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rain|Excusez-moi?你這畫是不是欠我一個水印

因為沉浸於Kinki Kids 20周年的甜蜜懷舊中,所以這篇將以「堂本一問一答」形式呈現,來呈現Claude Lorrain 克勞德?洛蘭,一位我在喜歡上藝術前就一見鍾情的巴洛克時期畫家的故事。撒,我們開始吧。

有關粉絲看完後表示確實很像兩位爺在說話。

Embarkation of Ulysses,1646,Louvre

ODS = Onedaystand 特派穿越迷妹 sprachel

CL = Claude Lorrain

ODS:你是哪裡人?

CL:我原名叫 Claude Gellée,1600年出生於洛林公國。說起洛林,雖然現在屬於法國,我也被稱作是法國畫家。但我出生時洛林是個獨立的公國,三十年戰爭中法國才一度佔領洛林全境,最終1766年併入法國。

別人叫我 Claude Lorrain 其實是洛林的克勞德之意。然而除了奔赴一些委託之外,我20歲之後就一直呆在義大利,很少回老家和法國了。

Capriccio with ruins of the Roman Forum,1634

ODS:據說你是個文盲?

CL:我還是讀過書的,不過成績並不是很好,最怕拼字與算術。

ODS:那不是最基本的嗎......

CL:但後來我和上流社會學識淵博的貴族和贊助者們溝通非常愉快。我認為自己應屬情商高吧,不是說情商也是智商嘛......我在20年代末才開始獨立工作,30年代中期在圈內和上流社會已大有名氣,客似雲來了。

Embarkation of St. Paula Romana at Ostia,1638, Museo del Prado, Madrid, Spain

ODS:你是風景畫的一代宗師,而且影響了後世很多畫家, John Constable, Camille Corot等等......可以分享下你的獨創性嗎?

CL:其實我是義大利畫家安尼巴萊·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1560年11月3日-1609年7月15日)風格的支持者。

我不喜歡畫大白天,而是偏愛日出日落時的用光。我把景色全部浸染上金色光線或者銀色空氣,似乎就使整個場面理想化和夢幻化了。我畫中的一片葉子、遠處的山、水和景物,都在反射夕陽的光。

ODS:確實厲害,現代攝影也是這樣用光的,我們把這叫做魔幻時刻。

Seaport with the Embarkation of St. Ursula,1641,National Gallery, London

ODS:為什麼你大部分的作品不是畫海港就是遺迹?人呢?

CL:雖然我畫的主要是聖經和遠古神話題材,但在我的畫中,風景是主角,人是次要的。真正主宰畫面的金色光輝映照下的美麗風光,點綴著莊嚴宏偉的古代遺迹。

所以我的客戶找我畫畫,我都先說明,風景為主,人物免費贈送。

ODS:在那個喜歡畫肖像的時代,貴族居然聽你這一套,證明你確實很火呀。

Port Scene with the Villa Medici,Uffizi Gallery, Florence, Italy

ODS: 你和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是好基友嗎?

CL:呀,那傢伙,我們在義大利的時候確實經常一起去羅馬郊外寫生。不過普桑把風景當做背景,以人為主,而我主要是畫風景,人是次要的。我們兩個都很喜歡用樹木做取景框來取景呢。

Nicolas Poussin:

Blind Orion Searching for the Rising Sun,1658

ODS:這位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法語 Claude Joseph Vernet,1714年8月14-1789年12月3日)連名字都這麼像,應該是你迷弟

CL:極有可能,他跟我都是法國人,比我晚一個世紀開始活躍畫壇,也是在義大利學畫畫。不過他比較喜歡畫夜晚的海港。我認為在這一點上來說,他還是很有開創性的。

ODS:姑且就把你們封為黑白雙港克勞德

CL:......

Vernet:

The Shipwreck,1772,National Gallery of Art

Vernet:

Night:Mediterranean Coast Scene with Fishermen and Boats,1753,Thyssen-Bornemisza Museum

CL:聽說其實現在記得我的人已經不多了,畢竟時代和市場在變遷。

英國畫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就比我出名太多,或許是因為他的風格更現代,接近印象派,大家在他畫中看到更多野心,他個人故事也比我精彩。

ODS:雖然是這麼說,但你知道嗎?如果沒有你Claude Lorrain,可能就沒有William Turner了。Turner第一次看到你的《示巴女王在海港起航》時,曾說過:洛蘭的畫是不可複製的。他深感動得淚流滿面。後來一直以你為奮鬥的目標。

The Embarkation of the Queen of Sheba,1648,National Gallery, London, UK

Turner畫了一幅《狄多建設迦太基》向你致敬。他對這幅畫重視到什麼程度呢?他甚至想立遺囑將《狄多建設迦太基》隨他下葬

後來改變主意,把《狄多建設迦太基》和配套的《迦太基帝國的衰落》捐給倫敦的National Gallery國家美術館,條件是希望一左一右地掛在你的《示巴女王在海港起航》兩邊。

Turner:

Dido Building Carthage ,1815,National Gallery

Turner:

The Decline of the Carthaginian Empire,1817,Tate Britain

不過後來他又再一次修改遺囑,希望把《狄多建設迦太基》和《霧中日出》陳列在你的 《示巴女王在海港起航》和《艾薩克和瑞貝卡的婚禮》之間。

而國家美術館也答應了。並且在1897年Tate Britain建成後,大部分的Turner畫作都轉移到那裡,只有《狄多建設迦太基》還一直伴在《示巴女王在海港起航》旁邊。這就是Turner對你的憧憬、崇敬還有挑戰流傳到今天的證據。

Marriage of Isaac and Rebecca,1648,National Gallery

CL:混蛋,聽得我眼睛裡進海港了!

ODS:同淚目,然而你可知道,數百年後的某天,有一名叫Rachel的迷妹,還是在倫敦的國家美術館,對你的《示巴女王在海港起航》一見鍾情,久久不願離去,十分驚訝:為什麼以前從沒有聽說過這名畫家?

更沒有想到,在採訪你之前,我才挖出來這樣一個你和Turner之間的故事。

時間真是神奇又讓人討厭,我們的努力真的不只是為了現在以及自己(日式說教停止)。

Landscape with Aeneas at Delos,1672,National Gallery

ODS:我們聊聊《真實之書》?聽上去真是帥氣啊,和「真相只有一個」有什麼關係嗎?

CL:喂喂喂,我可不是死神小學生啊。

這個《真實之書 Liber Veritatis》是因為我後面出名了,也因為我的畫不是都長得挺像的嗎?為了防止我畫重複,以及被別人仿冒,每賣出一幅作品,我就將主要的構圖以淡彩的形式,帶上主題用小本本記起來。一共保存了6本。後來還被出版,成為學習風景畫學生必備的參考資料

Odysseus returns Chryseis to Her Father,1644,Louvre

ODS:真是越來越有趣了,我聽說18世紀的貴族居家旅行必備一個叫克勞德鏡的東西?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濾鏡啊。是你發明的嗎?

CL:這個還真不是我發明的,這東西流行於18世紀。不過藉助克勞德鏡的幫助,旅行者可以看到與我畫作相似的風景,畫家可以畫出與我畫作相似的作品

A Claude glass from around 1775. ?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LONDON

ODS:啊啊啊,好想要一個,可是似乎連萬能的淘寶都沒有啊......

此處必須科普下有趣的克勞德鏡:

克勞德鏡有橢圓、圓形,方形的,具體結構是將一塊凸透鏡鑲嵌在黑色的金屬薄片上,這樣通過克勞德鏡觀看到的是一個類似攝影魚眼鏡頭所觀察和拍攝到超廣角畫面,此畫面相比人眼的觀察具有較廣的視角。

同時,由於透鏡襯底為黑色,整個畫面中的色彩差異被降低到了最低限度,所以觀察到的畫面影調幽暗,從而使觀看者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畫面的平面造型上。

旅行家William Gilpin認為:「人的眼睛無法同時關注總體效果(general effect)與特殊景物(particular object)也不能同時聚焦前景和景深,但這種鏡片就能做到。」

克勞德鏡本身有取景框的作用,他把遠處的風景收入鏡中。而且非常便攜,一般被放在皮夾里攜帶使用。當使用者手握克勞德鏡,用一個很舒適的姿勢(比如坐在火車上,喝著咖啡)把玩鏡子中反射的風景時,就產生了一種佔用的感覺。

(以上參考:楊小軍《西方古典風景畫與克勞德鏡》 )

ODS:我們回到今天的主題,為什麼英國18世紀風景都欠你一個水印呢?

CL:18世紀的英國,宗教改革的成功釋放出深遠的社會影響,清教徒們對於歐洲大陸皇室貴族奢靡風氣的敵視,使得新興階層更加青睞自然質樸的生活方式,逃避都市生活的壓力,渴望懷舊牧歌般的心靈慰藉

而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對奧古斯都時期著名詩人維吉爾與賀拉斯的讚頌,將英國人之於風景的興趣引入古典主義的想像中

Amanecer,1646,MET

ODS:原來這麼久之前的英國就開始了逃離北上廣了啊。

CL:欣賞過義大利風景畫作與阿爾卑斯山脈的英國遊客,希望在本國境內也能重溫他們的體驗,於是英格蘭湖區、懷河河谷等地都相繼成為旅遊熱點。

而風景如畫(picturesque)就是這樣來的。但若想給予某處風景「像畫一樣」的評價,總需要一個標準,最終人們找到了17世紀的我。

我遠古神話般畫面讓人們感到到風景的崇高之美。如果那個地方使他們聯想起洛蘭的畫作,他們就認為那個地方美麗,坐下來野餐。一些富有的英國人甚至進而決定把地產上的園林,仿照洛蘭畫作的美麗夢境加以改造

Ascanius Shooting the Stag of Sylvia,1682,Ashmolean,Oxford

在我身後幾乎有一個世紀之久,英國旅行者習慣於按照我這個旅居義大利的法國畫家的標準去評價現實世界中的景色,把英國鄉村創造成我的圖畫。

所以,你們的美圖美景,是不是該欠我克勞德?洛蘭一個水印呀?


推薦閱讀:

教室·卷二(7~9) 以及 我為什麼拖更呢
沾邊兒 | 世界上最愛我的那個男人
狸奴舊事輯散

TAG:艺术 | 故事 | 油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