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婊們對吳京、馬雲們逼捐屢屢得逞為哪般?這是病但能治!

聽說馬雲之後,九寨溝地震,中國電影票房新貴創造者吳京也被逼捐了,捐了100萬之後,道德婊、鍵盤俠根本不買賬啊,說怎麼也得至少一個億,還有的說最少要3個億起步!因為你票房40多億啊!

有幾句話,不吐不快,幾個問題。

一、逼捐、道德婊、鍵盤俠們的邏輯錯在哪?

因為你有錢,你就要多捐。潛台詞是因為你有能力,你就得多給社會做「貢獻」,力量越大責任越大嘛!

這個邏輯乍一看沒大毛病。能者多勞是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尤其是在承擔義務的時候(享受權利的時候再說)。

問題在哪裡?

我們評價一人是否具有履行了社會義務的標準是什麼?社會義務是什麼?

社會之所以能夠平穩運行,首先在於社會分工。醫生負責治病觸痛、教師負責傳授知識、導演負責拍出滿足大眾需求的電影,企業家負責發現社會需求通過商品和服務滿足。這些看起來天經地義的社會分工,就是評價個人是否履行了社會義務的合理尺度。在履行這些基本分工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你納了稅(個人的社會義務),政府有了稅收就可以提供公共產品進而改善社會環境。

你納稅越多,對社會的貢獻自然也就越大。你有工作能力卻選擇什麼都不幹,等著政府救濟,就是沒有履行社會義務。

這本應是是我們評價一個人是否履行社會義務合理的高度和尺度。

吳京拍出了票房最高的電影,滿足了大家的精神需求,這就已經做出了巨大的社會貢獻,自然也履行了其社會義務,而且是極大的履行了社會義務,40多億的票房就是公眾對這個義務的認可。

二、慈善不是社會義務,慈善以自願為前提

在社會分工之上,一些人覺悟高,主動願意履行更多的、份外的義務,我們把這種稱之為美德。說白了就是你做了本不屬於你要做的事情,另外一個名字叫助人為樂。反言之,就是你不去履行,這個義務也有其他人去做,所以是你主動願意多做,就是美德。

慈善捐款,只不過是把大家主動樂意捐款這類美德做了一個分類歸納。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慈善是以自願為前提的,不去做慈善,也是履行了社會義務的。

逼著別人做慈善,本身就是道德綁架,說白了就是耍流氓。因為逼捐的邏輯站不住腳,標準太高了。富豪在獲取財富的過程中,已經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財富本來就是市場經濟對一個人社會貢獻評價的標尺。要求別人再次履行義務,本身就很荒謬

災後重建的主體責任是誰?這些建築有沒有投保,保險制度等本身就是用來履行這些義務的。他們才是應該履行這些義務的正主。別找錯了門。

很多人說,建築沒有投保啊,怎麼辦?保險等制度在某些領域推不開要具體分析,不能因為正主制度缺陷就要強行拉別人來墊背。

三、為什麼每次逼捐總是奏效?

現實中,逼捐往往總是奏效。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越富有的人越願意超額回報社會,巨額捐贈本就有意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只有當最底層的生存問題解決之後,人們才有機會去產生其他的需求。就好比我們從來不寄希望於連自己都吃不飽飯的人去拯救全人類。

從這個意義上說,願意超額回報社會、有機會有能力回報社會的,往往是社會的精英,尤其是財富精英。

所以每次在自然災害面前,這些富豪總是沖在一線,自願慷慨解囊,更多的時候是其本身就有願意更多回報社會的意識。

2、理性選擇:被道德婊們逼捐,不順從負面影響太大

每個被逼捐的人,肯定是不好受的,尤其是公眾人物。逼捐本來就是一個不合理的要求,面對這種情況,公眾人物往往會綜合權衡利弊。

社會的價值觀是多元化的,也是割裂的,甚至是對立的。很多公眾人物,為了避免受到過多的負面影響,往往會選擇花錢消災,因為對這樣的道德婊,鍵盤俠,首先沒有辦法去教化他們,更沒有必要去跟他們理論。但是這群人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群人往往有的是時間,有的是精力,有的是渠道去不停的散播他們自以為正確的事情,從而跌倒黑白,對公眾人物的聲譽造成負面影響。

四、這些鍵盤俠、道德婊都是什麼樣的人?

這些所謂的鍵盤俠道德婊,往往都是具有雙重評判標準的人。對別人的要求能高到天上去,對自己的要求能低到十八層地獄。

或許這個群體的認知如下:馬雲不捐款,會影響騰訊的發展!

五、這群病人有沒有辦法治?

其實對於這類人大家都如同見瘟疫,唯恐躲都來不及。如果要治,其實也並非難事。下次如果馬雲、馬化騰再遇到逼捐,也不用要求馬雲捐多少,對方就捐多少。

馬雲、馬化騰直接就要各位逼捐的道德俠們實名,然後把這群

道德婊們在餘額寶和微信里的錢一起捐了就行了。

估計這樣道德婊們的數量,就會急劇減少。


推薦閱讀:

如果有一種外星智慧生物,價值觀與人類嚴重相悖(無法調和),我們該如何對待他們?
中國是否有法律規定夫妻間義務告知對方的信息,比如:疾病史,婚孕史?
我是一名初三的學生,老師經常欺負我?
如何看待「摩托被偷後肇事 車主因未報案被判連帶賠償8萬」?

TAG:慈善 | 道德 | 富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