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間:配方奶——發展
各位專欄讀者,上一篇「科普時間」因我過於輕佻,寫得很差,給各位帶來不好的閱讀感受,在此表示歉意。每個碼字的人都討厭寫字,此話不假,我剛剛經歷了很難熬的寫字無能期,還在調整過程中,硬著頭皮重新梳理了上一篇的結構,懇請大家多多指教,感謝!
——————————————————正文的分割線—————————————————
1981年,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製作的世界上首款配方奶「李式可溶性嬰兒輔食 (Liebigs Soluble Food for Babies)」誕生的110年之際,成了「現代」配方奶誕生的元年。《代乳品生產與營銷國際標準》(International Code of Marketing of Breast-milk Substitutes)的頒發預示著,配方奶產品開始走向標準化和正規化(1)。
世界衛生組織(WHO)並沒有指望這一標準成為強制性商業標準,但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迅速跟進,卻實質性推動了代乳品立法,包括但不限於成分強制標準、生產技術規範和營銷行為制約(1),這樣一來,商業公司就被圈定了活動範圍,不至於失控而行為無良。
配方奶百年歷史上,未見有立法規範這類高規格的標準,顯而易見,它的誕生必定牽涉重大事件。
是抵制雀巢運動。讀過上一篇科普時間的讀者應該知道,雀巢是最早投入配方奶領域的公司之一,不僅如此,它事實上還是第一個認識到「配方奶市場營銷」具有價值的公司。還記得雀巢配方奶廣告中那句「最像母乳(so nearly like mothers milk)」嗎?然而稀奇的是,正是這樣一家從產品到營銷理念都領先於時代的公司,竟然栽了,還是以最丟臉的方式——被用戶抗議並抵制,不僅在美國,更是迅速引爆全球(2)。
這一事件影響深遠,是後續很多歷史節點事件的起源,乃至於對雀巢而言,到現在為止,它都難以推出一款叫得上名字的配方奶產品。雀巢走到被消費者拋棄這一步,有自己的問題,也有時代環境的必然性。
我們先梳理一下進入20世紀後的配方奶歷史發展。
1910年代之後,托馬斯·摩根·羅奇(Thomas Morgan Rotch)醫生(圖1)的「配方奶百分比原則」被普遍接受,一度引領了「家庭配方奶運動」,即在牛奶的基礎上,父母自行添加各種成分以製成「配方奶」的風潮(80年代的中國也有這股潮流,乃至於人衛教材《兒科學》第5版都有具體的指導原則)(3)。但是此後的50年,學科迅速發展,營養學逐步從邊緣分支化身為臨床醫學基礎之一,人們逐漸了解到,除了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外,還有諸如維生素、必須氨基酸和微量元素(4)之類營養要素的存在,它們雖量不足以道,但確實都是人體正常生理機制不可或缺的部分。
圖1:托馬斯·摩根·羅奇醫生(此時已成為兒科教授)
自製這些「低調」營養要素的難度難度不小,隨著食品技術的完善,「家庭配方奶運動」很快就式微了。到1940年代,營養要素藍圖繪製基本完畢,階段性成果是第一版《膳食營養成分日攝入量指南》(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RDAs)的頒布,這預示著營養學正式成為一門顯學,配方奶從此有了相對標準的指導原則;另一方面,則是二戰之後食品工業的飛速發展,無菌技術、包裝技術、流水線等彷彿一夜之間湧現了出來(5),這就給配方奶創造了良好的技術環境。還有最後一點,也即二戰後嬰兒潮的出現,配方奶的市場需求開始蓄力。
在這些外部條件的號召下,商業機構紛紛跟進配方奶研究,一時間,市場蠢蠢欲動、產品層出不窮,無論是老牌廠商,還是入局新人,誰也不想放空這一輪的市場機會。
比如,雅培(Abbott)毅然決策重拾早已雪藏了30多年的配方奶品牌Similac。
雅培並非專業配方奶生產廠商(而當然是一家藥廠)。1925,它向市場推出配方奶產品的出發點更多是「有錢不賺不丈夫」,所以它的操作方式是收購產品而非自己研發,從它推出Similac品牌可見一斑,Similac者,即Similar to Lactation也,取的正是兩個關鍵詞的各一半,當然意思就是雀巢的經典營銷話術「和母乳一樣」。不過,事實上它的確要比雀巢更「像母乳」,畢竟Similac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博斯沃斯(Alfred Bosworth)是學者而非商人,堅持要向配方奶中添加了植物油脂、麥芽糖和糊精,以此切合最新的母乳成分研究成果,更為幸運的是,作為藥廠的雅培有著不錯的操守,產品第一,雖然成本確實高了一些(競爭力就弱一些嘛)(6)。
只可惜,Similac生不逢時,它誕生的年代,正好是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前夕,作為新生物的Similac本來成本就高,所以慘敗於價格低廉的煉乳也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6)。Similac是一款「失敗」的產品,不得不被雪藏,直到30多年後的1950年代,才重逢春天。
與雅培不同,美贊臣(MeadJohnson)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家專註於配方奶的公司。在配方奶歷史上,美贊臣從來都扮演著技術變革者的角色,反而在產品營銷層面甚為低調。讀者們可能覺得「配方奶即奶粉」是理所當然的,而實際上,在1915年之前,配方奶還是李比希時代的那「一坨」。是美贊臣首先推出了奶粉樣配方奶(6)。
其實奶粉的製作技術並不難,作為早在19世紀初就成熟了的方法,一直在沒有人嘗試用在配方奶上。美贊臣起初也沒有在意,直到它推測,是不是奶粉更容易進行「營養重調」呢?
事後證明這個推測是正確的。
美贊臣第一個推出了添加了微量元素的奶粉樣配方奶(圖2),這立即就成了公司的金字招牌,有報道確認,經過如此「配方」後的配方奶在問世之後,確實解決了當時很多嬰幼兒的「營養不良」問題,成為了公司引以為豪的歷史傳奇(6)。
圖2:美贊成博物館展示的初代配方奶添加成分
這大概是美贊成在經濟大蕭條期間依然能維持生計的理由之一吧。50年後,還是美贊臣,在奶粉生產工藝中首次引入噴霧乾燥技術,這一技術的採用,為奶粉流水線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此「量產」成為現實(5)。
營養成分清晰了,技術有了,接下來…?
現代營銷學大約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那個時候的市場正處在上文描述的現狀中。營銷脫胎於傳播,本身是有價值的,就像就怕巷子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營銷的底線在於傳播正確的觀念,否則很可能失控而墜入黑洞中去。所以現在該可以聊聊文頭雀巢的事情了。
1970年代,無論是配方奶的製作技術,亦或是孰者「更像母乳」,都已經不是人們的關注焦點,大公司大品牌,人們無需再擔心配方奶的這些基本面,由此競爭白熱化,營銷白熱化。這一幕像極了三氯氰胺/阜陽大頭娃娃事件之前的中國配方奶市場環境。
所以,誰先守不住底線?誰會是美國版的三鹿?
雀巢!
1970年開始,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配方奶市場,雀巢想法設法進行市場開拓,在技術見頂、價格難以下壓的情況下,如何拓展受眾?對於這樣的問題,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理解,對雅培而言,可能是差異化競爭(「比『』像『』還要更『』像『』母乳」),美贊臣可能是技術革新(奶粉化配方奶、流水線優化降低成本)。只是放在雀巢這邊呢?——要新技術已沒有新技術可挖、要成分沒有新成分可以加,但是有一項東西卻始終是雀巢的強項——營銷:要不這樣吧,暗示用戶每次沖調可以少放一點奶粉呢(2)?所以我們的配方奶更經用…
現在請讀者們回想三氯氰胺/阜陽大頭娃娃事件,這些奶粉的問題在哪裡?是虛標蛋白質含量(利用定氮法的漏洞冒充蛋白質的存在)。所以,後果首先是,孩子因為攝入蛋白質含量不足,到底營養不良,嚴重者當不治。這套把戲,雀巢是祖師爺好么?只是我個人認為,它更不要臉一些(公然說謊,而相應的三氯氰胺/阜陽大頭娃娃事件更惡劣一些,公然造假)。
1973年,《新國際主義者》雜誌(New Internationalist)發表長篇報道「殺嬰者」(The Baby Killer),劍指雀巢的非常營銷手段,直言是錯誤宣傳導致了多起嬰兒死亡的事件。這篇報道引起了雀巢的恐慌,為此不惜重金和雜誌社對簿公堂。雖然2年的漫長審理期之後,是原告雀巢最終勝訴(無充分證據證明雀巢的營銷話術與嬰兒死亡有關),但是法官判被告賠償幾百法郎意思意思的同時,卻勒令原告雀巢「必須徹底整改營銷話術(must modify its publicity methods fundamentally)」(2)。
這一判罰被《時代周刊》(Time)進行了長篇報道,認為被告取得了「道義上的勝利」(7),其他媒體紛紛跟進,至此民眾的憤怒再也無法控制。1977年夏天,民眾大規模抗議開始並迅速遍及全球,要求雀巢負責任。重重壓力之下,雀巢頂不住了,眼看事態無法收場,主動要求美國參議召開特別聽證會試圖危機公關,承諾不再嚴格規範、大幅縮減營銷預算並願意支持配方奶營銷的立法。
可以說,上文說到的《代乳品生產與營銷國際標準》的推出有一小部分功勞還是雀巢的。但是即便如此,雀巢也沒有因此獲得救贖,這一場源自1977年的抵制活動,雖然時有擱置,但是直到2011年,卻依然有人翻雀巢的舊賬(8)。人類歷史上鮮有持續那麼長的抵制運動,乃至於為此成了專門的抵制雀巢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Nestlé Boycott Committee),,那也算是聞所未聞,
雀巢醜聞當然引起了配方奶粉行業的震蕩,有多家商業機構被以「欺詐」為由進行起訴(多通過庭外和解解決,但雀巢就沒這份幸運),一時間風聲鶴唳,配方奶的新時代來臨了。
在新配方奶時代,各大公司將在制約下展開競爭,現在配方奶又將向何處去?下一篇,我們不妨從營養成分祛魅談起。
參考文獻
1. http://www.who.int/nutrition/publications/code_english.pdf
2. Sethi SP.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Impact of Public Advocacy on Corporate Strategy: Nestlé and the Infant Formula Controvers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5 (3): 658–660.
3. Friedenwald J, Ruhra?h J. Diet in Health and Disease. Cornell University, Mann Library
4. Carpenter, Kenneth J. A Short History of Nutritional Science: Part 3 (1912–1944).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33 (10): 3023–3032.
5. Maspons A. Food Politics: How the Food Industry Influences Nutrition and Health,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24 (1) :63-66
6. Schuman A. A Concise History of Infant Formul. Contemporary Pediatric. Retrieved September 16, 2006.
7.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14298,00.html
8. http://info.babymilkaction.org/sites/info.babymilkaction.org/files/Aid%20Agencies%20in%20Laos%20refuse%20to%20apply%20for%20Nestle%20cash_30%20May%202011.pdf
推薦閱讀:
※帶孩子的時候,寶寶不聽話,氣得受不了了怎麼辦?
※我的奶爸養成記——剛出月子寶寶哭鬧不止?可能是胃腸脹氣
※脹氣娃怎麼搞...不定?小心這些被當成「真相」的療法坑到,親測無效!!
※關於嬰兒厭奶?
※寶寶輔食添加全攻略|中期篇(7~8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