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教育Forest Education
王欣欣Cynthia
「兒童需要玩伴—譬如動物,水,泥巴、樹叢、空地。他也可以在沒有上述元素的環境中成長。用毛絨玩具、地毯、柏油馬路或天井來替代自然。這樣的孩子也會長大,可大人們日後不要驚訝槍們在學習某些社會基本原則時很吃力。」—德國心理分析學家、醫生、作家 Alexander Mitscherlich
在中國,只有5%的母親說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該數據來源於美國作家Richard Louv《Last Child in the Woods(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的中文版序言。Richard Louv認為,兒童在現代社會裡生活被「去自然化」是很可怕的現象。他稱這樣的現象叫做「自然缺失症」,而這種兒童與大自然之間的斷裂問題對兒童發展有著消極的影響。在他看來,教育應當回到真實世界當中,把孩子從桌椅板凳中分離出來。他所做的一系列研究包括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理論和相關心理學研究都還表明了自然教育對兒童的積極作用。
「我有一個秘密花園,那兒有一個大瀑布,旁邊還有一條小溪。我在那裡挖了個大坑,有時我就帶個帳篷過去,然後我就躺在坑裡,看著上面的樹和天,有時我就這麼睡著了。那兒好像就是我的地盤,我幹什麼都可以,也沒人會來煩我,我以前幾乎每天都去那兒。」說到這兒,她的臉漲紅了,聲音也變得低沉起來,「後來他們把樹砍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好像也被他們砍掉了。」
一個女孩這樣描述著她的「秘密花園」從開始到結束。
事實上,現代化的社會確實讓我們和自然分離了。想一想現在的孩子,他們坐在車上時,是欣賞沿途的自然風光呢,還是更願意低頭玩手中的手機?科技時代,信息時代,但是具有生命信息的卻越來越少。我們少了更多的機會去聞、去聽、去感受,去透過那層大衛·赫伯特·勞倫斯口中「把世界像棒棒糖一樣密密實實包裹起來的透明紙」看看這個真實的世界。
有人說,兒童的靈性需要自然的滋養,對大自然的認識需要兒童充分的觀察和感知。大自然給兒童提供的是一個更為廣闊遼遠的精神和自然世界,它並沒有偷走孩子的時光,相反地,他通過一隻寵物的出生和死亡,一條曲徑通幽的小路,一塊荒野邊上的神秘濕地給孩子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想像和對生命的好奇與尊重,哪怕是敬畏之感也頗有深意。
這幾年,我走訪過美國、歐洲及北歐的一些幼兒園,對森林教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雖然環境限制(我們的森林覆蓋率遠遠低於歐美國家)讓中國和這些國家相比在森林教育的推動上會有很大程度地影響,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在有限的環境里創造出最大的教育價值。
曾經有一部很火的紀錄片《School』s Out》引起全球很多國家教育者的關注。這部片子拍攝於瑞士北部小鎮朗瑙一所森林幼兒園。雖然只有6分鐘,但是記載了孩子們無論風雪,一年四季在戶外森林裡唱歌、講故事、吃東西,隨心所欲地玩,觀察森林裡各種變化,而孩子們各個都興奮又快樂。(原文網址:http://www.schoolsoutfilm.com;可觀看網址:)我看了以後,內心都覺得很震撼。
今年7月8-10日在上海舉辦的2017亞太幼教峰分(APPES)的主題之一就是森林教育,大會主辦方請到了德國自然與森林幼兒園的聯合會主席團主席、自然遊戲教學法(聯合國科教文10年重點發展項目)創始人、德國幼兒森林教育的領軍人—烏特舒爾茨奧斯特曼博士。有幸在現場聽到她關於「德國自然與森林幼兒園的緣起、發展與現狀」的分享,讓我對德國的自然與森林教育有了更近一步的認識。
如她所說,森林是大自然的代名詞,森林教育屬於自然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德國,自然和森林幼兒園有很多種形式,比如:森林幼兒園、自然幼兒園、海灘幼兒園、遠足幼兒園、農場幼兒園、常規幼兒園森林班、常規幼兒園森林日和森林周。因此,森林幼兒園可以是一片森林、一座農場,或是一片海灘、一個公園。他們所強調的是自然和森林教育的精神,即用自然遊戲教學的方式建立兒童與自然親近關係的自然教育體系。目前,德國有1500家自然和森林幼兒園。孩子們在大自然里,自然是老師,石頭就是課桌椅。烏特舒爾茨奧斯特曼博士多次強調,該數字對地大物博的中國來說也許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德國來說卻是個非常龐大的數字。課程方面,他們把森林教育和多種課程與教育理念結合在一起,以促進兒童與環境、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森林教育並不是源於德國,但是在德國卻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並受到全球幼兒教育領域的認可和推崇。本文並不只是關注德國的森林自然教育,而是關於Forest Education森林自然教育整體的發展、教育意義以及在不同國家的實踐。
森林教育的定義
簡單來說,森林教育是以森林(大自然)為載體,讓兒童通過在自然環境中進行一系列「有計劃、有設計、有主題、有目的」的戶外活動,提高自信心,並實現全面發展(包括運動、社交、情感、語言、認知等等)。森林教育是一種長期性教育方式,它最大限度地發揮大自然的優勢,讓兒童經過考察與探險,通過戶外遊戲及學習經驗,感知大自然的神奇,以及建立對環境、對自然、對生命的尊重。
森林教育的定義:
『inspirational process that offers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adults regular opportunities to achieve and develop confidence and self-esteem through hands on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a woodland environment (它是一個鼓舞人心的過程,為兒童、青少年和成人提供經常性的機會,通過在林地環境里親身實踐學習,實現和發展信心和自尊)。
森林教育的發展歷史
在國內,很多人都認為森林教育起源於丹麥,是丹麥媽媽艾拉-法拉陶每天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偶而和鄰居的幼童一起同行到森林去散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戶外活動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更樂於交流,平衡能力更強,體能更佳。於是20世紀50年代初這群孩子的父母聯合創辦了世界一所森林幼兒園。但是,事實上,森林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美國的Wisconsin。1927年在,那裡要建立第一個森林學校,後來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的農學院院長建議由縣森林,威斯康星州的土地使用規劃委員會和 1927 年的萊奧納學校森林購買一塊土地。然後其森林教育的理念被Wisconsin.一個4-H領袖Wakelin McNee所投入執行。世界上第一批森林學校位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萊奧納,沃比諾和克蘭登。
後來,瑞典和、丹麥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將森林教育的理念引進,並投入到幼兒教育領域。丹麥還將森林教育理念寫入到幼兒教育課程中,以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全方面的能力。1957年,一個瑞典人Goesta Frohm,提出了"Skogsmulle"(森林之子穆勒)的概念,主張對自然、水、山和環境污染的關注與學習。大量的可測量的結果讓森林教育的理念被教育界認可和關注。於是在丹麥,自然學校、森林幼兒園開始在教育界盛行起來,並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和發展。
森林教育的形式
森林教育就是大森林裡做教育,森林幼兒園就是在森林中開辦的幼兒園。森林教育鼓勵孩子「異想天開」,其主題非常廣泛且跨學科,包括自然環境(比如樹在社會中的作用)、荒野上複雜的生態系統、以及對特定動植物的識別。同時,個人技能被高度重視,比如團隊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森林環境還可以用來學習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比如數學和溝通交流。最終,讓孩子的知識、能力、習慣都獲得提升。
1. 一年四季在室外
森林幼兒的孩子們無論颳風下雨,都會在森林裡體驗與學習。記得在芬蘭的時候,大冷天的,我一心想要回到溫暖的有暖氣的室內,可孩子們都在寒冷的室外玩得不亦樂乎。老師說,「這不算什麼,即使零下28攝氏度,我們也在室外呆著。孩子們從來沒得過感冒。」在少數格外嚴寒的日子裡,孩子和老師會鑽進帳篷或木屋,暫時躲避一下。但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戶外活動。
2. 小朋友們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
在森林幼兒園中,老師只負責看護和引導,孩子發揮主動學習的能力,在玩兒中發展與學習。他們認為,孩子們在沒有大人們主導的情況下會更能發揮想像力,他們能自學、互相學習、從經驗和失敗中學習的能力。
如果主題是學習野外生火,孩子們一樣會在老師觀察和指導下自己動手。如果火因受潮而要熄滅時,小朋友還會自己想辦法,拿出一些小樹枝,讓小火苗重燃。像這種在中國家長和老師眼裡的危險活動,在歐美國家的森林教育中卻再普通不過。去年在愛爾蘭舉辦的EECERA會議上,我就對risky play這個主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多危險性遊戲,包括森林探險本身在中國家長眼裡很多時候都是小心翼翼的(關於這個話題我會再做分享),但是在他們眼裡,卻是小朋友最需要的體驗。
3. 保護樹木,但是和樹寶寶們一起玩
在森林教育中,爬樹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沒有幼兒園或者兒童活動場所設計好的爬樹設備,只有高低不一大小不同的大樹小樹們。老師也不會去嚴格控制小朋友們爬樹,他們相信孩子對高度和危險的判斷能力。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孩子們其實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其實,老師和家長們是時刻做好著保護他們的行動,但是在小朋友們看來他們需要自己去掌控,也就更加註意安全。
4. 在森林裡長高長大
長時間的戶外活動已經被證明對孩子的平衡能力、身體協調性、觸覺靈敏度和深度感知能力都非常有益。在森林幼兒園裡成長的小朋友進入學校後,其學科學習能力也很強,比如閱讀、寫作、數學、社交等。而這些孩子也會更積極、陽光和自信。就像烏特舒爾茨奧斯特曼博士說的,在森林裡,他們就是玩大樹的鞦韆,而不是人造的鞦韆,他們就是上竄下跳爬樹,而不是爬積木,他們和大自然一起成長。
5. 豐富的大自然世界,孩子們聽故事卻更專註
唱歌、講故事是森林幼兒園的必備活動。其他時間自由玩兒的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反而更加專註於故事的發展,而且非常有秩序感。大自然和森林給了孩子們最好的故事情節的重現還有體驗,很多時候,他們還可以成為童話故事的主角和導演,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自己創造出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
總得來說,自然教育,森林教育,就是把大自然當作一個載體和工具,讓孩子們了解自然的奧妙,了解世界萬物生生不息的聯繫,用自然教會孩子們自然。世界知名蝴蝶專家羅伯特·邁克爾·派爾在給孩子們講授昆蟲知識時,他會先將一隻活的蝴蝶放在孩子們的鼻子上,讓蝴蝶成為老師。「鼻子對它們來說,好像是十分理想的可供休息的樹枝或曬太陽的地方,昆蟲們往往會停上一陣才會飛走。幾乎所有人都會覺得這是件有趣的事:輕微的瘙癢、近在咫尺的各種顏色,蟲子們還伸出舌頭來到處探尋汗珠。但除了有趣以外,這裡還包含了一種啟蒙。當一個孩子或許是第一次與自然有了親密的接觸以後,他或她眼裡閃現出的那些小小的頓悟,對成人來說這也是一樣可以發生的,讓他們想起某些他們甚至從不知道自己已經遺忘了的事情。」是的,蝴蝶才是老師,而我們都不是。
森林教育的意義
烏特舒爾茨奧斯特曼博士說,孩子們在森林教育的環境下,觀察力自然而然變得敏銳,他們的學習及探索動機也將源源不斷。在大自然中活動可以激起各種興奮。這些興奮通過感覺器官傳向大腦,產生出運動和行為上的反饋。
有很多的論文與研究關注森林教育自然教育的教育價值和意義,教育專家、學者和老師對森林教育的積極意義都十分認同。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在自然中獲得感官運動經驗對兒童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儘管森林幼兒園在不同國家、不同幼兒園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但是活動和目標大體一致:
研究表明:相比沒有受過森林教育的兒童,受過森林教育-自然教育的孩子在自信心、注意力、學習積極性、語言能力、交流能力、行為習慣、主動思考及身體素質方面更為突出。而且,對於一些特殊兒童,比如自閉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也有積極干預的作用
實踐證明,將孩子放到可控的、有一定危險的環境中,孩子會建立起自己的「危險管理能力」,知道如何去評估事物發風險,知道自己能否應付這種風險帶來的不良後果。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教育者認為,很多危險後果的發生都是因為開始設定好的安全提醒。簡單來說,如果你知道有人會救你,你也許會掉以輕心,但是如果你覺得沒有人會接住你,你就會無比小心。將孩子們放到一個具有一定困難的環境中,能鍛煉孩子堅強與獨立,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讓他們懂得如何接受困難、面對困難,從而積極去解決問題。接受過森林教育的孩子遇到了困難首先會想辦法自己解決,如果自己無法解決,會去找同伴尋求幫助(這在一定程度上又鍛煉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Previous research highlights that outdoor play may be particularly valuable for children as it can integrate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social behaviors.
因此,森林教育(自然教育)能夠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如認知、情感、社交等)和能力(如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積極面對等)。
各國對森林(自然)教育的實踐
各國對森林學校、幼兒園的實踐都有自己的原則,但是基本主旨相通。以英國森林學校聯盟和森林教育協會於2011年頒布的準則為例:
1. 原則一:森林學校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在林地或自然環境中舉行定期舉行經常性課程,而非一次性的簡單逗留。計劃、改編、觀察和評估是森林學校的固有部分。
(1)森林學校應定期舉行,最少每隔一周,一定持續時間內,參與者相同,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包含各種季節。
(2)森林學校的規劃結構,是基於學生和老師直接的共同協作和仔細觀察。其結構應當清晰展示學習進程。
(3)任何培訓課程的最初階段都應確立身體和行為界限並作出初步觀測,以便為接下來的項目做基礎。
2. 原則二:森林學校應該位於林地或者自然環境,幫助學習者建立和自然的聯繫。
(1)雖然林地是森林學校的理想環境,一些樹木不多的地方也可以幫助完成良好的森林教育。
(2)林地可以很好地滿足森林教育計劃和學生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探索和發現的空間及環境。
(3) 森林學校項目應當對自身的生態影響進行持續監測,並擁有經過土地所有者/管理者、從業者和學生共同認可的、持續性的場地管理計劃。
(4) 森林學校旨在通過定期的親身體驗建立與自然的聯繫,以便在從業者、學生以及更廣泛群體中建立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對環境的態度和做法。
(5) 森林學校利用自然資源來啟迪學生,激發思想、點燃內在熱情。
3. 原則三:森林學校旨在促進所有參與者的全面發展,培養堅韌、自信、獨立和富於創造力的學生。
(1) 在適當情況下,森林學校的領導者將把森林學校的體驗與家庭、工作或者學校教育聯繫起來。
(2) 在適當情況下,森林學校計劃致力於培養學生的體格、社會、認知、語言、情感和精神等多方面能力。
4. 原則四:森林學校為受訓者提供在環境和自身條件適合的情況下、可控的風險體驗。
(1) 森林學校旨在幫助受訓者建立內在熱情、積極的態度和/或興趣。
(2) 森林學校只在適當的時候才會採用工具和火,並且需要達到風險測評的基準線。
(3) 任何森林學校的體驗都遵循由從業者和受訓者共同管理並根據受訓者的程度量身定製的風險收益程序。
5. 原則五:森林學校由有任職資格的森林學校從業者運營管理,從業者需不斷發展其職業技能。
(1) 森林學校由有任職資格的森林學校從業者運營領導,從業者至少具有森林教育資格三級認證。
(2) 從業者/成年人與受訓者數量應維持在較高的比例水平。
(3) 在森林學校幫忙的從業者和成年人應接受相關的核查,以確定他們適合同幼兒、青少年及弱勢群體進行長時間接觸。
(4) 從業者需要有現代急救資格,包括兒科(如果合適的話)及戶外方面的知識。
(5) 森林學校必須有相關的工作文件支持,文件需包括所有運營森林學校所需的方法和程序,並需明確職員和志願者的角色和職責。
(6) 森林學校的領導者必須是一個善於反思的從業者,應當把自己也視為學習者。
6. 原則六:森林學校通過一系列以受訓者為中心的程序,創建一個學習和發展的團體。
(1) 森林學校採用以受訓者為中心的教學法,這種方法能夠很好地回應受訓者的需求和興趣。
(2) 從業者建立教學模式,並通過小心的計劃、適當的對話和關係的建立來推廣這種模式。
(3) 玩耍和選擇是森林學校學習過程的固有部分,在森林學校,玩耍被認為對於學習和發展至關重要。
(4) 森林學校為所有學習偏好和性格提供激勵。
(5) 反思性實踐是每個課程的特徵,它們可以保證受訓者和從業者看到自己的成績、發展情商並為未來做計劃。
(6) 從業者的觀察是森林學校教學法的重要元素。通過觀察,可以幫助構建並定製學習體驗和發展。
德國
1990年10月3日,原民主德國以新聯邦形式加入聯邦德國。由於德國的聯邦制度新聯邦州保留了社會主義時期的幼兒園結構。
一位在德國生活的中國媽媽曾經分享過德國的森林自然教育。
趙楠,2005年定居德國,現居德國卡爾斯魯厄市在當地教授中文,並在當地建立了中文圖書館。關心並致力於中德文化交流,2013年出版《德國教育的美麗與哀愁》一書。家有倆寶,兒子田韌(11歲),女兒田柔(6歲)。
她介紹說,德國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經常要去拜訪森林。給家的通知單上會詳細註明要準備的各類物品(通知單的最後還堅定的來了一句: 沒有好的天氣,只有不好的裝備)。一些德國幼兒園裡會安排專門的「森林教育班」,這個班的教育理念就是倡導讓孩子親近森林,學會自力更生的生活。這個班級的孩子整個上午都是在森林裡度過的,下午則回到常規的幼兒園。他們在森林裡學習認識各種動植物,小蛇如何爬行,老鼠如何做窩,在森林這座「大寶庫」里,孩子每天都有著興奮的新發現。孩子還在在森林裡忙乎著學習種植各種植物,到了豐收的季節,他們和老師一起品嘗自己親手種植的各類瓜果蔬菜。老師教育孩子們儘可能使用天然原料製作出來的無污染的產品,而且自己動手製作是最好的。所以孩子所用的鉛筆、燭台、積木等用具都是老師和孩子們一起用木頭、樹枝等都天然原料純手工做出來的,沒有任何染色劑等化學成分;6歲的時候,孩子們會得到一把刀,老師會詳細給孩子講解如何正確使用刀具來製作各種物品,最終孩子們將得到一張「正確使用刀具」的證書。而在專門的「森林幼兒園」,孩子們就是在森林裡學習玩耍。在這樣的幼兒園裡,除非極惡劣的天氣,一般情況下,孩子們幾乎整天都在森林裡度過,它們在森林裡學習爬樹、玩泥巴,踩水坑,還學慣用木頭、樹枝做各種裝飾和工具,下雪的時候他們還會學做冰屋。
德國人珍惜森林,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從森林裡走出來的民族。在很多德國家長眼中,森林是大自然的象徵,教育孩子熱愛森林,就是要培養孩子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的精神,一個熱愛自然的孩子,充滿靈性,對城市的物慾有著自然的防禦能力,他們懂得如何享受單純的幸福。
英國
1993年,薩默塞特郡布里奇沃特學院的一群保育員前往丹麥,去考察他們的幼兒教育體系。露天文化(「frulitsliv」)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被看做是一種生活方式,滲透了整個早期教育。布里奇沃特學院的保育員們帶著被丹麥學前教育激發出的熱情返回英國,這種處於大型戶外環境、以孩子為中心、以玩耍為基礎的學前教育令她們興緻高漲。她們針對學院託兒所的孩子,開始建立她們自己的「森林學校」。她們對孩子進行觀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構建各種技能和想法,她們的整個教育方法也隨之受到影響。1995年,該學院設立了森林教育的學士學位,主要針對早期教育的從業者。許多參與戶外學習的人士認為這樣的舉措奠定了英國戶外學習的傳統,不久之後,森林學校開始在全英普及。自2000年起,威爾士和其他眾多的地方當局開始施行森林學校,其中,牛津郡和伍斯特郡的力度最大,他們都和當地大學進行了合作,共同推廣森林教育。很快,其他地區也紛紛效仿,包括什羅普郡,諾福克郡和沃里克郡。與此同時,其他培訓機構開始興起,在威爾士,來自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一群培訓者受到威爾士林業委員會的支持,建立了始於2003年的開放式大學網路(OCN)認證。2002年,從業者組織舉行了第一屆全國會議,會上,英國森林學校的概念被規範化闡述(即前文所寫的定義)。2011年,在森林教育協會成立座談會上,森林教育的定義、原則和標準被重新修訂建立。眾多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建議將林地的運用納入學校教育課程設置。許多機構、商業及非盈利組織幫助森林學校建立長期的項目,提供經過認證的森林學校培訓課程,以便從業者能夠自如地在自身條件下進行森林教育,同時保證孩子和老師都擁有豐富的自然經驗。
與其他國家略有不同的是,在英國,對於森林幼兒園,並不意味著幼兒園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在戶外場地進行,閱讀、講故事、唱歌和吃飯等一般會在室內進行。
芬蘭
我一直關注芬蘭的幼兒教育(有興趣請參考之前分享的全球第一的芬蘭幼兒教育),芬蘭森林教育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部分。
芬蘭擁有眾多的森林與湖泊,有「森林之國「,」千湖之國「的稱號,但其天然資源卻相當缺乏,在石油與稀土礦藏資源的短缺下,讓芬蘭人依賴森林也無法離開森林,尊重與珍惜自然的觀念已根深蒂固。芬蘭的孩子從小就在家庭教育中接受森林相關常識,隨家人栽植蔬果、砌土種花及摘取菇蕈與莓果。每一塊私有林內,主人掛上自家姓氏的牌子只為宣示主權,不代表閒人勿近,因為在芬蘭,森林是共有的,也應證了芬蘭語「jokamiehenoikeus」一詞,意思是每個人都擁有親近自然的權利。在芬蘭森林法的保護下,每砍一棵樹便種植三棵樹,森林的永續發展的意識已深入人心。而在教育上,芬蘭採行人本教育政策,成功的核心價值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平等精神,而他們的教育形式多依賴於大自然。無論天氣多麼惡劣,孩子們依然在室外嘻笑打鬧。
有一篇文章《森林教育,就是這麼簡單》是由芬蘭的中國家長分享的芬蘭森林教育的活動,我覺得很有趣。通過一系列豐富的遊戲和活動讓孩子們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一魔力,他們讓孩子們和大樹進行擁抱,用身體去感覺、親近樹生命,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的供給;在觸摸的時候,他們引導孩子們思考樹的觸感,告訴孩子們這是什麼樹,關於樹的一些知識;他們讓孩子們去聽,聽人聲、車聲、鳥叫聲;他們和孩子一起搭棚屋,在裡面玩遊戲,等等。這是一次有趣的教學體驗,更是一次豐富的親子活動。孩子在森林裡利用視、聽、嗅、味、觸覺去感受、去認知。
目前,森林幼兒園在亞洲也十分盛行,包括中國,都在借鑒森林幼兒園的理念與形式。
在日本,儘管人口多、生活密集,政府也會為孩子在居民區旁騰出場地建設森林幼兒園。就像日本著名幼兒園的創造者說過,他們要讓屋頂到後院都成為孩子的大玩具。老師會帶滿3歲的孩子去漫步,在公園裡玩一個小時,或者到園子里數瓜果的數量。
在韓國,森林覆蓋率高達63%,韓國的森林幼兒園大多具備完善的體驗和教育設施,如原木建造的「森林之家」、野生植物園、探訪路、野餐區等;韓國從2008年開始在全國的休養林和樹木園中運營兒童森林體驗項目,在韓國,森林教育是由結構每周或每月與地方幼兒園的合作,定期對兒童開展兩天三天的森林之旅,由專業森林導師入園指導。
在越南,一所名為Farming Kindergarten的幼兒園吸引了全球教育界的眼球。它的建築設計獨特,並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從上空俯瞰這所幼兒園,你會看到一大片綠地上有一個三連環的結,而草木就在這些環形中生長。在幼兒園裡,屋頂鋪有草坪,經過處理後,孩子們就可以在上面種植。
寫在後面:
在我國,森林教育的發展遠遠落後。我國首家森林幼兒園在廣州建立,學費高達19.8萬。有非常多體驗學習的活動,但是由於對精英教育的設置,不能讓更多的孩子得以成長的滿足。這次APPES的大會上,許多老師對森林教育都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和熱情,問了很多關於森林教育在中國的實踐。也許我們無法在有限的森林環境中提供給孩子像歐美國家一樣的純自然幼兒園,但是不管是在城市還是農村的幼兒園裡,我們都可以根據森林教育的理念創造自然教育成長的環境,我們也可以有森林班、森林周,我們也可以有遠足,可以讓孩子們陽光下行走於沙灘。
席慕容在《給孩子一些美的熏陶》中提到:
我們不是沒有社區公園,可是,公園裡有太多的鐵欄杆、太多的水泥,除了地上鋪滿水泥以外,還用水泥做出各式各樣的東西:水泥的亭子、水泥的柱子、水泥的假山、水泥的竹子,真正是「巧奪天工」。
大自然給了我們最好的禮物,給了孩子最天然的學習和成長的環境,而我們卻總將孩子們局限在教室里的桌子前、板凳上。適時地回歸大自然,帶孩子們去聽、去感受、去觸摸、去看,才是幼兒教育所應該關注的純粹與簡單,才是他們快樂、健康、樂觀地學習與成長最優質的方式。
森林教育,自然教育,不僅僅是理念,更重要的是其教育模式,我真心希望能在中國遍地開花,讓更多的孩子在探究大自然奧妙的同時,感受到生命的希望、生活的美好,同時得到最全面的成長。
參考文獻:
Burley, J., Plenderleith, K., Howe, R., & Freer‐Smith, P. (2005). Forest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 67-76.
北區四季(2014),《森林教育,就是這麼簡單》
http://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p=2534
Davis, J. (2009). Revealing the research 『hole』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5(2), 227-241.
感受芬蘭的森林教育和無限寶藏
http://www.twkd.com/tw/wood_blog_article_detail.php?blog=64
Kenny, E. K. (2014). Forest kindergartens: the Cedarsong way. Children, Youth and Environments, 24, 2.
Knight, S (2009) Forest schools and outdoor learning in the early year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aynard, T. (2007). Forest Schools in Great Britain: an initial explor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8(4), 320-331.
O』Brien, L., & Murray, R. (2007). Forest School and its impacts on young children: Case studies in Britain.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6(4), 249-265.
OBrien, Liz; Murray, Richard (2008), Forest School Research Summary, Forest Research
OBrien, L. (2009). Learning outdoors: the Forest School approach. Education 3–13, 37(1), 45-60.
英國森林教育,http://chinese.uk-chinaeducation.co.uk
Woods for Learning Education Strategy. Forestry Commission Scotland. 2005. ISBN 0-85538-684-3.
趙楠,《德國教育的美麗與哀愁》
感謝閱讀,歡迎您的分享及交流~
如有興趣,請分享轉發喔~
如需要轉載,請留言,謝謝!
推薦閱讀:
※孩子拖延的根源在於內心「行為心理」
※孩子應該學編程嗎?
※我如何將兒子培養成自己的同聲傳譯搭檔?
※驚人的「女童性侵」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