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 醫巫同家?看寧德名醫智斗神巫

古田杉洋、白溪等地建有醫祠,尊「醫神」而祀之,至今進香祁告者仍絡繹不絕。這還要從蕉城虎貝神醫智斗神巫的故事說起…

清朝同治末年間,朝政腐敗,從官員直至一般士民都存在著重巫輕醫的思想,一時巫師術士充斥鄉間,醫學一門幾乎無人問津。寧德上西鄉熟洋村(今虎貝鄉黃家村)有一名醫黃清,出身貧寒。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頗有名望的名醫,給他留下了大量的醫書和驗方。

在他青年時代受這種社會環境影響,為了迎合時勢,謀求生活捷徑,也就捨棄了祖上的功業去學起巫術來。至中年時,黃清從自身的經驗中體會到巫術是一套純屬榨取民財的騙術,根本不是治病救人的方法,於是毅然棄巫還醫。由於他平時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鑽研《內經》,又有較深的臨床經驗,所以很快就名聞鄉里,登門求醫的病者接踵而來。

有一次,他來到福州城,恰有當地吳員外的少爺得了一種怪病,終日狂躁,精神不清,許多名醫都無法治療。員外的友人聞知黃清之名,讓員外親往驛館相請。黃到吳府時,正見吳少爺卧於病榻,手揚足蹬難以候脈,五六人制之方得就診。但脈搏無倫,按之如絲,即對員外說:「脈象浮大,沉小,是患陰症似陽病,宜用附子理中湯才能救活。」員外聞言驚駭道:「許多醫師的處方不是柴胡承氣湯,就是竹葉石膏湯,今日用這相反的熱劑恐怕不妥。」黃答:「用溫劑還有救活病人的希望,如果再用涼劑馬上就會致命!」

於是,開了方子交給員外,並囑咐:「煎成後加冷水少許服之,如半夜狂定神清,令郎的病就可救,若不見效,此病恐怕難醫了。」是夜仍無效,員外心急如焚,至翌日,家人入報京中陳太醫來榕,員外轉悲為喜,忙命家人將太醫請到府中。誰知太醫診脈後開的處方竟與黃先生一模一樣,吳員外見方掉下眼淚。太醫驚問何故?員外將寧德黃先生開方不見效的情形告知太醫,太醫沉思過後,拿出皇上欽賜的醫章蓋在黃先生的處方上,讓員外持方到別家藥鋪買葯即可見效。員外依言而行,果然藥到病除。原來當時藥鋪大都專為官宦貴族服務,凡民醫所開處方十之八九買不到真葯,很多病家都誤於真方而無真葯之弊,喪了性命。

陳太醫借黃清先生的處方醫好員外之子病症後,思賢若渴,四處尋訪黃先生,欲求一見。誰知黃先生卻因自己的方子失效而感傷,回到老家,一病不起。太醫訪賢的消息傳到鄉里,黃先生由此醫名益振。下樓村富戶陳某也因兒子患心病不寢之疾,多方名醫用心腎湯無效,特來請黃先生為其子治病。

黃先生到達陳家後,其父對黃先生說:「我兒白天如常,唯終夜不眠,名醫皆不知患何症。」黃先生把脈觀色後,對陳說:「此乃陰虛陽盛之症,此病服藥無效,只用千金龜板方為膏,敷之即寐,待陽氣貫,其病自愈。」誰知晚間卻來了一個巫師,誑言此病是妖魔作祟,病人的三魂七魄已被妖魔攝去,危在旦夕,須施行法術,拎了妖魔奪回魂魄才能保命安康。東家信以為真,留巫師與黃醫生同宿。

半夜,巫師起來設壇,東家設宴相待欲邀黃醫生入席作陪,但被巫師阻止。巫師自誇現今治病救人者,實醫不如巫,無庸相擾。黃聽此言暗嗤巫師蒙人,心生一計,於室內覓一銅粉,塗抹巫師神笛之口,巫師施術時拿起神笛一吹,嘴唇、口腔立即腫大起來。神笛也吹不出聲來,巫師急得汗如雨下,大出醜相,只好聲稱妖魔神通廣大,難於降服。這時黃清應聲而出,對著巫師道:「現尊師之嘴面實得口瘋(即口謊),瘋者乃中毒之症,並非妖魔作祟,唯醫藥可治,不信試服一劑方知誰可信。」言罷揮筆出一方付巫。

巫師拿著方子到藥鋪買葯,夥計道:「東籬勤採摘,苦盡一枯榮。預知分量數,應做等同看。取酬因物少,秋色是平分。」不解其意遂問掌管先生,掌管先生揣摩許久,才悟出其中奧妙,即對夥計低聲說:陶淵明有東籬採菊之句,分明指黃菊花;白居易又有詠草之詩兼以俗有「苦盡甘來」之言必是甘草無疑;三、四句指二葯重量相同;五句隱著「物少為貴」即是暗示我們索價要高;六句實言得酬比與彼均分。夥計會意,即將二葯研為細末,詐稱珍貴之品,向巫師收取了較貴的藥費。巫師服用了黃醫生的葯後,腫口漸消,只好拜服醫家的高明,從此銷聲匿跡,不敢再拋頭露面,矇騙鄉里。

黃清多在臨近虎貝的古田杉洋、白溪等地行醫。他故逝後,該地群眾以黃醫術高明、醫德敦厚,特捐資建祠,塑像尊稱「醫神」而祀之,而智斗神巫的故事便成為千秋佳話。

智己策略丨文字編撰

《蕉城民間故事拾遺》丨素材參考

網路丨圖片來源


推薦閱讀:

[i·寧德] 藍洞畲村,韻一方靈秀
[i·寧德] 你絕對不知道的蕉城美食「字母表」!趕緊收藏!

TAG:宁德市 | 文化 | 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