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品質提升,台灣觀光業損失的不只是錢財

(本文首發於華廣網公眾號)

過往,世界各國總不乏嫌棄陸客水平不高的聲音,今年開始,已逐漸有了變化。湧入歐洲與亞洲的陸客數量在今夏將創新高,海外旅遊成為主流,根據國際訂房網站的調查,以購物為主要旅遊動機的比例從2016年的2/3,下滑到今年的1/3,這是史上頭一遭。

購物消費降低,餐飲和觀光消費提高,意味著陸客正在將海外旅遊定性為」觀光」,以體驗異國風情為主要目的。此前,大陸國內的奢侈品價格較高,故而使得陸客在海外大肆採購相對便宜的奢侈品,但由於國際品牌開始統一全球價格,而陸方也對入境商品的檢查趨嚴,以致國內消費提升,海外購物減少。

再者,前往歐洲與美國長途旅遊人數增加了25%與12%,逗留天數從以往平均九天到去年的16天。住宿費用增加,也說明了陸客愈來愈注重旅遊的體驗性質,他們正在與其他先進國家的遊客趨同。三者,愈來愈多的陸客選擇自由行,不跟團,尤其是年輕旅客,顯示隨著遊客海外旅遊次數增多,對旅行團的依賴減少。

以上這些趨勢,或許對各國的零售業有所衝擊,但不可否認的是,當陸客與境外各國的接觸日趨頻繁,深入,逗留時間更久,國民文化水平也會逐漸提升。特別是年輕陸客嘗試使用英語,穿梭在世界各地體驗異國文化,並將良好的行為舉止帶回中國,影響周遭的人。

台灣充滿惡意的「陸客不來,寧靜來了」的宣傳標語,很快就會成為自說自話。

旅遊是消費文化的一環,也是國民素質的表徵,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從各種媒體中,察覺大陸物質文明的飛速提升,從第三方支付,到用販賣機買3C產品甚至買車,旺盛而豐富多樣的消費型態,無形中促進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然而在高水平的物質文明裡,能否催生高品質的精神文明呢?這就要看陸客在世界各國,親身體驗了什麼,又能學到什麼了,如果過往的低價團,體驗趨近零。

也就在前年,媒體報導陸客團遊歐洲,10天玩7國,吃住品質不佳,不看風景只採購。法國媒體記者報名參加陸團,實際體驗這種「蒙古鐵騎快馬奔遍歐洲」式,只有「巡視」沒有「參觀」的行程。僅僅75分鐘參觀羅浮宮,你能要求陸客保持優雅地在斷臂維納斯前拍照留念嗎?

大部分時間都在高速公路趕行程的狀況下,到了瑞士度假勝地,卻被安排購物,而且只有45分鐘,因為接下來要趕往盧森堡。終於到了羅馬參觀大教堂,導遊還呼籲旅客「參觀大教堂要排很長的隊,請盡量插隊,早點結束,才能趕到機場」。趕羊都沒這麼趕的,難怪陸客團的表現總是喧嘩與爭搶。團員回憶「問我此次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我什麼都不記得了」。這種歐洲之行,陸客真的體驗不到外國的優異文化,若不是大包小包的奢侈品與紀念品,陸客可能覺得這趟不過是黃粱一夢,一點都不真實。

換言之,旅遊觀念的改變,還真拜劣質旅遊行程之賜。

今年六月,台灣媒體還在報導,陸客的海外旅遊正從亞洲轉向歐洲,每年550萬到600萬人次,消費總額預計達到6631億台幣。並引路透社預估,陸客將成為歐洲主要消費群體,特別是奢侈品消費。不到兩個月,英國金融時報已透露,購物不再是陸客的旅遊主要需求,他們將支出比例更多地攤在住宿,休閒娛樂這種實實在在的觀光體驗上。

台灣人普遍對大陸的發展陌生,不知道由於電子商務的發展,大陸現在什麼都買得到,在」販賣機」買瑪莎拉蒂高檔車甚至更便宜,故而陸客的旅遊型態變化也很快速。長期來看,真能吸引陸客的,還是獨具特色的當地風情,這才是消費重點與真正的文化交流。

儘管兩岸關係急凍,台灣觀光業紛紛發出怒吼,並有多間飯店被迫轉讓,不過即便陸客數量沒有減少,台灣觀光業勢必也要隨著陸客的質變而升級。產業的轉型是一個危機也是契機,催生觀光新產業,也只有陸客有此能量可推動,其餘國家的觀光客的消費保守,撐不住創新成本。

也就是說,台灣損失的不只是陸客觀光財,還錯失了一個培植新型態觀光業的機會。

------------------------------------------------------------------------------------

補注: 你評論,就是在展現素質與自省能力。

望文生義的,自以為是的,挑撥離間的,台獨反串的,

一律刪。

雁默所有文章列表


推薦閱讀:

看了中國地圖,突然想問一個問題,若干年後,如果台灣和大陸統一了,是造座跨海大橋好呢,還是建海底隧道?
來到大陸的台灣人是否會對台灣的民主政治有不一樣的觀感?
哪些東西從大陸來的,但台灣人以為是自己創造的?
我是一位在台灣學生,想請問大陸吃素的風氣?

TAG:台湾 | 观光 | 两岸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