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葛宇路是怎麼火起來的?

這篇文章屬於「尋空的營銷啟示錄」的「案例分析」欄目

隨著葛宇路在7月13日被雙井街道和城管部門依法拆除,這個網路事件引發的關注度算是暫時告一段落。此事件從緣起到發酵再到結束(基本結束)大概經歷了一周時間,時間雖然不長,但整個事件在社交網路上的走向和一些細節卻頗值得思索。

1.葛宇路走紅網路的始末。

葛宇路已經存在超過4年,但它引爆網路的緣起卻是知乎的一篇帖子,在一個「有哪些看似不簡單卻人人都會的技能」問題下,一個ID為Reenee的網友寫了自己的答案:擁有一條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道路。這個技能本身夠有趣,也夠病毒性,因此在答案發布後迅速引發點贊。截至目前(7月16日)這個答案獲得了超過1.8萬個贊。這是事件的緣起。

在這個技能獲得大量贊同的同時,它引發了更多人的關注,於是有人將其答案改編為一篇文章——《如何在北京擁有一條以自己命名的路》,這篇文章開始在微博,微信以及網媒上大量傳播。這個事件徹底引爆了。

2.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認知盈餘」。

克萊·舍基出版過兩本書,一本為《未來是濕的》,另一本是《認知盈餘》,這兩本書寫的是無組織的力量,即每個人在無組織的情況下,眾包,協作創作有價值的內容,比如維基百科。

如果你在開車上班的路上開著地圖導航,當地圖提示你某條路因事故嚴重擁堵建議繞行時,提供這個信息的可能並不是衛星,而是某個被擁堵的用戶上傳的信息,這就是認知盈餘。

葛宇路的誕生本質上也是認知盈餘的一種體現,地圖應用大部分情況是能夠確定道路名稱的,但如果碰到信息缺失的地方(比如窮鄉僻壤),它就會採用用戶自發上傳的信息來充實地圖庫。葛宇路利用道路名稱的空缺自己創造了一條路的名稱,而這條路正好被需要眾包信息的地圖收錄了。

3.知乎平台生產新聞的潛力。

知乎是一個問答平台,一般來講它不會產生新聞,但葛宇路的這條新聞恰恰緣起於知乎。這說明作為一個社交網路平台,知乎同樣具有產生新聞的屬性,當某一個問題下的答案具有新聞屬性的時候,這個答案就成了新聞,這一點在百度血友吧事件和魏則西事件中就已經充分體現。

4.一個網路事件的爆紅路線:從單一平台走向全網平台。

社交網路由於其快速,眾包的特點,已經成為新聞的重要來源,但一般來講,如果一個信息只存在於某一個社交網路平台上,它還不能成為大眾意義上的新聞,如果某個信息從某個單一社交網路平台走向全網,甚至引發傳統媒體關注,則說明其已經具有較高的大眾新聞價值。

5.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成名一周的機會。

安迪·沃霍爾說人人都能成名15分鐘,在社交網路時代這個時間可能變成了一周。做過社交網路營銷的人都了解一件事,一個好的線上營銷引發熱議的時間一般超不過一周,換句話說一個社交網路熱點引發持續熱議的時間最長可以達到一周。

6.社交網路輿論引發實際行動。

葛宇路的存在超過了4年,但直到它引發網路熱議後才被拆除。在社交網路時代,社交網路上對某個事件的熱議如果達到一定聲量,則很可能引發企業或組織的實際行動。魏則西事件如此,葛宇路事件也如此。

作者微信公眾賬號:尋空的營銷啟示錄

推薦閱讀:

聖誕節借勢營銷 易到和環球漫遊WiFi選擇一起玩
微博上的@奶牛denny 是誰?

TAG:社会化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