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重要嗎?
什麼是「儀式感」?
《小王子》中的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就是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Rituals can be de named as special actions that help us navigate emotionally important events or transitions in our lives as well as enhance aspects of our daily routines to deepen our conne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For adults, rituals are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events like weddings, holidays,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They provide a way to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such events and are usually comforting.
儀式,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記錄生活中重要事件和轉折的特別活動,它能加深我們的人際交往與社會聯繫。對於成人來說,一些特別的事件比如婚禮,假期,宗教習俗都是一種儀式。這些儀式能讓我們認識到一些讓事件的重要性。
婚禮就是人生中一場神聖而美好的儀式。
和我在一起之前,初先生一直覺得結婚就該是旅行結婚,玩一圈兒,婚也結了。和我在一起之後,他準備了24小時燒腦情人節,他準備了場驚喜求婚,他在我們拿到小本本之後還帶我在海上漂了幾天。最重要的是,他精心選擇了婚策公司,和我一起認真地商量我們即將到來的婚禮。婚策總監還不忘提醒我,他在最開始和他們對接的時候就在強調,以我喜歡的來,然後說了N種我可能喜歡的方式和元素。
其實一切只是源於:我喜歡。
是的,我是個非常重視儀式感的人。
我喜歡儀式感,或者說,我喜歡因為儀式感而帶來的那種幸福感。
好多人問我婚後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仔細地想了很久,我說:「生活一切照舊,但是內心更加堅定。」那並不是一紙證書的魔力,而是在那樣認真的儀式里,我們對彼此許下了承諾,在雙方父母面前將自己完全交給了對方。我們在這場小小的儀式里正式走進了對方的生命和生活。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婚禮真的有必要嗎》。明星情侶中恩愛典範的黃磊對此發表了兩個觀點,也讓好多人對他路轉粉:
(1) 如果有一天那個男的說沒有婚禮,我會跟我女兒說不要嫁給他
(2) 我覺得婚禮沒事兒就可以辦一次
其實當年結婚的時候他們沒有辦婚禮,直到2015年,結婚20周年時,他們補辦了一場,定了婚戒,兩個女兒也見證著這場幸福。也是這一場遲來的婚禮,讓他明白,儀式感究竟有多重要。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一位心理專家說:「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儀式感。」
儀式感這種東西,其實是給有需要的人準備的。你問我它重要嗎,我只能說,對於有需要的人來說,它是重要的,而且極其重要。對於不需要的人來說,那就是負擔。你問我,儀式感對幼兒教育來說重要嗎,我覺得,重要。
前些天朋友圈都在發小朋友畢業典禮的照片。深圳某知名國際幼兒園(我認為綜合質量在深圳也算是數一數二的)的畢業典禮被瘋狂地傳開來。這場畢業典禮由央視著名主持人和深圳衛視主持人一起擔任主持人,明星雲集不說,家長和來賓都盛裝出席,整個場面都不輸於一些電影節。這是一台晚會,更是一場頒獎禮,一場向父母們展示孩子們的成長、告訴他們孩子們已經告別幼兒園整裝待發要上小學了的儀式。
想起我很喜歡的講述幼兒教育的電影《可愛的你》裡面,呂校長很努力地籌劃的幼兒園招生開放日,以吸引其他孩子來此讀書,而不讓幼兒園就此停辦。他們堅持了數天依然沒有成效,但是,在幼兒園的最後一天,她依然堅持為盧嘉嘉做了畢業典禮,頒發了畢業證書。嘉嘉感謝了呂校長,感謝她在有那麼多人走了以後呂校長對她們的照顧和陪伴,她說自己會努力讀書,像呂校長一樣去幫助更多人的。拿著小小的證書,穿著小小的畢業袍,帶著小小的畢業帽,這個小小的女孩兒緩緩走下來,流著淚說,我可不可以不畢業。因為她知道,她的畢業禮就意味著這個幼兒園的結束。
這是一部處處讓人淚奔的電影,而在影片的這一部分,已經不能用淚奔來形容。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畢業典禮,簡單的幾句話,幾句鼓勵、溫馨的話,一個簡單的交接儀式,但是對於小朋友們來說又是那麼的美好而神聖。
前些天趙家小公子的爹把小公子畢業典禮的發言錄音給我聽了一遍,雖然是老師幫忙寫的,但是小傢伙還真是很認真、很投入而且有感情地地背誦了出來。小朋友們都把畢業典禮的表演看得很重要。也許他們並不知道所謂的畢業典禮真正的意義,但個個都無比重視,並對這份參與視若珍寶。也許有一天他們會真正懂得,這個小小的儀式其實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成長的轉折,他們即將告別幼兒時代成為一個學生,也是他們讀書生涯最正式的開始。
我的幼兒園時代好像沒有什麼畢業禮,現在回想起來我都忘了我在哪兒讀的,讀了什麼幼兒園。大學畢業那會兒,爸爸媽媽還有好多人都到場了,和親愛的同學朋友各種拍照。在美國碩士畢業的時候,因為家事,爸爸媽媽取消了參加我畢業典禮的行程,有瓜瓜爽爽陪著我,那時候我就賭氣說,好遺憾爸爸媽媽沒在,這是要逼我讀個博士?然後果然我就讀了個博士。博士畢業典禮那天,爸媽盛裝出席,還有我親愛的閨蜜們跋山涉水到山溝溝陪著我。所以我的讀書生涯,確實是圓滿結束的。
毫不謙虛的說,在那一刻,我是有點小驕傲的。
好像一瞬間,那過往近四年的迷茫與辛苦都不算什麼了。
畢業禮,是對那個為心目中的小目標而不斷努力奮鬥的自己最好的紀念。
你認真生活,也一定會被生活認真以待。
儀式,其實就是讓一件普通平常的事情,變得不一樣。
儀式,讓我們對在意的事情,時刻保持敬畏的心理。
儀式,也是一種能力,愛的能力。
一個牛津大學畢業的著名學者曾分享過,他說在他上高中的時候,父親每次接送他的前一天,都會認真地洗一次車,而且要洗得非常乾淨。而這一舉動,讓他覺得上學有了儀式感,所以他把上學這件事看得特別重要,為此,他非常努力。
從小時候起,每一年的生日,我都會穿著新裙子跟爸爸媽媽到兒童公園玩,我都要吹蠟燭、許願望,然後吃很多好吃的。每一次升學,我家的虎媽熊爸都比其他父母要緊張得多,衣食住行都照顧到位。每一個節日,不管大過小過,一家人都要在一起過。即使到了現在,每次坐飛機,爸爸都會給我準備四個蘋果,寓意四平八穩,媽媽也總是在各種重視的日子裡告訴我要精心打扮不能隨便——我有個把生活中很多小事兒都變得很特別的爸爸和媽媽。
長大後,我重視各種節日,紀念日,關注每個與其他時間哪怕有一點不一樣的日子。記憶里,我給所有我在乎的人好像都準備過驚喜。閨蜜生日,我特意回到學校錄製了回憶視頻,爸媽結婚三十年,我一個月沒怎麼睡覺地安排了一場紀念日驚喜。每每看到他們因為驚喜而意外感動並且快樂的樣子總是覺得開心又滿足。對於這種事兒,我總是樂此不疲、
很多人都覺得一些儀式繁瑣,或者說矯情。但其實,正是這些也許不重要的儀式,能讓我們記錄下生命中很多溫馨美好的時刻,與家人之間,與朋友之間,與愛人之間,也往往因為這些與眾不同而顯得莊重特別。
被愛是一種感受,愛是一種能力。
村上春樹創造了一個詞兒:小確幸。意指微上而確切的幸福。他說,村上春樹說:「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
而這些生活中的小驚喜,小祝福,小用心,不都是一種小確幸嗎。
儀式感,讓孩子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Donald Winnicott, 一個著名的兒科專家曾說: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 . . . [there is] a baby and someone. A baby cannot exist alone, but is essentially part of a relationship. 「
Rituals can provide support to that important someone in a child』s life. Rituals, when created by parent, child, and teacher together, respect each person』s feelings. Therefore, they support the goal of creating and deepening the strong connections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as well as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s teachers.
在孩子的成長里,很多這樣那樣的儀式讓孩子與家人,與他人的關係都會變得緊密起來。孩子的成長絕對不是一個個體,他們周圍圍繞著各式各樣的人。上幼兒園的時候第一次開口叫「老師「,父親節母親節的時候和老師一起製作的小卡片、畫的畫,和小夥伴一起開生日party,正是因為生活里很多小小的儀式把孩子們和他的周遭聯繫在一起。
儀式感,讓許多人變得更加特別而重要。
儀式感,能夠幫助孩子對抗生活中的消極因素
有一個媽媽,她覺得自己的女兒容易發脾氣,不善於情緒的自我表達。於是,她學習《頭腦特工隊》里的情節,用顏色表達情緒。她買了一些彩色玻璃球,並且告訴女兒,每個瓶子代表不同的情緒,紅色代表憤怒,藍色代表傷心,黃色代表快樂,每有一種情緒,她就可以把相應顏色的玻璃球放進相應的瓶子。開始的時候,紅色和藍色的瓶子的玻璃球遠多於黃色,隨著時間的推移,黃色瓶子的玻璃球開始多了起來。而女兒發脾氣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她把這個叫做「魔法情緒瓶:」。這是一種情緒轉移的方式。當我們賦予情緒一種特別的儀式,那麼它所承載的意義也會有所不同。這個承載情緒的容器就是一種儀式,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以排解、釋放,他留在了容器里,自然就離開了孩子的心裡,而向積極的情緒轉變。
這位媽媽還提到了心理學的一個理論,叫做錨定效應,即當因事物的不確定性而產生恐懼時,可以通過一段預測、設想的過程來降低內心的不安。比如:
有個孩子每次和爸媽吵架的時候都會從家裡拿幾粒米到屋檐下扔在地上,看著螞蟻去搬走,在螞蟻將所有的米粒都搬走之前,他都不會離開。
還有個孩子,對自己意外離去的寵物屍體掩埋之後便在墳上種一支不知名的植物,然後默默地在旁邊和它說再見。
這些「心理錨定」,正好給人以秩序感和安定感。當孩子看到米粒被螞蟻搬走,慢慢的他的開心也會被清空。當植物破土而出代表著一種新生的時候,種下的悲傷也就轉化成為思念。
想起高中時我不吃不喝找我的狗狗孖寶兒一個多月最後病倒的時候,我給它寫了一封長長的信,裝在一個綠色的信封里,直到現在還存在抽屜里。我不記得我寫了什麼,但我知道從那以後我慢慢地不再那麼悲傷和遺憾了。雖然這種不舍的情緒也跟了我很久很久。
儀式感,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有目標和意義
據說,在音樂之都奧地利,父母帶孩子去聽一場音樂會之前都會讓孩子們穿上禮服,臨行前會詳細講解入會的儀式。正是這樣一種重視感的存在,才會讓孩子們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他們在聽的時候更專註,也更容易有代入感。他們注意著自己的言行,直至和當時的身份達到最佳融和。
曾經分享過我寫我家虎發的一篇文章,提到了很多關於我家虎媽的育兒理念和方式。從小到大,對於學習,媽媽都一定會給我設定一些目標,比如每天的七點鐘準時開始練心算,10分鐘100道題之類的,比如每周她都讓我背一到兩篇課文,比如每天放學固定時間我要到她辦公室學習五筆字型打字,比如一天要讀一本名著左手寫一篇小楷背100多少個單詞,比如……虎媽殘酷的育兒方式真的不勝枚舉。但是虎媽非常認真的說,她是「法西斯的暴力統治,加上資本主義的物質刺激」。不論我完成哪一個目標,她都會給我一個獎勵。而且每完成一個目標,也會有下一個目標等著我……
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即使到現在,我們的目標也是不斷調整和變化,何況是認知、語言、運動、情緒、社交等都在持續性、全方面發展和學習的孩子們呢。他們要在遊戲中成長,在探索中發現,在體驗中學習,他們要學數學、科學、藝術、音樂、語言等等,而每一個年齡,每一個成長的Milestone,他們都會新的需求和目標。其實這正是孩子們成長所需要和存在的儀式。我們所強調的兒童敏感期,關注的兒童生長曲線,都與之有關。儀式感能夠給孩子帶來目標感,為了完成某一個目標,他們會因此而一直努力。
給孩子設立一個目標,並對此目標設立一個簡單的小「儀式」,能讓孩子對這個目標更加清晰和重視。「這種儀式感,形式上可以簡單有趣,要有他獨特的精神屬性和價值。
之前我和許多寶爸寶媽們分享過「追星制度」,即你在家裡準備大的白色紙(或紙板),上面畫上無數的小格子,在白板的右上角畫上近期孩子想要的一個禮物,圖案和背景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你不用告訴他這個格子是用來幹嘛的(因為孩子有自己的認知過程),只需要在他表現非常好(比如做家務,被老師表揚,獨立完成某項任務,懂得和小朋友分享等等)的時候準備一個貼紙貼上去,或者讓他自己在格子里畫畫(可以是小花小草,也可以是小動物,也可以是一個字母),當這個格子全部畫滿或者貼滿的時候,他就能得到畫板右上角的禮物(在此之前不要滿足他任何的物質需求)。這個追星制度在很多家裡都非常受用,尤其是有兩個以上寶寶的家庭。孩子們開始都不知道這是做什麼,但是慢慢地他們發現只要表現好(積極、正面行為的展示)就會得以記錄,當這個記錄完成的時候也就是自己獲得獎勵的時候。於是孩子們都開始爭先恐後地「好好表現」,他們也在這個獎勵的過程里慢慢認知到了什麼是「積極行為」。
把貼紙貼在格子里,或在格子里畫畫,就是一個小小的儀式,這些小小的儀式感有時候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它卻是是孩子們內心與世界之間的一座橋,它還給孩子們更多的認知,它帶來的自我暗示也讓孩子們更加積極、專註和認真。
儀式感,教會孩子們愛的能力
朋友曾說,我是一個有愛的能力的人。在這個愛很缺失的社會裡,我能夠感知並且傳遞快樂。這源於我的幸運——我有很多很多的愛。家人的,朋友的,愛人的。所以,我每時每刻都對生活充滿敬意和感恩。
像我們這一代,很幸福,沒有戰爭,和平而寧靜,城市長大的孩子,生活多少無憂無愁,所以我們這一代成為父母,也有更多的條件去製造驚喜與浪漫。最近認識了一個非常棒、為兒子全方位無條件付出的媽媽Erica,一個電話諮詢,變成了兩三個小時的電話粥,也讓我們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在他兒子滿月、周歲生日的時候她都要去一個國家,為孩子精心準備party。在她看來,也許孩子現在不記得,但是她記得,每一年的這個日子她來說都特別重要,而有一天當孩子長大的時候,他也會知道,自己對爸爸媽媽來說有多重要。
儀式感,正是表達愛最好的時候。
生日宴,周歲照,紀念日旅行,親子郊遊,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從小開始。咪蒙在《五歲熊孩子教我的事》中就提到,她會帶著兒子到處走到處看到處玩,而這些旅行的過程是孩子成長和學習最直接的方式。他們不是「還小」,這些行動不是「沒必要」,每一次的紀念和關注都會給孩子們的童年貼上「被愛」的標籤。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應該從出生那一刻,就種下「認真」、「莊重」、「美好」、「希望」、「愛」的種子。這與富足的物質生活無關,而是精神世界最大的能量——小儀式,大能量。
是的,一個被愛的人會更加懂得如何去愛他人。
和初先生領證後,我們坐郵輪玩了一圈(再次強調這不是蜜月喔~)。同一家郵輪公司,他在美國坐過,我在香港坐過,而這次從深圳出發,我們像之前一樣,按照行程單上「晚宴必須正裝出席」的要求,他西裝革履,我晚禮高跟還化了個淡淡的妝。結果到了晚餐現場我們完全傻眼---整個大堂的人不僅不是正裝出席,還有拖鞋短褲。我們在異樣的目光下吃完了第一個晚餐。之後的幾天,他訂了牛排餐,訂了義大利餐廳,我們依舊正裝小禮服。就這樣,每一次的晚餐,對我們來說,都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留學出行前,爸爸媽媽的送別宴;
苦逼求學時,朋友們的鼓勵餐;
生日時,初先生親手做的飯;
軍訓時,坐在草地對著八月十五的月亮許的願;
每一日晨起時認真鋪好的床單;
每一次臨行離別的goodbye kiss;
每一次出行歸家都不忘的「上車餃子下車面」;
……
大大小小,許許多多的「儀式」,讓生活多了份喜悅,多了份心安。
儀式感,是每一個平凡日子裡用心製造的驚喜,它能讓平淡的日子變得更有層次感,讓很多不經意的快樂都有了專屬的意義。它不是沐浴焚香,肅穆以待,它是把生活裝扮得精神,把日子過成典藏版。
一直很喜歡一句歌詞,「幸福,沒有捷徑,只有經營」。
這些小小的儀式正是對幸福最好的經營。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儀式感,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儀式感,但是我,真的重視,也真的喜歡。
所以我,無比期待著,75天後的那一天。
藉此文章認真地感謝我親愛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還有初先生。
不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儀式感,都需要有儀式感,只是如果你喜歡的人喜歡,你為什麼 不呢?
感謝閱讀,歡迎您的分享及交流~
如有興趣,請分享轉發喔~
如需要轉載,請留言,謝謝!
編輯:朱桃 校對:王欣欣
推薦閱讀:
※漫畫版《鄉愁》!緬懷余光中先生
※父母面對2歲寶寶發脾氣該如何做?
※三歲多孩子膽小怎麼辦?
※為什麼兒童教育從業者都該看看《海街日記》?
※怎樣勸說孩子在公共場合看見玩具能不買 也不會撒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