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愛大河劇

看日劇的人應該都聽過晨間劇和大河劇這兩個名詞吧。(基礎的名詞解釋可參考第一篇日劇學)以下這篇文字就寫給我們都愛的大河劇,用問答的方式,方便大家閱讀。如果你有什麼問題,歡迎提出討論。

Q1:大河劇的由來?

晨間劇誕生於1961年,屬於廣播劇的延伸,篇幅短小,傾向於家長里短的情景劇。

到了1963年,NHK電視台希望正兒八緊地用拍電影的方法,製作更為精良的長劇。此時,選擇長篇這一體裁或許是受到晨間劇經驗的影響;而古裝這一題材則更多源於故事長度的需要,歷史故事更有群眾基礎。

因此,大河劇實際上是高配版的晨間劇,篇幅更長,製作費更高,明星更多。歷史故事並非大河劇先天的基因,更像是50年來逐漸累積的收視慣性。

Q2:大河劇、歷史劇、時代劇,有差別么?

關於大河劇這個名字,它當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日語里,「大河」也叫「長河」,意思接近長篇,指情節曲折,時間跨度大;「時代」指古裝,有特定的時代感;「歷史」跟中文意思無異。所以,大河劇是一個相對籠統抽象的稱呼,接近於長篇連續劇,長劇;時代劇的意思是古裝劇,中文世界的民國劇,清宮戲都可以歸入時代劇的範疇;歷史劇在日本語境更強調史實和嚴肅性,不同於時代劇的戲說成分。

順帶提一下NHK時代劇名稱的源流。最早NHK也沒有固定的稱呼,曾經使用過的名稱有「大型時代劇」、「大型歷史電視劇」等,直到1978年前後,大河劇這個名字才慢慢叫順口,成為官方說法。

Q3:大河劇都是播1整年嗎?

大河劇從1963年開播以來,時段(周日晚間黃金檔)和片長(45分鐘)雷打不動,今年的《女城主 直虎》已經是第56部作品了。

說說一些例外吧:

  1. 在開播之初,時間段有過幾次小的調整,1969年4月確定為周日晚8點,直到現在。
  2. 第1部大河劇《花的生涯》由於在4月開播,播了9個月。
  3. 1993年,大河劇迎來震蕩期,希望仿造晨間劇,改為1年2部的格局。然而這個計劃並不順利,因此93、94兩年實際上播了3部劇,片長分別為6個月、9個月和9個月。
  4. 2009年到2011年,NHK將大河劇片長縮短為11個月,剩下的1個月分3年播出本木雅弘主演的13集連續劇《坂上之雲》。

Q4:大河劇是不是只有戰國和幕末啊?

戰國和幕末的確是大河劇甚至日本古裝劇、歷史劇最愛拍的兩段了,相關的著作、小說、遊戲更是數不勝數。

在Q1中已經有所提及,NHK大河劇野心很大,想涉及更廣的範疇,更豐富的題材,內容絕大多數圍繞戰國和幕末是不乏無奈的,也是受觀眾多年的收視習慣限制的。

大河劇的時代背景分布:

  1. 幕末維新:1/5/6/12/15/18/28/37/43/47/49/52/54,佔比23%。
  2. 幕府戰國:2/3/7/8/9/11/13/16/19/20/21/25/26/27/30/31/33/34/35/36/38/39/40/41/42/45/46/48/50/53/55/56,佔比63%。
  3. 中古平安:4/10/14/17/29/32/44/51,佔比9%。
  4. 昭和近現代:22/23/24,佔比5%。

Q5:大河劇里的主角都是真實存在的嗎?

雖然大河劇以歷史劇為賣點,強調史實,也會延請各方面的權威專家做考證,但戲說的元素一直存在。大河劇不僅會為歷史上的負面人物做翻案文章,從另一個視角解讀人物,還數次以虛構的人物為主人公,剖開大歷史的不同面向。例如1967年的《三姐妹》,1980年山田太一編劇的《獅子的時代》,1984年山崎豐子原著的《山河燃燒》,1986年橋田壽賀子原創的《生命》,1993年東山紀之主演的《琉球之風》等。

Q6:大河劇都是改編的嗎?

早期大河劇基本都有原著支持,極少原創。1980年代,大河劇開始求新求變,第1部由劇作家原創的大河劇是山田太一的《獅子的時代》,此後橋田壽賀子、詹姆斯三木、竹山羊等編劇先後執筆,最為大家熟悉的可能是三谷幸喜2004年原創的《新選組》。而近些年來,拋開原著,邀請業內資深編劇合作成了新的拍攝模式。

Q7:大河劇為什麼會拍那麼多年啊?

既然題材那麼雷同,為什麼大河劇能拍那麼多年?我想這是很多人共同的疑問。日本人的行為模式、文化傾向之類權且不提,就大河劇來說,穩定的拍攝質量是50多年長盛不衰的根本,橫向對比,大河劇的小細節和大陣仗都是甩開其他古裝劇甚至所有連續劇的。另一面,80年代的原創潮流,90年代的瘦身嘗試,00年代後逐步加大的「女性大河」比例,大河劇從來沒有停下腳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挑戰


推薦閱讀:

中國怎麼不拍像日本大河劇一樣的歷史劇?
《真田丸》——大坂
《真田丸》——前兆
為什麼叫大河劇?和「大河」有什麼典故嗎?

TAG:日剧 | NHK大河剧 | 日本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