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戰爭:童年遊戲的前世今生
前言:炎炎夏日,全國多地都在報高溫預警,坐在寫字樓里吹著空調摸魚的我望著窗外的陽光,綠樹,工地,不由回想起來小時候的暑假,那時候雖然也有電子遊戲,但是還有更多好玩的東西。而現在回頭去看,這些好玩的遊戲似乎並不是簡單的「小孩子玩的」那麼簡單。
暑假暑假,酷暑難當,作為一個從小培養起來的宅男,烈日當頭在外面浪必然不是暑假玩樂的最佳選擇。而且在家長的嚴格看管下,電子產品也不是那麼好接觸的。但這些都難不倒熊孩子玩樂的心,要說學生最不缺的是什麼,那大概就是草稿紙和筆了吧?
小時候發明了無數的紙上玩法,不光暑假在家裡和朋友玩,開學了在課堂上也會做點小動作和同桌來倆把。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很多玩法,都與後來見到的不少電子遊戲雷同,玩遊戲的可能真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愛好。
所以我們不妨來回想一下,也許這些小時候最愛玩的遊戲(除了象棋圍棋這種正規競技娛樂項目),培養了我們長大以後的遊戲品味也說不定呢?
一、格子里的大千世界
從最早的「桌游」:圍棋開始,我們的桌上娛樂活動就少不了「格子」這個要素。原因很簡單,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方格的規整能讓我們制定不少的遊戲規則,玩法也各種各樣。
交叉線上的遊戲
「格子」要素的玩法眾多,大概來分的話,有兩種,一種是利用橫縱線交叉的點來玩的遊戲,小時候玩的最多的,是個類似圍棋的遊戲。。。名字就不說了,有很多中二版本。
其實規則很簡單,一般上面的大小棋子我們都用橡皮來代替,大橡皮可以吃與之相連線的點上的小橡皮,也就是大橡皮的上、下、左、右四個點,如果小橡皮的數量小於等於2,也就是無法包圍大橡皮的情況下,大橡皮就勝利了(在邊緣可以用三顆小橡皮就包圍住大橡皮。)而小橡皮呢,只要把大橡皮的上、下、左、右圍住了也就勝利了。而這個回合誰行動,是由划拳來決定的。所以這是個比拼運氣和智謀的遊戲。
這種玩法並沒有流行多長時間,本來我也依舊忘卻,直到後來玩到《真·三國無雙5》
熟悉的畫面再一次喚醒了我塵封的記憶,這不就是小時候玩的遊戲的加強版么,只不過不是靠划拳,而是換成了諸多妖怪一般強大的三國武將砍草。被包圍了也不一定輸,你還有機會突圍(不過真的是四面楚歌那種包圍,就算你活的下來,士氣相差太多,你的主將也很難自保了)。
然而可能以後再也看不到走格子的無雙和據點無雙了。因為真三8(好彆扭的簡稱)已經成為一個沙盒遊戲了。
還有最近剛登陸NS和steam的《fate extella》,更是嚴格的執行了吃點的設定,遊戲的勝負不像三國無雙大部分都是主將敗亡或失去根據點之類的條件,而是對手的key達到一定的量就失敗,反之,你的key達到一定量,你也就能推進故事進行了。而每一個點,或者每一個地區,都有對應的key,(如下圖)所以佔領哪些點,以及你能否佔領這些點,就是遊戲的關鍵了。說白了不就是猜拳能不能贏嘛(劃掉)。
格子里的戰鬥
那麼,除了在交叉線上進行戰鬥,在「格子」這種結構裡面佔地面積最大的格子也有不少玩法,我想流傳最廣的,無外乎:
沒錯,井字棋,那時候的「要不要一起OOXX」還是在紙上玩玩遊戲,現在……好像也沒怎麼變,換了個地方玩遊戲而已(劃掉)。
規則很簡單,兩個人輪流畫X和O,只要有一個人的圖標能連成一條線,就算勝利。靠這個遊戲和同桌度過了多少無聊的課啊!我想大概這就是為什麼這一類的遊戲能火的原因吧:
井字棋大概是我玩過最早的三消遊戲了吧。不過如此缺乏殺戮氣息的遊戲,顯然不是男孩子的菜,男孩子們更喜歡玩的格子遊戲,是海軍戰棋。
規則很簡單,在一張方格紙上,兩人一人一半,中間用紙或者書本之類的東西擋住,對戰雙方只能看見自己的區域是什麼樣,看不見對方的,然後布置自己的戰艦位置。隨後雙方開始輪流報坐標,視為攻擊該點,如果集中了,被攻擊的一方要報出來。通常還有第三個人站在側面,一方面享受觀戰的樂趣,另一方面也做裁判,防止明明被集中但是說那裡沒有船的情況發生。
其實海戰棋起源於歐洲,而且廣為流傳,在《丁丁歷險記 714航班》中就有出現過。(看過這個動畫有點暴露年齡)
看似規則簡單娛樂向的紙上遊戲其實來源於真實的海戰。在海上作戰中,特別是潛艇的魚雷,以及艦艇的飛彈等武器,經常需要超出視野範圍進行打擊,在制導技術還不發達的時候,通常海戰就是依靠有視野的單位報告坐標位置,然後對該坐標進行攻擊的方式進行。當然,陸軍的炮轟也是一個道理,但是這種方式更多的存在於海戰,所以遊戲名為「海戰棋」
這種玩法經典到,就算是現在,也依然可以原封不動搬上主機平台做個遊戲發售。不查不知道,這個2016年登陸PS4平台的海戰居然是育碧發售的,愧對育碧boy的稱號。
當然,我想現在沒多少人打開PS4是為了玩一局「海戰棋」吧,畢竟有那麼多精彩的遊戲等著我們去探索。所以其實相比電子遊戲,海戰棋在今天更多的是以桌游的方式存在。
方格的遊戲玩法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還有補充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繼續留言交流。 想想為什麼方格遊戲這麼流行,大概是因為學生時期,最不缺的就是方格本了吧,還有就是坐標紙。
五毛錢、一塊錢就可以玩好幾天,可謂是價廉物美:
「媽媽,媽媽,我要做手抄報,給我點錢買坐標紙吧!」
二、方寸間的大佬
說到桌游,自然是有一些簡單的桌游,在缺少道具的情況下,我們自己畫出來玩的,比如,大富翁,也就是所謂的「強手棋」。
小時候買過很多魔改版本的「大富翁」,在囊中羞澀又想玩的時候,乾脆自己畫一個不就好了,自定義事件,自定義路線,自定義規則,想想都激動瘋了!什麼?你說沒有骰子?神器橡皮擦就上場了,切個正方體,鉛筆戳個1~6個洞不就是色子了嗎?
加上電影《勇敢者的遊戲》的影響,往往還把規則衍生到了現實之中,例如走到某一格,必須跳一支舞之類的。挺像現在的「大冒險」。 好遺憾小時候畫的地圖沒保存下來,不然可以拿上來和大家分享分享那些奇妙的旅程。
三、跳出方格外,自在天地間
其實吧,在紙上畫畫的遊戲,更多的是各種意義不明的回合制RPG。受到仙劍奇俠傳、軒轅劍等早期國產武俠遊戲的啟蒙。班上的大觸們覺醒了遊戲之魂。班裡總有那麼幾個畫畫巨牛逼的同學,一有空就,開團!
沒錯,這大概就是我的跑團啟蒙了吧。大觸畫好人物,然後我們就爭先恐後的選,「我要當這個,我要當那個!」,接著,大觸開始畫敵人,畫好以後就開始戰鬥。
大概就是這樣吧,當然了,沒有菜單。可能會在紙的下方加個HP數值什麼的,而且多是以口述進行,比如:
「這個回合我要打這個怪!」
「好,來」
當然小時候玩的時候並不會常備骰子這種高級物品,所以大多數時候打中沒打中,還是以和大觸兼主持人「划拳」來決定(所以為什麼第一篇我先要聊聊猜拳)
大觸也分很多種,有的畫人物很酷炫,但是有的畫怪物是一絕。什麼龍啊,科學怪人啊,畫的真的沒話說。但是誰會想扮演醜醜的怪物呢?也有解決辦法,你不扮演誰啊,你就是你自己,打這些怪就好了!
當然了,菜單和人物頭像也是tan90°……
我想這些大概能解釋為什麼在三年級接觸電子遊戲以後會一眼就愛上「仙劍」「軒轅劍」系列,以及在後來接觸的《勇者斗惡龍》吧。不用等大觸畫,也沒有個人偏好導致的強弱。電子遊戲真是太美妙了!
自然,這簡單的遊戲並不滿足我們口味的變化,所以在電子遊戲的熏陶下,我們的紙上跑團也慢慢的有了裝備的概念,畫上的小人會拿劍、拿弓、甚至是衝鋒槍。我們的人物也會畫上法袍,或者是盔甲。但是這畢竟是畫啊,往往在大觸們擦某一個邊角,比如手上拿的武器時不小心擦到別的部分,於是乾脆在畫好了人物基本外貌後,用鋼筆描邊,在遊戲過程中的武器,裝備都用鉛筆畫,這樣就利於改畫部分裝備了(小時候真會玩)。
直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才突然意識到,我擦,這不就是「avatar(紙娃娃)」系統嗎?自定義你的角色,你穿什麼裝備,遊戲中的化身形象也隨之改變。
有多少玩家為了自己變得好看一點花重金打造自己的遊戲人物呢? 現在想想,當年組織遊戲的大觸沒有開出:
「給我買10包辣條我就給畫你一套巨好看的盔甲」
這樣的要求還真是謝天謝地了。
這種跑團的玩法感覺是我們自己發明的,直到高中看了《生活大爆炸》
我擦嘞!?外國佬真會玩,主持人敘述劇情,還有這麼多道具,還擲骰子,還可以有這麼胡逼玩的劇情(blowjob什麼的也是夠了,看過的都懂)原來大家玩的遊戲都差不多啊,而且好像別人高級多了……畢竟是一群高智商的人玩,小孩子比不上的。
到了現在,這種胡逼的紙上跑團玩家已經往很多方向進化了。
一是正統的跑團遊戲,是的,不再是小孩子玩的遊戲,有專業的道具,主持人,和詳細的規則,不再需要大觸慢慢畫圖了。但因為沒怎麼跑過所以就略過吧。機核這方面的文章也有不少。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看
二是往RPG電子遊戲上進行發展。
雖然畫面好了,但最大的缺憾是沒有了自由度。畢竟只是程序,電腦告訴你你能做什麼,你才能做什麼。而非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想這也就是近幾年沙盒遊戲突然爆發流行的原因吧。不管怎樣,沙盒遊戲至少做到了「我想去哪就去哪」。當然在故事自由度方面也有佳作,例如昆特牌遊戲:《巫師3》。
雖然也沒有完全自由,但是至少我們有了選擇的餘地,我們說的話,做的事都會影響到故事的發展走向。我想很多朋友在玩巫師的時候,都會體驗到小時候胡逼紙上冒險時的樂趣吧?
另外,不確定性也是這種紙上遊戲的一大魅力,你永遠不知道大觸要給你什麼怪物或者什麼樣的驚喜。很多人玩這個是為了看大觸畫下一個人物、下一個怪物、下一個機器人。又或者是喜歡那種划拳決定生死的刺激感,而這樣的愛好,我想多年以後也就轉變成為了對Roguelike遊戲的喜愛吧。
四、方寸之間與自由世界迸發出的火花(以下開始胡逼)
還記得一開始說的「戰將棋」遊戲嗎?
是不是一開始就覺得莫名的熟悉?如果這個遊戲,加上紙上跑團的角色系統,不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戰棋遊戲」了嗎?
《幽浮》系列的命中率倒是讓我想起了那個一下午猜拳都沒贏過主持人大觸的下午……那麼,紙上跑團(RPG)和方格子的井字棋(三消)能結合嗎?當然可以。並且已經有人這麼做了,還挺好玩。
這是在IOS上的一款三消RPG遊戲,英雄紋章(HeroEmblems),西蒙也在節目里提過,核聚變宣傳片里幫主夫人玩的也就是這個遊戲。
那麼不知道敵人在哪一格後面的「海戰棋」和「紙上跑團」的角色扮演加在一起呢?好像就是踩地雷式RPG遊戲嘛?
如果把大富翁這樣的回合經營遊戲,還有「戰將棋」這樣的戰棋戰鬥,加上紙上跑團的隨機事件和自由決策結合一下……
《文明》?
結語
從猜拳聊到了紙上風雲,回想了小時候的那些遊戲,聯想了一下這些遊戲到今天又演變成了哪些遊戲。童年遊戲回顧還會繼續。希望大家多多留言,告訴我你們的童年玩了哪些好玩的事物(其實是有點想不起來小時候還玩了些啥)。
另外關於這篇文章,大家小時候還玩過什麼有意思的紙上遊戲,也可以留言補充!不恰當不全面之處,還請指教。以上都是胡逼,這些遊戲模式的來源肯定不會是小時候我們在紙上的寫寫畫畫(還真不一定)。我想表達的是:
也許我們並沒有長大,只是玩的越來越高級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值得回味的老遊戲?
※遊戲測評者需要哪些素質和技能?
※國產單機遊戲值不值得國內玩家用同情心支持?
※為什麼3D動作類單機很少有聯機功能/合作模式?
※為什麼育碧近年的遊戲大多不叫好卻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