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道德經》(三六)

【感謝南懷瑾老師和羅大倫先生對本經的解讀以及給我的幫助】

第十四章(1)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微」,指沒有形狀、或是稀少。「希」,不是無聲,只是非人類耳目所及的大音。「搏」,指抓、摸。「夷」,指平坦無阻。「詰」,追究、詢問,這裡是追問、區分的意思。

「眼睛看不到的可以說它是「微」,耳朵聽不到的可以說它是「希」,手觸摸不到的可以說它是「夷」。這三種東西沒法把他們區分開,便混為一體了。」

—————————————————————————————————————————

經過了一段聖人之道的講述,老子從這章開始講天之道。本章首先提出有一個看而不見,聽而不聞,又觸摸不到的混元一體的東西。要說它是物嗎,它又不同於物質世界的物體那樣,可以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要說它不是物嗎,宇宙萬有的存在,都由它造化而來。因此,在理念上名之曰「道」。

在第一章開篇第一句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這個東西,實在是不好講,講出來就不是了。就像佛家的禪,也是不能講的,言語道斷,一說就錯。但是,又不能不說,所以是姑妄言之。

「道」,究竟是什麼東西?老子為之作了三部分的命名。

「道」這個東西,在哪裡?「視而不見」,要想看到它,是不可能的,看不到。那是一種什麼樣貌?實在沒辦法了,就取個名,叫「微」,沒有什麼形狀。

能不能聽到呢?「聽之不聞」,也聽不到,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希」。希這個字非常有意思,從爻從巾,爻本義是劃痕,在這裡是紋路的意思,布上的紋路很細,以致於人們最後都看不清了。道也是這樣,很細微,也或者說很博大,以致於人們聽不到,就像後面提到的,「大音希聲」,和這裡講的是一個意思。

那能不能摸得到呢?也摸不到,「搏之不得」,搏在這裡是抓、摸的意思。用一個字來形容,就叫作「夷」,平坦無阻的意思。就是無論怎麼觸摸都沒有阻力,意思就是什麼也摸不到。

既然「道」這個東西,即看不到,也聽不到,甚至摸也摸不到。那麼憑什麼說「道」是存在的呢?就像有些人會抬杠:「你不是說世上有佛嗎?把他請出來看看?」。這樣講話是很無知的,那請你把超聲波拿出來給我看看?要麼就把磁場拿出來給我看看?這些東西,尚且要用特別的方式才能識別的到,何況是萬物的本源呢。這就表明,人的覺知力是非常有限的。

故「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在老子的時代,是不存在高科技手段的,那時候,人類向外探索這個世界的能力還相當有限,所以只能理解為「內修」所發現的。在「內修」的境界上發現的東西,當然很難說那到底是「看見」、「聽見」還是「摸到」的,因此當然就「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了。其實對於這種特別的發現,佛家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照見」。因為那是「內照」所見,是啟動了本心的光芒所發現的,這種光芒開始時可能很微弱,越修越強,修到最強大的時候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照徹整個宇宙。

綜上所述,這就是道。

—————————————————————————————————————————

在此我認為有必要提一個人。

伯特·海靈格(Bert Hellinger),德國心理治療師,「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

他認為在我們肉眼看到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支配人的行為,他把這個力量叫做集體潛意識,這個力量看不見,摸不到,無法描述到底是什麼。人按照它的法則去做事,人生就能順暢;逆著去做事,人生就總倒霉。

所以,他佩服中國的老子,他曾說:他的「家族系統排列」是藉助「道的力量」,遵從了「中國老子的智慧」。

海靈格說:「沒有人知道《道德經》,或者說沒有人了解《道德經》,《道德經》是移動的,沒有人知道它將帶領我們走得多遠。因此,我經常閱讀《道德經》,我可能讀了一百遍了,但是我仍然不理解它。這個維度是沒有任何人可以真的跨過去的,如果我們在這裡展示家族系統排列,我的靈魂當中永遠都有著《道德經》。因此,在中國人當中,他們每個人的靈魂當中都了解《道德經》,而我了解的比他們每個人都少。以這樣的方式,和索菲(他的妻子)一起,我們一起,到那個維度去。因此,像家族系統排列,就可以帶領我們到另一個維度,不斷地繼續、繼續、繼續。我們是被《道德經》所引導的,以謙卑的方式。」

海靈格認為,「家族系統排列」不需要任何語言,它像《道德經》一樣,永遠沒有結束。

海靈格主要作品有《愛的序位》、《誰在我家》、《心靈之葯》、《在愛中升華》、《心靈活泉》,我只看過他的《心靈活泉》,內容很深刻,看的過程中就能感覺到他是那種已經接觸到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邊緣的人,推薦大家了解一下。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下次再見。


推薦閱讀:

霍金說,世界上最令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誰能告訴我那是一種什麼體驗?
《保富法》聶雲台著(下)
有誰看過《意外的幸運簽》,能談談感想或者是對生命的態度?請親們踴躍參與,我的靈魂需要洗禮 ?

TAG:道德经书籍 | 人生哲学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