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摘 | 口袋中的變遷:iPhone及其背後的社會學

我們壓抑了心中的不安,在付款把新手機帶回家的那一刻,讓這些拋在腦後。

.

作者:Adam Greenfield

翻譯:張瑤

校對、編輯:屐鬆鬆

美編:黃山

.

智能手機是這個時代意義深遠的人造物。不到10年的時間,千變萬化的它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中普遍的、幾乎不可或缺的媒介。幾乎沒有任何一樣人造的東西,像這種發光的聚碳酸酯板塊一樣,無處不在。

對許多人來說,看手機是每天晚上睡覺前做的最後一件事,也是早晨醒來做的第一件事。我們用手機與他人溝通交流,休閑娛樂,找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用手機買賣商品;我們靠手機記錄走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和陪伴的人;我們指望在冷清的地方,在寂靜的時刻,在沉默常常佔據絕大部分生活的時候都能有部手機。

.

作者Adam Greenfield是美國作家、城市規劃專家,現定居倫敦。圖片來源:網路

智能手機改變了日常生活的結構,而且幾乎隨處可見。它完整地消化了許多長期存在的空間和固定習慣,同時帶來了無法察覺的改變。在這樣的歷史轉折點,不了解智能手機的工作方式以及它所依賴的基本設施,根本不可能理解我們認識和利用世界的方式。

儘管智能手機普遍存在,但它並非一個簡單的物品。我們如此頻繁地使用智能手機,以至於無法清楚地認識:在我們的生活中,手機的出現是很突然和徹底的,並且很大程度上,在規模和深度上所引起的變化,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的。為了真正把握這些變化,我們需要後退一兩步,退回最近的歷史時刻,那個我們都沒有智能手機,同樣與世界博弈的時刻。

2005年前後發表的人類學研究成果,大概是「前智能手機時代」日常指南的最好版本,有理有據。研究者來自慶應義塾大學(Keio University)和英特爾公司人類與體驗小組。該研究在倫敦、東京和洛杉磯三地進行,旨在發現人們每天放在錢包、口袋和手提包中物品的普遍規律。研究者發現人們隨身攜帶的物品存在驚人的一致性,三地人們都認為這些是面對每日挑戰的必備佳品:

首先是照片及其他用於紀念家庭、朋友和愛人的物品;象徵物、護身符和其他具有宗教或精神意義的圖騰;零食、個人衛生用品、薄荷糖、咀嚼口香糖等,換句話說,用於自我身體管理的物品;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獲得訪問許可權的物品:如鑰匙,身份證,公交月票或過境簽證。通常情況下,在研究進行的時候,行動電話的功能只是進行語音通話或者發送簡訊。另外,錢也會以一種或多種形式出現在人們隨身攜帶的必備物品中。

.

曾經放在人們包中的物品,圖片來源:網路

.

如英特爾與慶應義塾大學的研究者發現,2005年前後到現在,人們放在錢包和手提包里的東西,微觀上看並無多大出入,這些詳盡的數據為我們提供了有用的甚至是重要的方法,以評估當智能手機介入之後所帶來的改變。我們發現,早在十年前城市居民用於管理日常生活所依賴的很多東西,到現在只要一部行動電話就夠了。智能手機這樣單一的平台,集合了人們曾經一股腦塞進口袋和手提包中的絕大多數物品,正因為如此,它相比其他物品完全是另一回事。

從前,我們每天看似平常的動作,比如開門、購物、上公共汽車都被以數字化交易的形式重新審視,其物質形態慢慢消失。那些獨立的,我們需要專門用來達成某種目的東西:如房門鑰匙、紙幣和公交代幣,被看不見的調製無線電波所取代。隨著這些接收電波,並轉換電波成行為的基礎設施,構築起了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普通物時,整個交互過程就會從視覺上消失,進而從思想中消失。

這些基本設施雖然可能是無形的,我們仍然需要與它們建立溝通方式。在2005年前後,手機完美地承擔了這樣的角色:它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並且形狀和大小能夠適應無線通信所需的各類天線。這樣的設備唾手可得,並且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生活在世界主要城市的大多數人,恰巧已經人手一台。因此它開始替代大量的舊物,替代那些我們曾經用來搞定城市生活的必備物品。

最明顯的變化是,智能手機了取代傳統電話。本世紀中葉城市生活的標誌——電話亭,從各地街景中大面積消失,並且所有致力於談判和解決衝突的禮儀也隨之消失。有些地方電話亭依然存在,但其主要用途是為其他服務提供平台,比如WiFi連接或是張貼性工作者廣告。

沒過了多久,智能手機就取代了立體聲揚聲器,隨身聽和晶體管收音機——我們曾經用這些攜帶型設備來收聽新聞、娛樂消遣,說不定在使用時,還為自己營造了一個虛擬的個人空間。那些傳統手錶、時鐘、日曆和記事枱曆,除了用作裝飾和象徵身份地位以外,也正在逐漸消失。所有使用許可證同樣即將消失,比如門票、車票和登機牌等。同樣即將消失的還包括允許我們進入某些限制空間的物質手段,比如鑰匙和胸牌等。

我們用來珍藏記憶的物件,比如祈福項鏈,還有心愛的愛人、孩子、同學和寵物的彩色照片——曾經全世界人都把照片插入錢包的塑料票夾里,如今大部分已在某一時刻被數字化,早就轉移進了我們的手機屏幕上。

我們曾經用來交換身份信息的大多數物品,也都不再使用,包括姓名卡、名片和商務名片。少數正式的身份證件,尤其是駕駛執照和護照,儘管成功抵制了智能手機的同化,但究竟能堅持多久還有待觀察。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會從地球消失呢?地址簿、名片夾、「黑名單」;以及我們在市區導航所需的各類詞典、地圖和旅遊指南,還有優惠卡和其他儲值卡;最後是金錢,以及賦予持有者行動自由的任何東西。所有這些已經或者正在被轉碼成1和0相間的一串數字。英特爾與慶應義塾大學研究稱,僅十年之後,還在我們口袋和錢包中保留的,或只有零食、口香糖和唇膏了。

當然,世界各地隨時間流逝所發生的變化不盡相同,有些地方仍舊保持著老樣子。我們自己也是一樣:有些人喜歡精準,使用獨立的、專用的物件進行全球交易,而有些人則樂於把交易任務交給銀行出納。但是,隨著智能手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面越來越廣,全球去物質化的趨勢已經相當明顯。我們已經快要忘記電話亭、備忘錄或掌上電腦之類的物品了,除非對此有過深刻的記憶或者困擾,並且對這些物品的記憶也取決於過去的熟悉程度。

不管他們現在看起來多麼笨拙,關於媒介化的人造物,重要的是每一個都暗含著一整套的生活方式——一個緊密相連的商業、實踐和經驗的生態系統。隨著智能手機建立起新的、幾乎無形的網路鏈接,日常生活的結構已經發生改變。種種關於日常生活的技術應用於某一種設備,而且和日常生活相關,這讓許多可以辨別和區分的城市景觀、城市生活的姿態和體驗離我們而去。在街頭舉起手打車,聚在一家實體商店的櫥窗前看選舉結果,或者看大屏幕滾動播放的冠軍賽。在報攤坐等報紙的下午版,或者閃進花店或警察崗亭問路。約朋友在中央車站的時鐘前見面,或者在和光百貨銀座店,又或者在聖弗朗西斯酒店的大堂。這些在大都市養成的習慣現在還有需要嗎?

新舊日常生活的對比

追問這樣的新日常生活是「更好」還是「更糟」並無多大用處;我甚至懷疑,我們已經允許智能手機替代一些生活中的必需品,以及養成一些習慣,即便沒有,我們也會發現智能手機實實在在的優勢。但有一些智能手機帶來的後果,仍然需要我們仔細考慮。

首先,相比十年前,在解決生活的基本問題上,所涉及的是完全不同的一批行為主體。除了移動設備生產巨頭和開發常用APP的創業公司之外,技術標準機構,國家層面及超越國家層面的監管機構,還有神秘的黑客,共同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因此,現在決定我們能否應付生活的因素範圍廣泛,且並不明朗——從前我們一點都未曾有過憂慮,無論是電磁頻譜的所有權,還是隨時隨地上網,抑或是我們常用軟體的穩定性以及目前的企業聯盟。

第二,我們所有的習慣和約定構成的生活常識,如今不再與一般的社會習俗同步,而是與發展更快的數字創新行業同行。每當有新設備、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上線時,我們不得不對工作方式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變。

第三,可能也是最有趣的一點,當人們想要用各種方式拍照、聽音樂、尋找浪漫的伴侶時,都會在同一個設備上點開應用程序。而所有的應用程序都關注同樣的、相對有限的習慣和思維模式,每種程序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我們會在現有程序中挑來挑去,絕不會一直滿足於其中任何一種。

.

1910年創作的《願景2000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

如今,塑造我們日常生活的是智能手機手柄的設計細節,是感測器、制動器、處理器和天線的精確顯示,是管理各類網站的條款,是指導我們與各項應用程序和服務互動的常規用戶界面,還有應用程序開發企業所運用的商業策略和模式。

當然,這些決策絕對不可能在我們身上立即奏效,但很明顯這些的確決定了我們通往世界的路徑,以各式微妙但普遍的方式。(試想現代人約會的時候不能向左滑動屏幕,或者不能為了展示自我而自拍)我們要把對現代人類社會的理解具體化,需要對智能手機、它的起源和手機零件的詳細情況明察秋毫。

「三明治」:智能手機的物理外型

儘管智能手機的尺寸隨流行趨勢時大時小,但其基本上像個三明治,一層是硅鋁酸鹽玻璃,一層是聚碳酸酯和鋁製外殼。成年人手握起來比較舒適,並且操作只需用到大拇指。如此一來智能手機的形狀和大小可選範圍變得很小;目前在售的絕大多數智能手機不是做成鈍頭的平板,就是做成倒菱形或者圓角矩形,長度12到14厘米之間不等,寬度6到8厘米不等。這樣緊湊的外形使人們可以輕鬆地隨身攜帶,這就意味著它很少被放錯地方或是被遺忘。這反過來使智能手機成為身份認證、舉止風采和地理位置代理人的關鍵。

當代智能手機上專門的控制鍵(硬體)很少,如果有,通常情況下是一個電源鍵,音量控制鍵,可能還有一個靜音開關。另外還有一個「home」鍵可以關閉正在運行的應用,並引導用戶返回導航首頁。許多產品都在「home」鍵上配備指紋識別感測器,以此來保護設備,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

手機與用戶之間所有的交互,幾乎都通過設備的定義及最突出特徵來完成:防碎的玻璃觸屏解析度不斷增高,手機表面幾乎被屏幕全部覆蓋。相比智能手機的其他部件,屏幕正是人們普遍感興趣的地方。當代的觸屏設備,使用起來容易得近乎荒謬。我們只需要學習並掌握一些基本的手法:常見的如點擊、滑動、拖拽、裁剪和發送。掌握這種交互方法易如反掌,儘管一些設備有所調整和改進,並且帶有製造商的特質,但幾乎所有當代的智能手機界面,都源於最初的模板,即2007年夏天蘋果發布的老款iPhone。

.

2007年喬布斯向全世界介紹iPhone,圖片來源:網路

.

觸屏外殼下,隱藏著智能手機用於接收、傳輸、處理和存儲信息的組件。最主要的是多核中央處理器,其包括幾個千兆比特的非易失性存儲器(「非易失性存儲器」一詞很快就會聽起來覺得奇怪);還有一個或多個輔助晶元,專門用於實現特定功能。後者包括處理器基帶,它通過手機的多個天線來管理通信;光和近距離感測器;或者是一個圖形處理單元;另外還有越發重要的,專門用於機器學習的協處理器,協助實現類似語音識別的功能。晶元的選擇決定了手機可以運行的操作系統;決定了處理輸入和輸出所能達到的速度;決定了能在面板上儲存多少圖片、歌曲和視頻;以及對應這些功能,手機的零售價格會是多少。

得益於GPS晶元——當然得歸功於離地球2000萬米,在軌道上正運轉著的,四萬億美元的GPS衛星——智能手機總是知道它所處的位置。通過運行磁力計和三軸微機電加速計,該設備對於位置的感知更加精確:一個指南針和陀螺儀可以對設備持有人的位置、方向和行動趨勢,記錄得相當精確。無論手機是垂直放置或面向其他平面,感測器都在記錄,而且幾乎偶然地,手機實現了比觸屏輸入更容易的設置方法,即用整個設備來實現,比如顛倒手機設置靜音,或搖手機關閉應用程序並返回主屏幕。

麥克風實現了語音通話、錄音並接收語音指令,而一個或多個揚聲器則能實現聲音輸出。小型發動機可以讓手機在設定靜音模式時發出震動警報;它也可以提供所謂的「觸覺」,或是簡單的、經過校準的嗡嗡聲,模擬按下實體按鍵的感覺。

現在,即使是廉價的手機也配備了前置和後置攝像頭。朝外的鏡頭配備了一個LED閃光燈,通常能夠捕捉靜態和全動態的高解析度圖像;儘管相孔的大小限制了光學解析度,但這種「當代相機」也足夠根據不同目的獲取圖像,除了較高要求的精緻藝術、科學研究或嚴格的檔案管理。朝內的鏡頭通常沒那麼多功能,但用它來視頻通話和自拍也足夠了。

圍繞這些模塊或是被模製的手機本身,無線電天線是智能手機實現基本功能的關鍵:有的天線用來傳輸和接收蜂窩網路和無線網路;藍牙天線解決短程通信並連結其他配件;還可能有近場通訊(NFC)天線,用於移動支付和其他超短距離範圍內的交互。最後一項足以說明,智能手機在溝通日常城市生活上,日益增強的交互能力:它可以讓你用你的方式坐上公共汽車,或支付一杯咖啡的費用。

最終,所有這些組件都排列在相互連接的高密度電路板上,由可充電的鋰離子電池或鋰聚合物電池供電。這種電池能夠維持大約1500個充電周期。考慮到手機每天都要充電,電池使用壽命大約有4年,儘管經驗表明,我們很少有人使用某隻智能手機到那麼長時間。

很明顯,最終決定智能手機質量的是它滿足日常生活體驗的能力,而在購買時,它的功能往往並不完備。我們所設想的所有技術性能,在購買時還無法使用,除非被服務供應商激活。在行動電話業務中,原本閑置的由聚碳酸酯和電路組成的板塊設備被賦予功能,這一過程被稱作「開通服務」。用戶賬戶建立,通常伴隨著支付方式已經通過認證,並且只有當認證被接受之後,你才會發現手裡的東西活了,才能和周圍進行交易。

即使開通服務,智能手機也不見得特別有用。當然,手機可以用來進行語音通話;它通常都帶有時鐘、日曆、天氣、地圖、網路瀏覽器,以及相當實用的股市行情應用程序。但絕大多數智能手機的功能,必須依靠網上下載的「應用程序」才能實現,其由第三方設計和開發,而第三方的技術、編碼能力和審美能力則截然不同。

窺探智能手機背後

潛在的用戶立刻面臨抉擇,他們要選擇自己想要參與的企業生態系統。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智能手機系統要麼是蘋果的iOS操作系統,要麼是開源的安卓系統,而且他們並不兼容。應用程序必須從相應的應用市場獲取——例如蘋果應用商店、谷歌市場——並且不能與其他設備一同使用。就此而論,我們看到手機的本質:它是各個層面環環相扣的產物——技術、金融、法律等共同運作,緊密交織構成了現代設備與服務生態系統的網路。

就我們所知,智能手機是集合了協商、讓步、入侵和強制配合的複雜體,所有這些都包裹在一個只有幾毫米厚的外殼裡。不管怎麼說,這是項驚人且令人欽佩的技術成就。考慮到它的作為,包括它所替代的對象或者因為它的出現而被淘汰的無用之物,智能手機不得不被視為一個令人驚訝的成就。原則上,考慮到它能夠將數十億人與另一個人聯繫起來,同時連結起人類的集體知識儲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甚至是烏托邦式的。

但在每一部手機背後,都有另一個故事:從我們購買的那一刻起,它就預設了我們的工作安排、供應體系和資本的流動。甚至在我們第一次打開手機時,這些就已經發生了。

無論智能手機的設計是在庫比蒂諾(Cupertino),首爾(Seoul)還是其他地方,它很有可能是在深圳幾十公里範圍內進行的組裝、裝運以及銷售。深圳是橫跨珠江三角洲的大都市,沙灘遍布,1980年8月中國政府在深圳設立開放經濟貿易特區。

智能手機的製造工廠環境令人非常不安:工人工作時間長;重複率高;造成傷害的幾率令人難以想像,他們常常會接觸有毒的化學物質;工資很低;工人的自殺率高得讓人唏噓。中國勞動力價格低廉,並且工人相對缺乏質疑自己工作環境的能力,這對智能手機行業設備組裝來說至關重要。只要合理控制利潤額,手機仍以可接受的價格推向市場。如果中國人的工資開始接近西方標準,或者當地勞動者集體贏得了真正的談判權,我們或許可以確定,製造商將會尋找其他更合適的地點來組裝他們的設備。但就目前而言,深圳仍是全球智能手機製造最卓越的基地。

.

蘋果公司現CEO庫克到富士康視察,圖片來源:網路

.

再往前追溯智能手機製造過程的一到兩個步驟,情況變得更糟糕。為了實現功能,智能手機像所有電子設備一樣,需要原材料,而它們的採掘,是基於殘忍的掠奪。製造鋰離子電池使用的鈷在剛果手工開採,開採者常常是兒童;將智能手機上下部分合二為一的焊接縫使用的錫,最有可能來自印尼邦加島(island of Bangka),礦物開採給那裡的地下水造成不可挽回的污染,70%的珊瑚礁因為礦物溢出而死亡,並且平均每周有一名礦工因工身亡。礦物開採所造成的破壞成扇形,波及大半個地球,被殘害的生命、人類社區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超出想像。因此,被污染的溪流、死於腹中的胎兒和身患癌症的人們,也同樣是智能手機給日常生活所帶來的,至少對我們中的一些人來說是如此。

.

三星公司聲稱,其手機製作所需的錫,來自印尼邦加島,圖片來源:網路

.

儘管在其他任何情況下,這些事實可能會讓我們暫停腳步,但對於智能手機,我們似乎從未動搖。智能手機與其他產品不同,事實上,它位於人類歷史上被接受速度最快的技術成果之列。因此,我們壓抑了心中的不安,不關注礦山和工廠的惡劣環境,不在意供應鏈擴大造成的能量消耗,也不介意因為我們的購買行為所支持的獨裁政府。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這些,我們卻在付款把新手機帶回家的那一刻,讓這些拋在腦後。

不論值不值得,我們對智能手機的渴求仍然沒有達到頂峰。隨著智能手機價格的下降,全球將有更多的人獲取帶有基本功能的智能手機。雖然在當下線性地推測未來是危險的,但如果這些預言可以信賴,我們就能一直處於時代的尖端。地球上每一位快要或已經成年的人在這個時代都會配備智能手機,並連接全球網路。即便我們勉強才開始應付心理上的、社會的以及世界組織方式所帶來的影響,但不誇張地說,這種能力和所有的假設、習慣、權力關係以及沉其中的盲點——已經成為我們最基礎的日常生活的實踐。

本文節選自《激進的技術:日常生活的設計》(Radical Technologies: The Design of Everyday Life),由作者授權土逗公社翻譯並刊登,小標題為編者所加。原文鏈接參見:longreads.com/2017/06/1

.

本文首發於土逗公社

轉載請聯繫土逗獲得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詢問 Siri「你有朋友嗎」時,Siri 的回答為什麼這麼奇怪?
未來智能手機是否會取消側邊音量鍵?
國產手機和蘋果的差距在哪?
iPhone 6 Plus 之後,iPad mini 的出路何在?

TAG:iPhone |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