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信仰與尊重

網友@凌 問: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說是印度一個苦行僧bharati 右手一直舉著幾十年,然而評論幾乎是一面倒的冷嘲熱諷說是傻子。為什麼都沒有一些最基本的對信仰的尊重呢。

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要好好聊聊。先把問題一分為二:什麼是信仰,什麼是尊重。弄清楚這兩個概念至關重要。

我的電腦查不了維基,百度百科對於信仰給出的定義是:

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依據這個詞條的解釋,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到一件事:信仰不單純指宗教,而是包括了所有的思想主張和認同。這就意味著幾乎每個人都有信仰。哪怕是三歲小孩,他們的信仰是什麼?棒棒糖。只要你持有棒棒糖,他們會將你視為上帝。

據我總結,全人類信仰的對象不外乎以下四種:

一、物質。

這個範圍就很廣,任何對外在事物的強烈依賴、追捧、沉迷和渴求,都屬於此類。比如拜金,這是顯性的。還有隱性的。比如電力信仰。如果全世界突然停電,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焦躁不安甚至嚎啕大哭了,上不了網,追不了劇,烹飪不了美食......喪失了電力,會抽掉很多人的靈魂。

二、感性。

感性作為信仰的存在性,十分隱蔽。大男子主義,公主夢,這樣夢想那樣情懷,都屬此類。寫作、音樂、繪畫等藝術是感性信仰的高發區。情感上,有視愛情為最高意義,比如楊過;也有將友情作為人生準則,比如梁山好漢。

三、理性。

除去感性的覺知能力,就是理性。酷愛邏輯分析,以眼見為實,比如科學愛好者和從業者,哲學家等,他們看待事物的態度相對開放,但容易被走進看不見底的黑洞。

四、宗教。

一句話,擁有對出世間的追求。

只有一種信仰的人很少,通常都有兩到三種。比如大多數的女性都有感性信仰,但同時又有物質信仰;前一段時間被推上輿論風口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時,他則是聚理性和宗教信仰於一身。當然,兼具四種的也大有人在。

能融洽共存,必然會強烈互斥。在戀愛和婚姻中,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會產生不計其數的矛盾,究其原因,無非就是信仰理性和感性的截然不同。現代心理學將兩性尊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在實際生活中,又要多少人能時時刻刻做到呢?

很難。不過好歹是兩口子,有家庭責任在身,不尊重也能包容。而當信仰物質的人和信仰宗教的人碰撞在一起的時候,就沒那麼和諧了。

物質的特點是當下獲得;而宗教恰恰相反:當下付出。天生註定的冤家。所以宗教徒怎麼也看不慣物質主義者,稱他們為俗子;有物質信仰的人,也同樣看不慣宗教徒,稱他們為傻子。就像水和油,冰與火,在根本上就衝突。這其實很正常。

因此,不是人們不尊重信仰,而是因為每個人都已經有自己的信仰,下到黃口小兒,上到百歲老人,無一遺漏。剩下來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找同類,貶異類。

一個將手臂自由視為信仰的人,是不會容忍別人的手臂總是高高舉起;一個將行走自由視為信仰的人,不會容忍別人總是跪在地上。這是意識形態的差別,也是信仰的衝突。

這跟手上拿鮮花的,無法理解手上拿刀拿槍的人一樣,恐怖分子有信仰,要尊重嗎?連包容都不會。

有人說這是強詞奪理,什麼事總有個是非對錯,無害的信仰就應該受到尊重。

問題是,如何確定自己的信仰是無害的?

沒有天生就正確無誤的東西,證實自己的信仰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但往往人們只會盲從,這本身就是對自己信仰的不尊重。

信仰物質的人,有幾個明白物質是什麼?

信仰感性的人,有幾個明白情感是什麼?

信仰理性的人,有幾個明白生是什麼?

信仰宗教的人,有幾個明白死是什麼?

連自己所固執的東西都不了解,就等於信仰了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很多女生有公主病,總是夢想著未來的夫君是個白馬王子,帥而多金,住在城堡里,永遠只愛自己一個人。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性思維,有益還是有害,不在考慮之列;

很多物質的人,為了錢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都可以做得出來,至於什麼是道德良心,不在考慮之列;

很多理性的人,沉湎於構建解釋世界的模型,至於意識在其中的作用,不在考慮之列;

很多宗教徒,注重形式,寬於律己,嚴以待人,以至於詛咒、殺戮大行其道,至於真實的教義是什麼,不在考慮之列。

瑜伽師地論中有一句話:「一切種子識,是無始以來,耽著戲論,輾轉熏習......」。戲論這個詞非常精妙地概括了人對事物的態度,流於表面的物質、理性、感性和宗教信仰,看似堅定堅固,實際上是聚沙為城,小孩子把戲,經不起任何考驗。

連自我都不尊重,怎麼會奢望人們會相互尊重呢?

——————————————————————

本文首發自公眾不苦堂:

原文鏈接:為什麼我們不能尊重別人的信仰?


推薦閱讀:

信仰到底有沒有用?信仰要解決什麼問題?
屬靈的生命
什麼時候出現「中國人沒信仰」這種所謂「共識」的?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盲目信仰宗教?

TAG:信仰 | 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