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策資本 · 張博:新金融的春天在哪裡?
張博,85後新銳投資人,金融學博士專業出身,憑藉三年創業經歷、三年政府工作經驗以及五年國家智庫金融政策研究實踐經驗,在風投實戰中他練就了一身高瞻遠矚的本領和見微知著的功力。在金融市場新舊交替的時代,他用前瞻性視角看到了哪些機遇與挑戰?以下是他的精彩分享。
創始人能力決定企業天花板
作為投資人,如何發掘早期優質項目?
這取決於兩個方面,其一,要對全局有精準的把握,這基於對整個行業有深刻的理解,誰能更好的理解這個行業,高瞻遠矚提前布局,誰就越有可能佔領未來兩到三年的行業高地。其二,在項目上,需要有足夠優質的項目源,和對項目很好的辨別力。
我最關注兩個項目源:
第一,從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離職的高管。一旦有人離職,我們會留意他們是否會創業,他們創業通常會自帶兩個核心能力,一是對行業痛點有深刻的理解,能夠改變行業現狀,幫助市場各方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率;二是他們會帶著行業內的核心人物出來,這些核心人物通常在金融行業是稀缺性人才。
第二,估值在兩億美金以上的互金企業的VP,也是我們較為關注的。他們帶企業衝到一定高度後,因為激勵機制不好等問題,通常會自己出來創業,這類人也是具有強經驗、強資源,創業成功率也很大。
為什麼會聚焦這兩類人呢?要知道,金融是個高門檻的行業,回歸到商業的本質,這個行業還需要創始人有深厚的金融經驗。企業掌舵者過去的從業背景、認知邊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方向和高度,最終能否做大做強由創始人能力的天花板所決定。
對行業政策要有敬畏之心
在金融領域,中央在不斷推行嚴格的金融監管。在我看來,這對於市場各方都是一件好事。習總書記曾說過:金融穩則政治穩,金融活則經濟活,這句話彌足珍貴,因為他肯定了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從根本上講,嚴格的金融監管是為了促進金融行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健康長遠發展,並非要遏制企業或個人,如果制度的推行讓你感到束手束腳,可能的話,要做出調整,順勢而為,而非逆勢而動。以投資人的視角來看,在宏觀層面上,也會選擇符合國家政策和未來金融發展趨勢的企業,畢竟金融是個強政策依賴性的行業。
儘管政策日趨嚴格,但並未阻擋行業創新發展的腳步。在獲客渠道和大數據風控上,金融的創新力日益凸顯,只是與共享經濟相比,新金融的熱度還遠遠不夠,缺少像共享單車這樣的項目引爆市場。
新金融的引爆點從哪裡來?是靠流量引爆,還是靠產品引爆,我更相信後者。現如今,流量成本越來越貴,金融又是個非標準化產品,大量燒錢也未見得能換來多少有效流量。反倒是產品更具有引爆的可能性,好產品是自帶靈魂和流量的,它能夠低成本吸引精準用戶,從而提升企業利潤。
打個比方,在消費升級的帶動下,很多人面臨改善型住房需求,看房的次數多了,就會發現,好房是靠搶的,如果錯失這套房,同樣的戶型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才能買到。這倒逼一些購房者鋌而走險,將房子抵押給貸款公司,申請過橋資金,再將這筆錢作為首付款,一舉拿下新房。
由於民間借貸的資金成本比銀行高了3、4倍,甚至還要多,無形中增加了購房者的購房成本。對此,大道金服推出了一款重構產業鏈交易結構的金融產品,即保險公司與銀行開展合作,在購房者投保後,由保險公司背書,幫助用戶提前拿到銀行貸款。這種模式下,銀行因為有了保險公司的背書敢於放款,保險公司因為有用戶信譽和房屋背書敢於擔保,而用戶也能以最低的成本快速攻下最滿意的房源。
在我看來,這種金融衍生品,不僅成為傳統金融產品的有力補充,資金端價格的下降對於整個新金融的發展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這就是新金融,和傳統金融有很大差異。
新金融的春天在哪裡?
放眼未來,新金融的春天在哪裡?我認為,通過市場、拐點和機會三個維度,可以讓你把新金融的春天看得更清楚。
(1)市場
從市場規模來看,新金融的市場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在B端市場,我國中小企業佔到全國企業數量96%以上,提供了50%以上的稅收,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完成了70%以上的發明專利,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如此龐大的數字,折射出拉動中國經濟的主力軍,已經由國企和外企變成大量的中小企業。但從金融覆蓋率來看,98%的中小企業是「求金若渴」的,它們的貸款需求在傳統金融機構得不到滿足,這個市場的量級在萬億級以上,對於創業企業來說還是有很大市場機會的。
在C端市場上,中國有14億人口,真正進入央行的徵信體系的有8.5億人,其中有信貸記錄只有3.5億人,這就意味著有10億人左右沒有與銀行發生過借貸關係,對於非銀行金融機構來講,可以在這塊陣地做很好的戰略布局,加上3.5億人中有銀行沒有服務到位的,整個市場的體量是非常龐大的。
從市場需求來看,B端加C端的存量市場有200萬億左右,按每年10%增長率有20萬億的增量市場,這個天花板是足夠高的。因為金融行業有眾多參與者,不存在頭部效應、腰部效應,可能第一梯隊佔領了部分市場份額,但第二、第三梯隊的企業也有廣闊的天地,所以說,新金融值得創業者做未來5-10年的布局,去迎接產業發展的新浪潮。
(2)拐點
其次,我認為進入2017年,行業迎來了真正的拐點。
首先,我們看看互聯網和金融的關係。我曾做過一項數據統計,目前獲得B輪以上融資的企業,96%以上的創業者是從互聯網領域跨界到金融行業,他們具有流量思維,但缺少的是金融背景。2017年之前,企業做得比較成功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流量思維。
我們來算一筆賬,2014年的時候,一個P2P用戶的獲取成本為5-20元,隨著行業的火爆,現在成本為200-500元,40倍左右的增長。所以,新進入者沒辦法做了,發展期的企業也遇到上升瓶頸了。
2017年,進入新金融時代,這意味著新的戰場上拼的是誰的內功修鍊得更好。流量不再是核心,而是輔助性手段,真正能夠讓企業彎道超車的是創新的產品和安全的風控體系。打個比方,企業放貸10億元,如果壞賬率達到3%,就是3000萬損失,壞賬率降低到1%的話,就是1000萬的損失,誰的壞賬率小,就表明誰的資本成本更低,利潤更高。
第二,傳統金融和新金融的關係。新金融對標的是傳統金融。就體量而言,目前社會巨量的資金還是在傳統銀行、保險的手中,如果說它們是大海,那麼貸款公司就是小溪。舉個簡單的例子,天津的渤海銀行,資產規模在一萬億以上,每年放貸兩三千億,超過大部分供應鏈金融企業放貸金額之和。所以,大的籌碼還是掌握在傳統金融機構的手中。
銀行的盈利模式很簡單,在存貸業務之間賺取利差。可後來銀行發現他之前的資產端大部分來自央企或大型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發現這些企業本身發展不好,收益率也不高。它們其實有迫切的需求找一些新興的資產。但目前新興資產大部分是小額分散的信用貸款,這並不是銀行擅長的領域,它們是有衝動找到一些金融企業合作,共同做信貸產品,由企業做風控,銀行提供資金。
所以,我認為從傳統金融機構向新興金融的轉換是大勢所趨,轉換的過程中,資產是巨額的,抓住這個機會是很厲害的。
打個比方,陽光保險和銀行的合作就是個典型,它通過一個保險產品對接一些銀行的資金,由銀行提供資金,陽光保險做背書,將信用貸產品投放到市場,為個人或企業提供借貸的資金支持。如此一來,保險公司的業務可以上升到更大體量,銀行風險相對可控,用戶可以享受到低廉的資金成本,是三方共贏的好事。
從字面意義來看,什麼叫新金融?就是和傳統金融模式不一樣,你有它做不了的客戶,你可以提供更高的資源價值,做它能力之外的事情。所以,未來核心的資金提供端是在傳統金融機構之中,銀行也好,保險也好,如果資金價格降低了之後,有可能整個資產會有更好的表現。這是傳統金融和新金融的關係。
第三,監管和金融之間的關係。P2P剛剛誕生的時候,的確給中國金融市場注入不少活力,被監管層視為促進行業發展的創新之舉。但是隨著易租寶事件的發生,各種跑路事件的頻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行業都被籠罩著一層陰霾,於是各種政策紛紛出台,開始引導行業走向規範化、陽光化發展。其實我認為,這恰恰是一個行業漸入成熟的標誌,只有政府重視之後,這個行業才得以更好更穩健地發展。所以,未來3-5年整個定位是說監管大年市場小年,這個時候考驗什麼呢?誰對於政策的理解能力更強,誰就能吃到政策的紅利,助推企業步入發展快車道,這是很核心,考驗創業者的能力水平。但是目前來看很多的創業者因為和監管層本身是有隔離的,監管層不會出來說自己的觀點,這也是目前很多創業者的一個核心的考量。
(3)機會
未來我看好什麼機會呢?一是比較看好產業鏈金融,因為我認為金融來講,你一定要有核心競爭力的,不可能資金端不在你手裡,場景也不在手裡,你只是做個撮合掙個利差,長久來看這種模式是不復存在的。我比較看好產業鏈金融,就是滲透到某個交易場景,目前來看汽車金融、物流金融都是我比較看好的方向。
圍繞著資金與資產做一些基礎設施布局,也有不錯的商業前景,這是之前所欠缺的,做支付也好,做大數據也好,企業可以在細分的場景深耕細作。
推薦閱讀:
※多少人在假裝干新金融?
※戰火升級!捷信大規模挖角馬上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火速反擊
TAG:新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