智能助手幫忙解決用戶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黑科技可以解決人們最需要的問題,例如內容整合。以前都是人工審核,而現在網路上的圖片審核可以直接由機器完成,機器像人一樣具備判別的能力。圖普科技分管市場副總裁李麟告訴《經濟》記者,互聯網上充斥著很多暴力、色情、恐怖內容,而圖像識別技術可以對其進行實時識別,從而做出反饋。而且,圖像識別技術也可以對線下的商業活動進行判斷,比如說很多商城裡面裝了攝像頭,通過捕捉商場的情況,從而反饋給商場:每天的人流量是多少,到店人流量是多少,有多少是vip客戶,等等。圖像識別技術最早是用在車牌識別上,但人們習以為常,因為這個技術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了。
其實,以AI為代表的黑科技產品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現在人們習以為常的移動支付、共享單車、智能家居等,無一不是黑科技的成果。越來越多的黑科技產品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這是否會對傳統技術帶來挑戰?
黑科技是傳統行業的進化
市面上有很多對黑科技表示質疑的聲音,認為黑科技會給人類帶來威脅,比如失業潮。
李麟認為這是大勢所趨,「每次工業革命,大家都在擔心這個問題,但是每一次變革只會給部分人帶來小的變動,從古至今來看,這部分人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而且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
黑科技產品改變了一種工作方式,或者說改變了一個行業的現狀。張威舉例說,當工人帶著AR眼鏡工作時,注視著所要維修的設備啟動AR眼鏡的功能,就會立刻在眼前浮現出設備的三維立體拆解圖紙與故障異常。「如果現場出現的問題工人無法解決,就可以聯繫場外的專家,通過工人的視角實時觀察後,用畫面標記和語音等多種方式進行遠程指導。這樣一來,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減少了人員成本與時間成本,專家足不出戶就可以遠程指導工人快速解決問題。」
目前,黑科技在醫療領域有比較大的市場。科大訊飛智慧醫療CEO陶曉東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已經將AI技術與醫療行業深度融合,通過智能語音交互、醫學影像技術及認知智能相關技術,對醫院臨床業務進行流程再造,不僅可以減輕醫生的文書壓力,也能夠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比如利用智能影像識別技術輔助放射科醫生閱片,就可以降低醫生閱片的漏診率。而且通過構建AI輔助診療系統,可以深度切入醫生的工作流程,在診斷治療過程中,AI給予醫生相應的指導和建議,從而提升醫生的診療服務能力。」
佩戴 VR 眼鏡可以掃描到產品中的二維碼,使貨物分揀更方便
「現在一些診療機器人正在探索使用,功能相對簡單、原始,但是隨著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會取得新的突破。未來在康復的領域,可能會出現一些能夠替代傳統醫護人員的智能機器人。比如IBM的醫療機器人沃森可以對人類進行腫瘤診斷。目前國內已經開始做實驗研發技術,即便是很複雜的病情,可能僅需幾秒鐘就能診斷出來,在未來對臨床醫生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清華大學醫療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曹健說。
黑科技產品的出現對傳統行業造成衝擊是科技發展的一個規律。河南漢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威果智能科技總經理金鑫對《經濟》記者說:「如果有一種感測器能讓人們走路非常順暢,很多年以後,當人們把眼睛蒙上也可以繼續走路,這就是進化的過程。當然人還是需要眼睛的。黑科技的發展不是替代傳統行業,而是一種進化。」
部分技術或者職業失去作用,不代表沒有新的機會產生。楚含進認為:「科技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大家自主學習,當人的素質和認知提高了,社會也會變得更加有秩序。」
有時黑科技的廣泛應用還會造成雙贏的局面。趙剛表示,現在AR和VR的應用領域廣泛,對實體行業造成衝擊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對於某些產業來說,不一定存在正面的衝突,反而會進一步增加需求量。比如旅遊行業,用戶想要去一個地方旅遊但是目前沒有時間,就可以帶上頭盔體驗一番虛擬旅遊,也可能在用戶體驗之後想去現場的慾望更加強烈,就會實現虛擬旅遊和實地旅遊的雙贏。」
黑科技的「草根」應用
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分析線下門店攝像頭採集的圖像
很多黑科技產品在推出的同時還存在許多問題。趙剛說:「虛擬試衣技術除了需要採集用戶的長相、身材,還要對服裝進行建模。因為用戶在試衣時對美感的要求非常高,如果產品的最終效果不佳,反而會減少銷量。另外,服裝建模的成本非常高,而且服裝的變化非常快,目前沒有合適的技術方案去解決這些問題。」
陶曉東認為,在技術層面上,讓機器從「能聽會說」到「能理解會思考」是一段非常艱苦的過程。「人類的常識讓機器來學習是非常難的,不是用運算智能方法就可以解決的。目前我們的機器翻譯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對日常生活用語的中英翻譯可以達到大學六級的水平,能夠幫助人們在一些場景處理語言交流的問題,但距離會議同傳以及高水平翻譯所講究的『信、達、雅』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此外,在燃料電池領域,這個辭彙雖然一度被炒得火熱,但市面上絕大部分電池還是鋰電池,燃料電池並沒有被廣泛地應用在生活當中,因為在安全性、穩定性和成本等實際應用中都存在一些問題。小i機器人創始人朱頻頻說:「我們也在嘗試AI中的很多新技術、新演算法,有些能取得不錯的成績,有些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但是有了發展和研究的方向,只要把問題解決,就能釋放出巨大價值。」
而且,大眾對黑科技的接受度需要一個過程。對此,趙剛表示,現在的硬體條件還不夠成熟,產品良莠不齊,所以用戶體驗也會有所不同,這時就需要一些上游的廠商去推動。「譬如觸屏手機剛剛問世時,觸屏效果不夠靈敏,而且容易卡頓,體驗感不好,很多用戶還是選擇鍵盤手機。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人願意購買鍵盤手機了,也沒有廠商願意生產了,因為現在的屏幕體驗已經足夠好,完全可以替代最初的鍵盤手機。隨著硬體的逐漸發展,未來說不定會有產品可以取代手機。」
人們接受新鮮事物的程度都是慢慢遞增的,譬如「以前人們無法接受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而現在無人駕駛已經分為從L1到L4的4個級別。從無人駕駛到自動剎車、自動泊車可以看出,汽車越來越自動化、智能化。等將來發展到在高速公路、菜市場等都可以無人駕駛的時候,人們就會逐漸接受。」朱頻頻表示。
對於企業來說,黑科技產品存在的最大價值是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張威說:「許多產品對消費者市場還不具備太大的衝擊力,這也和行業與技術的發展現狀有關。」
而亞洲視覺科技研發總監陳經對《經濟》記者說,使用「黑科技」這個辭彙,就已經表明了大家對這個科技發明的高度認可,還是比較願意去嘗試的。「但是也存在一些自詡黑科技的產品,比如一些手機功能,只能得到部分人的認同。」
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學技術是為了實現價值而存在的,黑科技可能會造成某些傳統技術的更新換代和升級,或許會改變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但最終是為了給人類創造更加便利、美好的生活。
陳經認為,黑科技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並沒有絕對的黑科技產品。「因為黑科技產品在不斷的更新換代,只不過曾經的黑科技,慢慢為人所熟知後,就變成了一件觸手可得的『白菜』產品。」
對此,映維網創始人、英特爾創新項目大使劉衛華向《經濟》記者表示,從大眾消費市場的角度,廣義的黑科技永遠定位在未來科技,從出現到進入大眾消費視野存在非常廣泛的成熟時間周期,有的黑科技從進入大眾消費市場需要幾年時間(比如mp3播放器),有的甚至需要半個世紀(比如VR),但是任何黑科技一旦進入市場,就已經不再是黑科技了。
一言以蔽之,黑科技沒有絕對的普及,只有在相對時間中的普及使用。也許,你現在期待的黑科技,在不久的將來早已是司空見慣的產品了,可見從黑科技走向「草根」應用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黑科技投資是噱頭嗎?
正在列印的 3D 印表機
當年從機器貓口袋中掏出來的「追蹤徽章」成了現在的「GPS定位」;「速成旅行照相機」成了現在的「PS技術」;可以「拍出模型的相機」成了現在的「3D印表機」。仔細一看,原來機器貓口袋中的黑科技產品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
很多黑科技產品正逐漸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正是這些黑科技產品催生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不僅企業在該領域進行布局,也引得眾多資本蜂擁而入,讓黑科技概念在主板和創業板都炒得火熱。那麼,被炒熱的黑科技僅僅是一個噱頭嗎?黑科技會成為未來的潛力市場嗎?
黑科技是把「虛火」嗎?
如果用「扎堆」來形容一件事情的火熱程度,那麼它的含義在黑科技領域不一定是褒義詞。「因為一旦該領域的從業者多了,自然就會有一些渾水摸魚的企業。」小i機器人創始人朱頻頻告訴《經濟》記者,在國內炒黑科技概念的企業很多,真正做產品的只有少數。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不好的現象,由於企業只注重如何包裝外在或者通過簡單的收購來吸引資本的青睞,卻忽視了產品的研發,很容易形成本末倒置的現象,如此一來反而不利於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圖普科技分管市場副總裁李麟表示,現在很多企業樂意為自己扣上黑科技的帽子,利用好奇的營銷手段引得資本駐足。「如果企業沒有真材實料,不是僅僅扣一個帽子就能獲得長久發展。」
如今的互聯網行業,經過十幾年的迅猛發展,現在已經趨於平緩,但在不同的領域中仍有可提升的空間,尤其在黑科技領域。峰瑞資本創始人李豐向《經濟》記者表示,人工智慧的技術創新著重體現在黑科技產品上,其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不管是人工智慧也好、虛擬現實也罷,都在A股市場受到追捧甚至爆炒。每年當各種科技獎公布之時,A股市場中總能出現一批概念股。其實,縱觀被炒熱的黑科技無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靠忽悠來騙取資本的信任,但最終紙包不住火,只能落敗而歸;另一類則是雖有遠大理想抱負,但終敵不過現實。
超威半導體產品(中國)有限公司VR總監楚含進表示,相比前者來說,可能後者的核心技術還尚未走出實驗室,起碼的基本技術還是擁有的,但這兩類企業也都是「五十步笑百步」。
黑科技,這個原本遠離投資者的專業術語,卻時常在股市中掀起狂潮,原來自虛擬現實、量子通信、石墨烯等概念不斷崛起,黑科技就成為股市中的「常客」,一直攪動著A股的神經。
就連此前賺足收視率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部分劇情就秀出了黑科技。譬如在劇中,丁義珍為了躲避周圍的攝像頭,穿過多條馬路之後才乘坐計程車去機場。如此大費周章,就是為了躲避人臉識別技術。對此,楚含進告訴記者,步態識別技術比人臉識別技術更勝一籌,屬於新型的安防技術。
而目前,A股中的安防概念股也迎來上升時期,其漲幅遠遠跑贏大盤。
當下,黑科技成為備受企業和資本青睞的「寵兒」,投資黑科技的機構也很多。「對於投資人來說,由於新興領域的水分含量都較大,獨具慧眼非常重要。」朱頻頻提醒道。
對此,李豐表示,在投資黑科技時,主要關注企業核心科技下的關鍵技術。他認為,投資黑科技不僅需要敏銳的商業判斷,更需要專業的知識素養。
在很多投資人看來,抓住風口不一定就是抓住了市場,抓住了市場也並不等於抓住了機會,往往看似表面繁榮的領域,其實通常是一把虛火現象。
那麼,當下被資本熱捧的黑科技領域是否存在虛火現象?朱頻頻告訴記者,肯定有虛火的現象,現在很多的企業通常喜歡搶風口、抓熱點,當大數據火的時候對外宣稱是大數據公司,在虛擬現實火的時候又稱其是虛擬現實公司。對此,朱頻頻認為,這並不是企業長久的生存之計,反而被資本催熟的企業更有風險。
他建議,企業要想贏得市場話語權,應堅持自身的核心技術,才能在日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形成獨特的核心價值。「沒有技術的企業不是好企業」,技術猶如為黑科技企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也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李麟闡述了不同的見解,在他看來,黑科技是經過不斷的試錯和應用,逐漸滲透到生活中,而不是有所謂的風口,風刮過什麼都沒有,因為不單單是資本推動這個領域的發展,而是技術帶來了一個新的革命時代,所以說不是虛火。
反過來看,哪裡有好項目,哪裡就有資本的追逐,黑科技亦不例外,那麼它的投資價值在哪裡呢?朱頻頻分析稱:「投資人感興趣的不是技術產品的商業模式,而是它能創造多少商業價值,以及該技術在市場中的應用。」
「當然,從技術角度分析,市場投資價值是有限的。」李麟告訴記者,以AI為例,它將逐漸滲透到各個行業中,因此其投資價值也會逐漸弱化。
黑科技如何盈利
新技術也好,老產品也罷,它們從研發生產再到商用的過程,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其真正的價值。但是對於黑科技而言,有投資必有回報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眾多項目看似掙錢,但未必能夠真正實現盈利。
以AR實景購為例,作為京東的黑科技項目之一,它是否實現了盈利?
京東AR/VR負責人趙剛告訴《經濟》記者,由於AR實景購目前還處於投入期,因而看重的還是用戶的體驗度和接受度,有多少轉換還不是重點。在他看來,所有的新產品前期都是需要投入的,所以在還未投入商用階段時,也不會嚴格考慮它的投入和產出比。
從投入層面來看,幾乎每個新產品都會經過前期的燒錢階段,目的就是為了購買用戶的習慣,只有經過這個階段,產品或許才會實現一定的盈利。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不管是哪一個行業或領域,前期的投入必定是想要分一杯羹,但處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想嘗到甜頭並非易事。梟龍科技運營總監張威向《經濟》記者表示,從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雖然未來AR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只有不斷地進行技術積累,這個領域的企業才會分到屬於自己的一塊蛋糕。
然而,有人為利,有人為名。在朱頻頻看來,黑科技產品不一定非要盈利才算實現了它的商業價值。「譬如小i機器人在替代傳統話務員的工作中,每年可節省約10萬元的開支,這是非常可觀的一筆數字。」朱頻頻如是說。
其實,並非每個黑科技產品都能夠帶來直接利益,反觀它所創造的間接利益也是其價值所在。縱觀已經投入商用階段的黑科技,譬如機器人等產品,可以替代人類完成一些常規性、重複性的工作,這就是間接價值的體現。「當然,這並不是機器人取代人類,而是讓人類做一些更高端的工作。」朱頻頻強調說,這不僅體現了黑科技產品的價值,也發揮了人的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
楚含進認為,盈利並非黑科技產品的真正目的,它更像是一個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面旗幟。
工作人員正在與小 i 機器人互動
「攔路虎」不少 未來何在?
即使黑科技領域發展得如火如荼,但隨之而來也有一些問題。
「早在2016年,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在發布《為人工智慧的未來做好準備》之前,他們就人工智慧帶來的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一是人工智慧自動化對就業產生的負面影響;二是關於公平、安全和治理的問題;三是對其可能威脅到人類的遠景擔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袁嵐峰對《經濟》記者說。
人工智慧的最大優勢就是互聯互通,以至於存在的問題也有共通性,我國也存在上述問題。「除此之外,價格和價值既是黑科技產品的作用體現,也是問題的所在。」楚含進告訴記者,因為黑科技產品最終是要為人類服務的,價格低廉是融入生活的第一步,但縱觀很多黑科技產品,由於沒有實現量產,導致其價格居高不下。
此外,用戶體驗感也是影響其發展的一大掣肘。河南漢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威果智能科技總經理金鑫認為,儘管黑科技凌駕於人類現有科技之上,但是它卻沒有人類的感情因素,無論利用何種深度演算法,也無法將人類的感情因素加入,這是用戶在交流體驗時感覺較差的原因之一。
以VR為例。儘管VR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但是相對於大眾消費市場,VR仍然處於技術發展的早期階段,各方面還有待完善,無論是在硬體計算能力、軟體內容效果、渠道分發上都存在不同的瓶頸,因此也導致用戶在體驗上並不好。
在亞洲視覺科技研發總監陳經看來,現階段的黑科技由於技術尚未成熟,還是需要具體技術具體分析。
朱頻頻也贊同該說法,「一個新興行業的發展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完善改進,這些所謂的難題才會迎刃而解」。
不同黑科技產品遇到的問題也都不盡相同,清華大學醫療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曹健從法律層面分析了醫療行業中黑科技存在的問題。他告訴記者,這是一個準入資格的問題,現在的智能藥師、智能醫師均沒有代替醫生給人類做診斷的資格,如何認定醫療領域機器人的從業資格,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
值得慶幸的是,儘管當下的黑科技產品存在諸多問題,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這些問題才進一步推動了黑科技的發展。
那麼,黑科技的未來何在?
「雖然不能預測黑科技未來的發展趨勢,但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未來勢必是一個逐漸趨於智能化的時代。」朱頻頻表示,之前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很多社會形態、商業模式不斷地在消亡,而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管是生活在農村還是城市,信息掌握程度都是平等的,「現在只是初步實現了互聯互通,未來將是萬物互聯,而黑科技產品無疑是最佳的助推器」。
「其實,黑科技的發展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趙剛認為,現階段的黑科技產品解決的是最基本的問題,譬如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類做家務、陪伴聊天等,未來機器人將會往更深層次去發展。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楚含進擔憂地表示,現在無人駕駛、無人機發展得如火如荼,那麼未來是否會利用這些黑科技產品做一些有危險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的。
對此,梟龍科技運營總監張威有信心地告訴《經濟》記者,黑科技雖然有利弊,但利遠遠大於弊。他堅信,未來的市場一定是屬於黑科技的,而它也會為科技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政策利好或迎井噴期
在大眾對「黑科技產業」的概念有分歧之餘,縱覽國家近幾年出台的相關政策,很難查閱到有關「黑科技產業」的具體政策。
對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袁嵐峰認為,由於黑科技是個口頭語,沒有嚴格的定義,因此政府還未出台該產業的政策性文件,目前只對高新科技出台了相關扶持政策。
政策利好
亞洲視覺科技研發總監陳經也表示,由於黑科技產業還未被國家承認,所以不需要專門搞一個「黑科技產業扶持計劃」。
據《經濟》記者了解,與黑科技最為貼近的政策要屬今年7月國務院正式頒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要求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萬億規模的產業,不僅奠基了人工智慧產業的里程碑,也證明其成為前沿科技發展的有力推動器。
《規劃》將人工智慧放在國家戰略層面部署,不僅為國家近期戰略的制定和已有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決策依據,還為各企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了戰略指引。談到人工智慧的部署,早年間,我國對人工智慧領域就有了超前部署:2015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將人工智慧列為推進「互聯網+」重點領域發展目標任務;2016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指出重點開發人工智慧等技術;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人工智慧。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曾公開表示,人工智慧將是中國引領全球的最好機遇,因為中國政策相對開放,並擁有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海量數據,相比較美國或其他政策嚴謹透明的國家,人工智慧在中國更容易迎井噴式發展。
此外,從Forrester、投資中國等第三方機構的不完全統計來看,2016年我國公開披露的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超過200起,累計投資金額超過200億元,這都與國家政策的開放程度息息相關,隨著《規劃》的出台,各大公司也紛紛著手布局,面對10萬億超大體量的市場,創投活動將愈發活躍,甚至有人說,「得AI者得天下」。
「《規劃》體現出了國家對人工智慧產業的重視,產業認識普及的門檻將進一步降低,各個行業接受人工智慧的積極性將大幅度提高。」極限元智能科技聯合創始人馬驥對《經濟》記者說。
圖普科技分管市場副總裁李麟認為,《規劃》明確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的戰略目標,監管是針對於更加成熟的產業,目前國家是在鼓勵整個行業的發展。
人才培養、產業扶持需雙管齊下
國家政策的頒布將吸引更多國際和國內的一流人才投入AI領域的研究,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會更高。「將有更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對接產業應用開發,將產學研結合,加速技術成果轉化商業應用,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馬驥認為,任何時候都應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不管是從國家層面的政策引導、科研學術界的研究投入、企業界積极參与技術成果轉化、投資機構對創新創業的資金扶持、宣傳媒體的科普報道等,都會對產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科技合作處處長黃俊則認為,國家應該加大對黑科技產業的扶持力度,制定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規則,引導產品向國民經濟急需的方向發展,吸引全世界的人工智慧研究人才。
目前,各地政府也在大力發展產業園,為前沿科技企業提供各種支持,給出的扶持力度都很大,包括稅收、人才、產業資源對接等各個方面。星河互聯人工智慧事業部總經理劉瑋瑋對此向《經濟》記者表示,新興技術和產業都需要政策的支持,這樣才能發展得更快、更平穩。
需加強監管約束
任何技術都有兩面性,在馬驥看來,無論黑白,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約束機制,避免高科技被應用在犯罪活動中。
袁嵐峰指出,任何國家對科技的風險都有監管。最近中美兩國都發表了對人工智慧的規劃,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對比,我國主要從技術研發、產業應用、政府政策保障等方面做了出布署,主要表明了技術發展對行業帶來的經濟影響;美國的戰略則對人工智慧對社會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並且有針對製備配套文件就政府資助研發和就業保障兩個問題進行重點規劃。
由此可見,美國更關注人工智慧方面的相關風險,涉及的層面更加豐富。相比我國的《規劃》更強調技術的落地應用,有關風險、安全的表述篇幅相對較小。
亞洲視覺科技研發總監陳經認為,國家及科學界對人工智慧方面的思考已經不少了,對威脅人類生存的人工智慧已有警惕。國家對數據的安全、使用權力等都有監管,相關政策正在慢慢發展,總的來說,如果有風險,就會有監管。
河南漢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威果智能科技總經理金鑫認為,國家未出台有關「黑科技」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應用角度上比較寬泛,領域太多,無法對哪一個條件進行限制,但若出現問題,還是要及時解決,如果任由其發展,勢必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此外,他強調,隨著科技發展產生的安全隱患及相應的產品隱患,是需要有人去監管的,雖然國家鼓勵研發生產,首先要在道德、法律允許的範疇下進行相應的科學研發,並且保證數據的安全性才行。
劉瑋瑋表示,目前來看,政府對於人工智慧和前沿科技行業的扶持還是大於監管。當然,對於任何領域,特別是科技和產業結合的領域,未來的監管一定會越來越嚴格。隨後他建議,國家政府層面應該扶持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平台,從稅收、人才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快速扶持帶有核心知識產權的龍頭企業,由此去孵化更多的公司。
背景簡介:2017年8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袁嵐峰和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員陳經就黑科技 接受了《經濟》的採訪,本文轉自《經濟》 2017年8月上半月刊(http://mp.weixin.qq.com/s/1AMReUr_18EVZggQRKBI6w),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經濟》雜誌是由國務院舉辦的《經濟日報》主管主辦的大型政經類新聞雜誌,是黨和國家指導經濟工作的輿論陣地,傳播發布經濟方面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
責任編輯:郭尖尖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點資訊: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
※電子管(真空管)在核戰中的生存機率,真的比晶體強嗎?
※最未來!Nike自動系鞋帶技術HyperAdapt 1.0即將到來!
※有哪些看起來高大上,黑科技,含量高,而實際上生活中消費者並不買賬,或者並沒有什麼卵用的科技?
※科技以人為本,不止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