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閥重洋,我在智利見到了

我在智利的漁崗小鎮里看到了一個攤位n

後面的長髮老頭有沒有像印第安人 ?n

其中這寶劍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開始以為是木質

朋友告訴我不是,是劍魚鼻子的骨頭所制

價格20刀,120元人民幣,

我很喜歡,可惜我不代購

但這幅圖片吸引了我的注意

因為這個筏子

尤其是白色圖片里的筏子

這跟印第安人的航海有關

跟我今天要寫的一部1550年前,

印第安人靠著它橫渡太平洋的真實電影有關

這部電影在鋪天蓋地的商業大片里,毫不起眼

叫孤筏重洋

這是個人類已經踏平了地球上大部分土地

沒有探險的年代,

我們來看一場1940年的探險電影

在這之前,我們普及一個地理概念

波利尼西亞

波利尼西亞離我們的概念太遠了

你要是不是個航海的人,這地名離你很遠n

它在哪裡呢

它是太平洋上的島群,目前是法屬

我第一次知道這地名

是16年我從美國跳上帆船去墨西哥前

那個有船的20來歲美國航海青年跟我提他的計劃時提到了這個地名

長途航海人的必備技能

1 會釣魚

2 能潛水,水肺潛水和自由潛水

3 划船就不說了,看個人愛好,有的船上綁了皮划艇

5 衝浪板,帆板,看個人愛好

4 小的充氣動力船必備,因為帆船停在海里,人坐著橡膠艇上岸

所以,能航海的男人

至少,釣魚和潛水他是會的

其它戶外技能,視個人愛好而定

孤筏重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有這麼一本書 ,它說的是什麼呢

百度這次介紹的很好

海雅達爾是挪威的學者,

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亞群島作科學調查時,

綜合研究了那裡的文物遺迹和民間傳說,以及太平洋的風向、潮流等,

確信群島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公元5世紀從拉丁美洲漂洋過海到那裡去的

海雅達爾則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對的

但一些學者反對這種說法,

理由很簡單:人類不可能乘木筏橫渡太平洋

海雅達爾則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對的

為了用事實駁倒對方,他和同伴們籌劃資金並克服了種種困難,

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樣,造了一隻木筏,

於1947年4月從秘魯漂洋西去,

他們駕駛的小木筏,在煙波浩渺、一望無際的南太平洋中,

經歷了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折磨和驚險,

歷時三個多月,橫渡四千多海里的洋面,

到達波利尼西亞群島的一個荒島上

這次航海,是一次震驚全球的壯舉

海雅達爾等人用自己的艱難實踐證明了自己的判斷,

並向人們展示他們忠誠和執著於科學的精神。

《孤筏重洋》中譯本約16萬字,它用樸素的文字,

真實地記錄了一段了不起的經歷,從而使讀者驚心動魄,受到教育

作者海雅達爾在書中先說明他的理論形成經過,

二戰結束後,他決定到美國去發表他的理論

面對「人類不可能乘木筏橫渡太平洋」之類的責難,

他決心用自己的實踐予以反駁,

而他的想法卻被朋友們當作「笑話」,認為他「發瘋了」

海雅達爾卻認真地開始準備他要做的事

他住進了在紐約的「挪威海員之家」,藉以接近海員們,

並和他們研究南太平洋航行中有關情況及木筏漂海的可能性

海員們都認為這件事是危險的,但用這種方式漂海並非沒有可能。

此後,在找到了資助人,籌集資金解決經濟問題後,

他們動手解決遠航前必須辦妥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那就是:要仿照印加時代航海人的做法,到厄瓜多的安第斯山區原始森林中,砍伐九根大筏木(註:一種產於拉丁美洲的珍貴木材,乾燥後比軟木還輕)來綁紮木筏。

嗣後,經過在大洋中漂流的實踐證明,

他們的木筏,因為木材是新砍下來的,樹榦中的漿汁成為一種飽和物,

阻止了海水滲入,因而避免了木筏的下沉

安第斯山原始森林中生活著印第安人的原始部落,

那裡的人,那時還在砍殺仇人的頭顱製成模型出售

到那裡去砍伐筏木,除了要和那裡的土著打交道外,

還要提防蟒蛇、毒蛇、蠍子、巨蟻、蜥蜴和鱷魚的侵襲,

此中驚險經歷,不言自明

砍了筏木後,他們把木樹運出森林,漂到河口,用汽輪拖到秘魯

隨後他們要在利馬晉見秘魯總統,請求總統批准海軍部支持他們,

在海軍船塢中按古代印第安人木筏式樣建造一隻大木筏,

從海軍軍港啟程遠航

啟程前一天,美國等十幾個國家駐秘魯的大使、公使及挪威僑民代表趕來送行,因為大家公認這是在科學領域中一件驚天動地的壯舉

1947年4月28日清晨,由秘魯海軍的拖輪把木筏拖向外海,

隨即,木筏進入了亨伯特水流。

亨伯特水流是來自南極的冰冷的巨流,它向北流向秘魯海岸,轉而向西,

在赤道之下奔騰呼嘯,橫貫大海

這水流湍急部分,波濤洶湧,白浪滔天,浪谷與浪峰相差十來英尺

他們兩個人一班,在巨浪中輪流值班掌舵。

開始的24小時中,每人掌舵2小時,休息3小時;

以後,體力不濟了,改為每班 l小時,休息1.5小時,如此輪流

這樣疲憊了30小時,海面才平靜了些

以後的二三個月中,經常一連好幾天遇到這樣的大浪

有一次暴風雨中,浪峰要高出浪谷20至25英尺,

舵手站著掌舵,水沒到腰際,人好像在湍急的河流中迎著逆流前進

在漂海的過程中,木筏經常與鯨魚、海豚、鯊魚、章魚、水母、海龜以及各種各樣的奇怪魚類為伍

章魚的腳極長,可以伸到木筏的每一個角落

這腳,可以置大鯨魚於死命,也可以在大鯨魚身上留下可怕傷疤,

所以他們每人都配備了一柄大刀,準備在夜裡被章魚的腳圍住脖子,

把他們從睡袋裡拖出去時,砍它的腳

他們還要拿魚叉在木筏邊和殘忍貪食的鯊魚搏鬥

夜裡,還有大海豚爬到木筏上來,弄得他們晚上休息時,

經常是渾身濕漉漉的。

過了兩個多月,從岸上帶來的清水發臭了,不能飲用

到處是水卻沒有水喝

於是,就破了—些魚,擠出魚身的水份當飲料

兩位弄電台的夥伴經過艱巨的努力,

終於和世界一些地區的無線電愛好者聯繫上了,

通過這些愛好者,他們和挪威的哈廉國王及美國國家氣象局長,

也有了電報聯繫

他們雖飄流在大洋之中,全世界仍然和他們緊密相聯

在他們啟航後的第97天,終於飄流到了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安格圖島邊緣,

但巨浪衝擊著礁石,木筏找不到去島上的進口

結果狂風又把他們吹向大海

在海上又飄流了三天三夜,也就是他們在大海上飄流了整100天的時候,

經過了一場十分險惡的搏鬥,木筏終於在波利尼西亞群島的一個荒島上靠岸。除了帶去的一隻鸚鵡死於海上的風暴外,

他們6個人全部平安登陸。

過了幾天,附近一個島上的波利尼西亞人駕船把他們從荒島上接走。

經過無線電聯繫,

法國駐太平洋殖民地總督派船接他們到塔希提島首府帕皮提,

挪威政府又派巨輪到帕皮提接他們。

為科學而進行的一場艱險、雄壯的海上旅程,終於勝利結束

以上複述的情節,難免掛一漏萬,但就是從這樣極簡略的複述中,我們也不難看到,當時有一些國家推薦此書作為青少年課外必讀書的意圖何在。

我以為,實際上是要在青少年中提倡一種高尚的情操,提倡一種理想,

提倡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

健康的理想教育,應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項主要內容

許多國家,由於社會制度不同,他們對青少年的教育方法當然也不相同;

但儘管如此,不同類型的國家在教育上卻還有不少一脈相通之處,

有不少共同點

這共同點有許多適用於我們,過去我們對這方面注意得太少了

不是說要愛科學嗎?那就要全身心地去愛它,

要有理想,要準備為科學上的真理獻出一切

當然,不是鼓勵所有青少年為了證明一種理論,都要用生命去冒險

要提倡的是:在這種壯舉背後體現出的一種英雄氣概和無畏精神——

一種為維護真理在必要時不怕棲牲一切的氣概和精神。

不是說要從小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嗎

怎樣克服困難呢7你就看這幾位科學家的所作所為。

不是說要提倡辦事認真、負責嗎?

不是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嗎

怎樣認真呢?這就是!

不是提倡考慮問題要仔細縝密嗎?

這也就是!他們的縝密十分具體,

縝密到木筏上用的木材不能用舊的,而要用新砍伐的,

連這樣一個細節都考慮到了

只有這樣縝密地去辦事,才保證了他們最終的勝利。

諸如此類的東西,就是上面提到的「共同點」,

所有這些,在各種類型國家對青少年進行的「德育」中,不是都可以適用嗎?

理想教育對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

如今,理想的光芒在我國新一代青少年中漸趨暗淡,

此中原因錯綜複雜,非本文所能詳細論及。

但在學校教育中,把德育也當作應試教育的一個環節進行,

實是導致青少年理想喪失的原因之一

許多學校中的所謂德育,就是要你去背誦一些條條框框準備應付各種考試,

包括升學考試,因為條條框框就是一切

至於如何在一些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去培養學生的理想和情操,

培養他們優秀的思想品質、良好的道德規範,

使學生進入社會後,能夠成為一個大寫的人、高尚的人、優秀的人,

而不是成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鼠目寸光、「實利」第一的庸夫和小人,

恐怕就考慮得很少,或是根本就沒有這樣去做

從許多國家在青少年教育中,對《孤筏重洋》一書所持的態度,

我想,應該對我國學校的德育問題,提供了某些啟發。

百度說的好好啊 ,可惜不能點贊

電影里,

出版商說他們不可能從秘魯去波利尼亞,因為他們沒有船

但他們有筏子 ,學者堅定的回答,

於是這個挪威的青年學者,科學家,知識分子就開始瘋了 n

他是不是戶外運動員,或者戶外運動愛好者我不知道,

但是他開始瘋了n

1940年,防水的goretex還沒出來吧,

1940年,他要拿筏子橫渡太平洋

瘋了

他要用行動證明他的觀點是正確的n

波利尼西亞人是從南美過去的,靠著一支印加人的筏子

而不是書里的權威論斷,從亞洲過去

挑戰權威n

還好是20 世紀

要是擱伽利略的年代,你還沒下海就被燒死了吧

時代進步了

現在誰要來這樣一趟遠征,這叫壯舉

不說民族英雄,也是壯舉

但在當時

他們都以為他瘋了n

要造船,還得招同伴

這不就是組敢死隊嗎

電影里,他找到第一個願意和他一起航行的人的時候

學者說,沒人能救得了我?

除了你那個理論,船長 ,他的同伴說

這時,他已經不是學者了

他變成了船長

人有了,沒錢

這學者,哦,不船長,還真能來事

連秘魯總統都找上了

這下資金有了,連後勤都有了

電影里,笑噴了,果真是沒有goretex的年代

他們都穿西裝航海

但一想也對,他們就是要一切還原印地安人的樣子

影片結束的時候,

我想到了一本書,書中討論這樣的命題,

為什麼世界是這個樣子

或者說,為什麼世界的格局是這個樣子

從15世紀,文藝復興為歐洲解放了思想

隨之而來的地理大發現

航海時代的開啟,

哥倫布航海到美洲以為是印度,

那個時候,世界格局就變了

換句話說,世界已經變天了

書里說,為什麼是歐洲人殖民美洲,非洲

而不是反過來

歐洲屬於海洋文明,

相對的是大陸文明

海洋文明天生具有外向性,

沒整好就成了侵略殖民

整好了是探險精神

我在微信朋友圈發了個帖子,請大家先看這部電影

不然不知道我在寫啥

有個划艇的哥們說,看過這部電影

我請他談感受

他說,沒啥感受,就是佩服洋人追逐理想的二勁,不惜拿命去賭

首先,這場探險不屬於賭博

書里寫了,他們做了最精細的準備

但依然有著很大可能有去無回

我想說的是,大航海時代在15,16世紀

那時西班牙的船隊也是兩眼抹黑,就出海了

當然有有去無回的可能,而且可能很大,

要發現新大陸,發現財富

結果到了美洲以為發現的是印度

1940年的挪威學者仍然有這股勁頭

這種海洋民族性格的開拓性

整好了是探險

整不好就是征服

時至今日

全球各地的背包客裡面,歐洲人,尤其是西歐的德國,法國,西班牙人

仍然佔了大多數

全球的探險活動里,大家可以看看隊員組成

父母在,不遠遊,不是他們的價值觀

要去最偏遠的地方到此一游,是他們想做的,

後來,慢慢出現的亞洲人面孔一開始是日本人,韓國人

然後有了台灣人

現在,也開始有了大陸的面孔,

在極限戶外領域

我們更是覺得老外不要命

不要命只是表象

誰不怕死呢

那麼本質是什麼呢?

本質是這種海洋民族性格骨子裡的外向,挑戰,開拓,

不往深了說,說深了扎人n

我就問一句,楊柳松那個拍成電影了嗎?n

同時,這也是我偶爾抓住一個華人背包客的欣喜

你們可以理解吧

一個強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必然是具有探險精神的

人也同理

影片結尾

康提基號抵達波利尼西亞時,

托爾讀了麗芙提前寫給他的信「你會用盡餘生追逐日落,這就是你,我深愛的托爾。我最愛你的地方,也是讓我們分離的原因。」

這時的畫面鏡頭組接是托爾拿著信看著大西洋的日落,麗芙站在家門口的山坡上,

回頭望著落山的夕陽。

畫外無聲勝有聲,如同那一片即將沉下的紅紅落日,餘味無限延伸!

這趟遠洋航行更改變了6位船員的人生,

本特愛上了波利尼西亞並在此定居;

埃里克愛上了航行,在船上住了11年;

托斯坦愛上了探險生活;

克努特愛上了這艘木筏,並創立康提基號博物館;

赫爾曼從賣冰箱的變成了漁業大使;

托爾.海爾達爾將此行寫成了書,發行70多種語言,

把他們的冒險探索精神傳遞到世界角落。 挑戰權威,挑戰自然,挑戰自己,勇於冒險,堅定探索,不忘初心,

開啟人生的航道,追逐那片美麗的日落!

摘自一篇介紹

有人就要說了,為了探險,被離婚了值得不值得?

我想把這個議題作為下一個文章來寫吧

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或者發我消息

再來幾張漁港的圖片吧

這是鯊魚牙齒

直接生吃海鮮,拿檸檬調味

這麼多鳥,我問了一句朋友,能吃嗎

他說,吃魚

我說,不,我的意思是我們能吃這鳥嘛

他說,我們沒吃過,不知道誒

我就想問,你們這鳥多成災了嗎

我彷彿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什麼丹麥螃蟹成災

澳洲小龍蝦泛濫成災,當地人不知怎麼滅

於是我國吃貨強烈要求當地開放免簽,組團去滅

分分鐘吃它個滅亡


推薦閱讀:

波利尼西亞人婚育風俗是怎樣的?

TAG:波利尼西亚 | 航海 | 环球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