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死馬特的酒店在三里屯

1.生活方式變了

無論新舊紙網、社交、電商,都在激烈並焦灼地,扛起「生活方式」的大旗。

十年前,Lifestyle 這個時髦辭彙辨識度還不高。那時候,時尚媒體集團強勢定義並輸出生活方式,沒人敢說不。

雖是月薪 3 千硬裝月薪 3 萬的生活,但至少那些年「編輯」這個詞還沒崩壞,起碼也得持證上崗

時至今日,硬媒出身的人,會反覆強調自己是「編輯」,與網媒時代靠洗、剪、攢炮製10萬+而一飛衝天的「小編」們劃清界限。

五年前,「消費升級」還沒成固定搭配,財經媒體近水樓台,成了「生活方式」的先鋒隊。

畢竟,「生活」的前提是,有錢。而財經媒體每天玩的就是市場哪裡有錢,怎麼掙錢。

國內的財經媒體照葫蘆畫瓢也沒有錯,畢竟,大量崛起的熱乎乎的城市新錢,需要一場消費革命來接受品位洗禮。

How to Spend Money With Taste,一瞬間比「如何體面發財」更吃香。

2.創投圈沒變

後來,財經媒體受了些不可名狀的影響,科技媒體趁勢迎頭趕上, 是個圈內人都能給自己打上「創投」的標籤。

「 這一輪誰領投?」 我X,居然有比我更聰明,更強的人?

「是啊,我跟他很熟的!」 我前幾天剛加他微信

「 你的群組數據如何?」「群組數據」是什麼都不知道吧?呵呵嚇死你

圈內有套渾然天成的話語體系,懂的人神秘地相視一笑,不與圈外人道。 一時間,「 XX 科技」 遍布中關村,前兩年勁頭十足,這兩年雖然死了不少,但活下來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一路向東蔓延,虎視眈眈盯著媒體老師本來就不大的盤子。

大望路一直以來,可是「 XX 文化傳播」的天下。

但時移則事易,這日子口,以前只有媒體老師有資格掛嘴邊的「內容」,最常見的固定搭配,竟然名正言順地成了「變現」「營銷」

畢竟,找到好選題,和挑到好東西,發現好項目,搞了個大事兒本質上是一個邏輯。

於是,時尚媒體集團們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話語權上腹背受敵,除了財經、科技圈,就連國家隊專玩嚴肅國際新聞的「參考消息」都要開自己的 Lifestyle自媒體矩陣了。

畢竟這日子口,沒個 Lifestyle 傍身,貌似也不好意思出門 Social 了。

3.酒店也變了

曾幾何時,太古里是三里屯無法動搖的 Landmark,據說有風水大師坐鎮,將近10年來懟的馬路南邊的 SOHO 毫無存在感。直到一年前,工體東路南邊一家酒店生猛地崛起了,與太古里斜對角線分庭抗禮。

就在一瞬間,這裡成了生活方式發源地內容營銷提供商

「 去哪兒對接個渠道折騰流量變現?」去哪兒掙錢

「 分銷的比例到底多少?」去哪兒掙錢

「 下一步怎麼搞事才能刺激用戶 ?」去哪兒掙錢

而這些對話,以前還會發生在三里屯的某個咖啡館,現在,卻發生在酒店。

不是床上,是酒店的公共空間。酒店這樣成了文創產業人的聚合平台,他們要在這裡,「 Create The Good Life Together 」。

當你走進新享樂派的 CHAO,或者不能更「設計師」的瑜舍,被遺世獨立的曠野感包圍,詭異的大堂音樂,地下室一樣的冰冷溫度,石材、水泥、木材的硬朗氣質,你就感覺到,三里屯這些把日子過成段子的熱氣騰騰的年輕人,就要征服世界了

多年來以王府井為軸心的長安街酒店派,曾代表了帝都奢華酒店的最高水準。現在,那些只 Base 在長安街的老派資本主義奢華酒店,火燒眉毛了。

畢竟,他們當初只願意相信權力中心王府井,從來沒把三里屯這個乳臭未乾的 Freestyle 小毛孩放在眼裡過。

但 CHAO 的崛起,愣是把這條堅不可摧的酒店鄙視鏈,咔嚓一下撅平了。熱乎乎的年輕新錢的進步速度風馳電掣,品位差距瞬間填平,老錢在新錢面前根本毫無優勢可言。

CHAO 和瑜舍的門庭若市,的確讓新來開闢三里屯的洲際有點下不來台。

是的,霸氣如 CHAO,這裡的 Drawing Room 成了三里屯文創人、媒體人的會客廳。一張桌子就是一個圈子,不同圈子之間互相碰撞,再融合成一個新的圈子。

4.廣告人變了嗎?

MONOCLE 是生活方式編輯們的 Bible,都知道 Tylor Brulee 是 Lifestyle 最資深的內容人,大主編,但他其實本質上,是個廣告人,Winkreative 就是他的廣告公司。

Tylor Brulee 一向對包括且不限於北京、上海的內陸城市無感,而去年唯一一次抵京,就是因為 CHAO 。巧了, CHAO 的主理人 Moe,雅號「毛衣」,其實也是個廣告人。不,前廣告人

他是我的朋友,同時是個能吃愛笑的35歲中日英法混血小胖子

Tylor Brulee 的廣告公司能撐起 CHAO 的視覺設計,CHAO 也遵循行規投了 Monocle 的硬廣,禮尚往來,才有了那場驚動帝都時尚生活媒體圈的「 品質生活為何如此重要 」 的現象級沙龍。

「 你們定義、報道、包裝生活方式,但我自己就是生活方式本身啊。」

Living Room 比精品酒店的 Bistro 更 Smart,比老派奢華酒店的 Fine Dining 更 Casual。

洪晃喜歡來 Living Room 談事,陳冲也來過,吸煙區還常有幾位一本正經抽雪茄的金邊圓眼鏡大叔。

「 客戶到底懂不懂?」我不想改

「 你和客戶爭取了嗎?」我不想改

「 這不是我們一起商量好的嗎?」我不想改

5.就連「體面」都變了

晚上 7:30, 金髮碧眼的爵士樂團 Live 響起,在昏暗的燈光下,充滿儀式感地享用58一碗的老北京炸醬麵配上北京烤鴨卷,再加一杯二鍋頭打底的雞尾酒。

對啊,就是要在洋氣時髦美好的氣氛和環境里,享受安全熟悉的味道,有什麼錯嗎?

這才是三里屯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不是去過氣的老派法餐 Flo、TRB,裝模作樣地享用生切煙熏三文魚、慢烤大西洋銀鱈魚、帕米臣乳酪南瓜燴飯。

對了,金融街精英 Work Hard Play Hard 那套打法早就不流行了。現在三里屯媒體老師講究的是「Work Smart, Play Smart」。

注意,是 Smart,早就不是 Decent了。下次不要再寫 De 不 decent,要改口說,死不死馬特。

梅麗莎老師英文小課堂

6.一切可能又要回到原點

是的,這兩年,帝都最能搞事兒的年輕人,都扎堆在三里屯生活方式內容生產圈。

問題是很多「媒體老師」出身的「內容製作人」,並沒有意識到,生活方式這個群體,雖然音量大,但底盤還是小

媒體老師的朋友圈本就三人成虎,更何況生活方式媒體。

在自己的朋友圈刷個屏就是爆款,即便是個10萬+,但放在更廣大的人民群眾眼裡,也就是個自High。

生活在別處,生活方式在朋友圈。

「內容總監」都在悉心經營自己的朋友圈,每個失眠的夜,每一條的轉發都意味深長。畢竟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說,「腦洞大開靠積累,靈感枯竭那才是常態。」

三里屯的酒店就這樣生猛地崛起,靠媒體人、廣告人和創投人,重新定義並改變了生活方式,以此挑戰酒店圈約定俗成的鄙視鏈。

餐飲、助眠、大保健是今日都市中產的救命錦囊,而新式酒店乃集大成者。

以前,酒店就是開房上床,但今天,酒店就是都市中產新生活。 但生活方式總有枯竭的時候,那一刻,一切可能又要回到原點。

謹以此文獻給混跡三里屯酒店的內容總監們

推薦閱讀:

未來酒店,究竟是不是酒店的未來?
一家讓我家妹紙都讚不絕口的酒店——黃山雨潤涵月樓~
世界上有哪些極富特色的酒店值得推薦?

TAG:酒店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