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羅:八歲阿羅漢 · 五位生身母
註:本文首發自公眾號不苦堂
過去有個小孩,叫沙彌羅,年方七歲,正是喜歡在父母懷裡撒嬌、爬樹掏鳥蛋的年齡。但沙彌羅與眾不同,一心只想修道。家裡不同意,就自己跑到山上尋了個出家的修行人為師。放著好好的寶貝兒子不當,自討苦吃,甘願給「外人」端茶倒水,洗手洗腳好生伺候著。這叫什麼事?正常的腦子都想不通。
不光幹活,閑下來的時候沙彌羅就念誦經文,一念一宿,要師父不管,不吃不喝念個把星期都不成問題。師父有時候也納悶:這孩子是不是復讀機轉世?
一年以後,「復讀機」修成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足。無論再遠的地方,定心一觀就能看到;再細微的聲音,都難逃側耳諦聽;天上地下的善惡事,坐在家裡明察秋毫;要是師父想喝千里之外的新茶了,咻地飛過去摘回來,壺裡水還沒燒開;還能像孫悟空一樣可以瞬間分身千萬,自在變化,不費吹灰之力。
除此之外,還有宿命通。悉知自己有生以來什麼時候是人,是天,是飛禽走獸,爬行動物。有一天在觀過去的時候,看到自己曾經為五個母親做兒子的事,不禁潸然一笑。師父問道:「山間又沒有歌舞之樂,你無緣無故笑什麼?難道是在笑我?」
沙彌羅恭敬地回答說:「做弟子的,怎麼敢笑師父?我是憶念起過去為五母作子時,五位母親總是為我晝夜啼哭,傷心落淚,覺得十分慚愧,嘆世間無常,所以才笑。」
阿羅漢沒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但還保留了一種心,叫生笑心。比如聞妙法會笑,遇到有趣的或無奈的事也會笑。這種笑很單純,是慈悲喜舍的外在表達而已。
接著沙彌羅就說他的五位母親。
「我的第一個母親生我時,正好鄰居的孩子也出世了。但我不幸中途夭折。鄰居的孩子出來學走路,母親看到後淚如雨下,說如果我的孩子還在,也是這樣走路的。」
「我為第二個母親為子時,依然剛出生不久就死了。母親見別人給孩子餵乳,悲傷不已,說我的孩子還在的話,我也會這麼餵乳。」
「我為第三個母親為子時,10歲的時候死去。母親吃飯的時候悲從心來,因思念我而呼天喊地,說如果我兒子還在,我們會一起吃飯,現在卻留下我一個人獨食!」
「我為第四個母親為子時,同樣薄命,年紀輕輕地死去。母親見我同輩的孩子婚娶,悲傷至極,說如果我的孩子還在,也到了婚娶的年級,到底我做錯了什麼才讓我的兒子早早就死去?!」
「我為第五個母親為子時,七歲出家,拜師修道,得阿羅漢道,也就是今世。而我母親在家日夜啼哭思念,說我就這麼一個兒子,卻不知去了哪裡,是不是饑寒交迫,是生還是死?」
「因為這五次生死輾轉於一處,五個母親也是同一個地方的人,所以居然能共聚在一起,相互傾述喪子之痛,不能自已。看到這樣的景象,我不由得苦笑。」
沙彌羅繼續說道:「我追溯世間情愛欲網的因緣,生死罪福造作的根源,深知惡入地獄,善行生天。我畏懼濁世之苦,辭家修行,精進禪定,得成大道神通,親眼見到餓鬼、地獄、畜生苦痛之處,恐怖至極;又見五位母親在憂懷中不能自拔,這一切都讓我明白遠離生死泥洹的重要性。」
說完,沙彌羅飛騰虛空,入般涅槃。
《沙彌羅經》-出自阿含經0635部
昔有小兒,名曰沙彌羅,年始七歲,意好道德,隨一沙門,為作弟子,處在山中,給師所使;誦念經法,心不懈怠。至年八歲,得阿羅漢。道眼能洞視,所見無極;耳能徹聽。天上、天下所為善惡,皆悉聞之;身能飛行,在能至到。能分一身,變作萬身;自在現化,無所不作。自知宿命,所從來生及諸人物、蚑行蠕動皆悉知之。坐見宿命,為五母作子。時便自笑,時師顧問語沙彌羅:『汝笑何等?此間山中亦無歌舞,汝笑我耶?』沙彌羅言:『不敢笑師,我還自笑!一神受身,為五母作子,五母為我晝夜啼哭,感傷愁毒,不能自止,恆言念子,未曾忽忘。自念一身,而愁五家,是以自笑,不敢笑師。我為第一母作子時,有並鄰居亦生一子,與我同日。我死以後,同日子出入行步。母見之,便言:「悲念我子在家,亦當出入行步如是!」感傷悲哀,淚下如雨。我為第二母作子時,我夭命早死,我母見人乳兒,便念乳我,悲念感傷。
我為第三母作子時,年始十歲,我命復死,我母飯時,便悲淚出:「我子在者,當與俱食,舍我死去,使我獨食?」哽咽呼天,怨言念子。我為第四母作子時,薄命先死。我母見我等輩,同時因媒娶婦,悲念我言:「今子在者亦當娶婦,我何所犯而殺我子?」我為第五母作子時,年始七歲,好道辭家,舍母隨師入山求道;一心思禪,得阿羅漢道。我母日日啼哭念我:「我生一子。隨師學道,不知所在?饑渴寒暑,今為死、生?」於是五母共會一處,各各悲哀,言念我子,相對啼哭,不能自止。我一魂神,展轉五母腹中作子,依因二親受形成人,而使五母啼哭發狂,各念我身,乃欲自殺,是故笑耳!我念世間欲網因緣、生死罪福造行根源--惡入地獄,善行生天。我畏世苦,辭家入山;精進禪定,得道升仙。睹見餓鬼、地獄、畜生苦痛之處,代為恐怖;憐傷五母,不能自脫,又憂我身,我所求索,願行如言,永離生死,斷絕身根,如人不種,當所泥洹。」善會師說已,飛騰虛空。
推薦閱讀:
※為什麼釋迦摩尼不使用神通直接滅掉魔王波旬?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到了雷音寺,為什麼阿難要索要人事,有什麼深意?
※如何更好的理解佛教中的苦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