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缸好醬油,十年也不算太長
◆
今天給錢大廚提了兩瓶朋友從家鄉給我帶的醬油,前些時候在和錢大廚討論小龍蝦的配方,錢大廚與我都特別認同配方材料選擇上應該保持高度的嚴謹,特別是在原材料上面。
錢大廚堅決要用醬園子裏手工釀造的醬油做原配料,說這樣色才亮才能提味兒,看到錢大廚對材料把控的那麼嚴謹,我當然高興。今天正好帶著這醬油給錢大廚嘗嘗醇正的古法醬油。
朋友是廈門人,他們那兒口味清淡,以鮮為主,本地人吃海鮮、魚類大多數是白灼或是醬油加水後的清蒸,很少有濃油赤醬的做法。調料基本都是以醬油為主,所以對醬油的口味要求嚴格。
在某個小巷深處,採用古法釀造的醬園子還存留著那麼幾家,哪家醬油好、哪家醬黃瓜、醬萵筍是一絕,老廈門人心裡都有一筆賬,在他們眼裡醬油好說明選豆講究,用水講究,發酵的程度也要剛剛好,這樣的醬油才是廈門人一直追尋的味道,絕不會跑錯門面。
老式的醬園一般都是前店後廠的模式,黛瓦灰牆,過了店堂後就是一個大院,院子里排列著無數大缸,每個大缸上面都會蓋著一頂錐形的竹編大斗笠,這就是曬醬缸了。
醬缸被排列成整齊的方陣,顏色古樸。在灰撲撲的陰天之下,它們好像靜默不動的時間本身,沉滯、堅硬、飽經破損,在此刻沉默屹立。
做醬的工人親自選好東北產的好黃豆,在大鍋內把豆子煨得軟爛無比,烀好的豆泥擠掉水分盛入木模子中,拓出磚塊一樣的醬坯子。
把醬坯子陰乾吹晾至外面乾燥,每塊醬胚子外裹上牛皮紙,用麻繩紮好放進等待發酵。
缸里已有事先調好的鹽水,醬坯子下缸蒙上白布,帶上斗笠的大醬缸靜靜發酵。這是一種純天然的發酵方式,醬缸里只有鹽水和黃豆,不添加任何別的東西,全靠長時間日晒夜露、潛移默化。這麼發酵,現如今已成奢侈。
三天過後,掌門人側耳在缸邊聽到缸內傳來蟹吐泡泡的細微聲響,便知道醬園最忙碌的時刻——「打耙」要到來了。打靶是個力氣活,打開醬帽子,手拿醬把子在醬缸里攪動醬體,讓醬體進一步發酵。
攪動醬體要朝著一個方向,盡量別動缸底的沉澱物,在攪動中,將醬坯充分融碎,同時,醬坯里的雜質,發酵時長的白毛也會漂浮上來,必須得飛快地用飯勺子把那些沫子撇出來扔掉,整缸醬才會變得綿柔細膩。
打靶的活兒要連續做上一個月,醬才發酵得「正當年」。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和大自然來釀造。這是個看天吃飯的活計,陽光暴晒能激發菌的活力,而雨水可能搞砸一切。因而工人們大多住在醬園,晴天曬醬,雨天罩上竹篷蓋,不論白天黑夜,雨點猶如催促出戰的鼓點。
醬缸上的帽子被不斷拿下來扣上去,時間就在這反反覆復中流逝。一般是1年,待到醬體發出咸鮮甘醇的氣息,便知醬醅已差不多曬制好。這個時候,作聞香味、手拈厚度、口試鮮度,這缸醬能達到何種品級,心裡就有了數。
等待一缸好醬油,也許時間更長。一年很短,兩年尚早,五年恰好,而如果你想要嘗到真正不一樣的味道,其實十年也不算太長。古法手工藝的制醬非常昂貴,這昂貴里包含的最多的,就是對食物的尊重,對時間的敬畏和對美味的完美執著。
不管你屬於那種類型的吃貨,美食家歡迎關注我的新浪微博
@味博士的小龍蝦
或者我的公眾號
五味食國
以及我的個人微信(weiboshi01)
有更多的故事和美食製作方法等你來學習哦,以及原創美食微電影,還有機會吃到免費小龍蝦哦
推薦閱讀:
※超市裡賣的小熊餅乾是怎麼做出來的?
※甜點的擺盤和拍照有什麼技巧?
※寓意十分美好的佛手瓜,是可以長久儲存的美味
※上海蟹粉小籠之旅
※這些怪東西我居然都吃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