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學之道】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間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亡」是「丟失」的意思,「間」是「近日」的意思,「嘗」是「嘗試」。「竊取」是朱熹謙虛的說法。「程子」指的是程灝和程頤,他們兩人都是朱熹的先師。所謂「右傳」,過去的字都是從右邊到左邊排版的,所以叫右傳。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前面的五章,是解釋格物致知的含義,現在丟失了。近日,我嘗試竊取程子的話,把它給補充起來:「所謂的致知格物,說的是要讓自己知曉達到一種極致的程度,在於接物而窮究事物的道理。」

這裡的致知格物是朱熹講的。原文是不是這樣的呢?基本上可以說不是。原來致知格物的方法是不是這樣呢?也不一定。因為曾參是孔子的學生,曾參大體描述的是孔子教的方法。孔子到底用了什麼方法,這是一個未知數,因為原文丟失了。從文章前面的內容看,孔子大體用的是「守靜」的方法。那朱熹的方法對不對呢?朱熹的方法自然是對的,只是和孔子講的方法未必相同。想要看一個人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得通,只要看看這個人修心的結果就知道了。孔子的修心結果都寫在《論語》上,孔子自然是悟道了。孔子能悟道,他的方法一定行得通。他的很多學生也悟道了,因為從學生和孔子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來。從朱熹的語言中也可以看出朱熹是悟道了,所以朱熹的方法也是可行的。

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既然大家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悟道,那麼修心會不會是一種主觀的東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大家有這樣的想法就大錯特錯了。如果每個人都憑藉自己主觀去推論,那麻煩就大了。比如你認為一個人很陰險,你就會用對待陰險之人的方法去對待他,於是你要麼會對他趨避不及,要麼會對他冷嘲熱諷。你和他之間就會產生矛盾,你就會這樣逐漸走向偏執,但是自己始終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每個人都這樣修心,一百個人修心最後可能會有一百個狀態。

而真正修心人最後達到的狀態是一而不是二,就是說所有的修心人最後都會達到同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就是明明德,或者叫悟道。「窮其理」不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推斷,而是依據自然之理,是依據天理來讓自己格物致知。按照這樣的方法去修心,所有的修心人最後都會歸為自然的狀態。

修心是一門嚴謹的科學,為什麼它是科學呢?科學發現有三個條件,即質疑、獨立和唯一。什麼是質疑呢?所謂的質疑就是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這個結果。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有沒有其他的可能?真的有明德嗎?會不會明德是統治階級為了蒙蔽大家而捏造的東西?除了要質疑,還需要獨立地去發現,也就是說自己獨立地按照某種方法去實驗。自己實踐得出的結果和聖人得出的明德沒有差別,這就是唯一。在歷史上每個不同的個體都是獨立地進行質疑,最後都得出的相同的結論。所以修心所得出的結論完全是科學的,只是不同的國籍和民族用的語言和表述不同,西方的叫內心的太陽,印度的叫佛,中國的叫道和明德。修心是迄今為止社會科學最有價值的發現,給它什麼科學桂冠都不為過。

有意思的是,中國古代很多重大科學發現都是基於修心,都與道有關。學國學實質就是修心修道,在修心修道的基礎上才是真正的學習國學。拿中醫和太極為例,他們都是道的繁衍,有著嚴謹的科學體系,是真正的大科學。大家可能認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科學發現,恰恰四大發明不是科學發現,因為四大發明並沒有揭示科學的原理,為什麼指南針指向南?為什麼炸藥會發生爆炸?發明者並不知曉其中的原理。中醫則不一樣,它揭示了疾病產生的原因,然後根據這個原因找到醫治的辦法。因為大自然有一個亘古不變的法則,就是道。道就是陰陽平衡,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每一個部分也應該遵循自然,人只要陰陽平衡了就健康了。於是中醫就有「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說法。中醫師就根據這個原理,找到一些天然的植物來調節人的平衡,所以中醫是窮其理而得出的結論。很多人的內心格局小,不知道有道的存在,他們自然就會認為中醫是偽科學。

過去我僅僅是對中華文化感到自豪卻並不知道為什麼,所以有點盲目自信。修心修道之後才知道這裡面學問很大。一旦自己感受到這種文化的嚴謹和深邃,自己的底氣就足,就能深深感受到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之一,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推薦閱讀:

【大學之道】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
【大學之道】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大學之道】君子必慎其獨也
【大學之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學之道】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TAG: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