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不夠好,你才會離開。」丨如何走出自我否定的卑微人生?
壹心理創作者簡介:周周,心理諮詢師,鍾愛烹飪和閱讀,相信只要靈魂有光,人生就無所畏懼。微信公眾號:周周的茶話會。
▍真正的自信來自於對自我的接納
有人說,一味取悅別人,就是低價值感人群的自欺和自傷。
自欺是以為幸福完全靠外求,覺得光靠取悅就能贏得感情。
自傷是在取悅別人的時候,完全忽略自身感受,進而傷害自己的內心。
心理學家詹姆士.杜布森說:真正的自信來自於對自我的接納。
換言之,一個不自信的人其實就是一個對自己不夠接納的人。
接納從何而來?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童年裡家庭關係穩定,在父母愛的滋養下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會自然的認為世界是安全的,我是夠好的,被愛的,於是自信就形成了。
而經歷過家庭不和,被父母辱罵甚至拋棄過的孩子,就很容易對世界充滿不安,對自己充滿懷疑:我不夠好,我不被愛,因此我要想建立關係,就必須討好和取悅別人。
▍「是不是我不夠好,讓你不開心了?」無微不至型女友為何會被失戀?
小蕊是個付出型女孩,從和大學同學林在一起之後,她就無微不至的將林的一切生活雜事包攬了過來,小到洗林的襪子,大到幫林挑選畢業後的意向單位。
林的室友說,林是前輩子修來的福氣,找到這樣一位能幹又體貼的女朋友。
畢業以後,很多在校山盟海誓的戀人因為彼此不肯屈就對方,而選擇各奔東西,感情戛然而止。而小蕊和林因為在畢業前夕,都被學校所在的城市裡自己對口的單位看中,所以順理成章的就繼續在一起。
從畢業搬家的打包整理,到找房子租房子再搬家,小蕊一個人全包,像個陀螺似的轉,林卻被安排在旁邊袖手旁觀。
在很多了解他們的朋友眼中,她們的關係應該能走到長久,因為一個心甘情願付出,一個甘之如飴的接受,是非常互補的關係。
但是,就在她們畢業後的半年後,她們就分手了,提出分手的人竟然是林。
小蕊在分手之後不吵不鬧,將自己悶在房間里,室友趙見到小蕊的時候,她已經瘦了一大圈。
小蕊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是我不好,所以林不喜歡我了。
趙心疼的說:你已經夠好了,不要再這樣自責。
小蕊搖頭,哭得更厲害了:不是的,如果我夠好的話,林就不會覺得累,我讓他覺得累了,就是因為我不夠好。
趙避開小蕊撥通了林的電話,林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其實這幾年的感情,對於林來說並不快樂,他之所以拖到今天分手,是因為出於對小蕊的不忍心。
大家都覺得小蕊很好,但正是小蕊事無巨細的關心,讓他透不過氣來。更讓他倍感壓力的是,一旦林感覺疲勞,或者沉默了,小蕊就會莫名其妙的湊過來給自己道歉。
小蕊對林問得最多的一句話不是「你愛我嗎?」,而是「是不是我讓你不開心了?」。林坦言,小蕊這樣放低自己的心態,並沒有讓他覺得自己有優越感,他對她最初單純的愛,轉化為了同情和憐憫。
他數次安慰小蕊,告訴她,她已經夠好了,不需要總給自己道歉。但小蕊聽不進去,林逐漸覺得兩人溝通出現問題,只能以分手結尾。
趙掛完林的電話,陷入沉思。她突然回憶起小蕊以前和自己分享過的一件事:我媽媽和爸爸很早就離婚了,我和弟弟他們一人帶一個,我弟弟聰明可愛,所以跟著媽媽,而我沉悶瘦小,就只能跟著爸爸走。爸爸很快結了婚,後媽雖然不打罵我,但是對我很冷淡,我只有幫家裡拚命幹活,洗衣服做飯,後媽才會態度好一些……
原來小蕊內心裡的不安全感,以及對自己的不斷否定,都來自於童年。父母離婚,她最依賴的母親將弟弟留在身邊,而放棄了對她的撫養。而後父親的沉默,後媽的冷淡,都給了她這樣的感覺:是自己不夠好,所以母親拋棄我。是自己不夠好,繼母不喜歡我。
帶著這樣的認知,讓小蕊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個比較自卑內向的女孩,好不容易受到愛情的垂青,她既倍感驚喜,又如履薄冰,唯有不斷付出,來掩飾自己的不安,以及獲得對方的肯定和好感。
實際上,她是內化了父母以及繼母對待自己的態度,尤其是她通過做家務取悅到繼母的那部分記憶,然後投射到與戀人的關係里,認定自己是卑微的,不夠好的,只有靠不斷幹活和付出,才能讓對方喜歡自己。
▍「你一定要努力學習,爭取每次都得第一名,這樣爸爸就能早點回家了。」被送進心理治療室的浩浩一家
浩浩是個十歲的男孩,最近被老師發現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下課精神恍惚的呆坐在教室里,神態很不正常。
老師打電話給浩浩爸爸,告訴他浩浩反常的表現,敦促他們引起重視,必要時去找心理機構治療。
浩浩的爸爸是個公司老總,事業有成的同時,工作異常忙碌,他基本上每天半夜進家門,第二天一早又出去了,還經常的出差。因為過度忙碌,夫妻很少有溝通的機會。而浩浩媽媽原本就性格內向,敏感多疑。所以經常會抱怨丈夫不負責任,既不陪她又不管孩子。
這樣的指責多了,讓在外辛勞的丈夫滿腹委屈,更加不願意回家面對妻子。
浩浩不懂這些,他只常聽媽媽這樣叮囑他:兒子,你一定要努力學習,爭取每次都得第一名,這樣爸爸就會高興,就能早點回家了。
浩浩信以為真,真的在學習上面很努力,而且,就在他得到一次全班第一的時候,正巧爸爸從外地出差回來,給他帶了一架他嚮往已久的賽車模型,浩浩內心就篤定了,只要自己得第一,爸爸就能愛自己,經常回來。
而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既是動力,更是壓力,浩浩變得越來越緊張,力不從心。他很細心的觀察父親每次回來的變化,只要對自己不夠熱情,他就認為是自己不夠好,讓父親失望的結果。
小小的孩子,將父親的忙碌不回家,以及父親回家後偶然不悅的原因,都歸因為是自己成績不夠好,因此自卑和愧疚與日俱增,逐漸出現了心理問題。
諮詢師告訴這對父母,孩子的問題都是由他們引起。父親缺席孩子的陪伴,已經引起了孩子的不安全感。母親錯誤的引導和鞭策,既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也讓孩子對父親的不愉快進行了錯誤的歸因,因此才會越來越沉重,越來越自卑。
為了證實這一點,諮詢師單獨問浩浩:你覺得爸爸為什麼很少在家?
浩浩不假思索的回答:因為媽媽說,我最近成績不好。
父母聽了以後,愧疚得淚流滿面。
▍如何將外部動機轉為內部動機?
我們說過,大部分的心理問題,都是由童年引起的,因此有人說了這樣一句話:」童年就是一個人的命,是改變不了的」。
這句話表面沒有錯,因為我們的確無法改變童年,但我們可以減少童年對自己產生的影響。大家都知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動機的,這個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就比如小蕊,她過去的行為動機是外部的,認為自己的幸福密碼掌控在別人手裡(過去是父母,後來是戀人)於是要通過討好和取悅去獲取。
而將來她可以改為內部動機,多關照自己的內心的感受,覺察自己在付出前的情緒變化,問自己是真的因為快樂,還是對童年強迫性的重複。
只要能分辨出這兩點的區別,她就能結束取悅,尊重並接納自己。
而浩浩一家,是要修正浩浩的行為動機,那就需要父母的共同配合。過去母親因為對婚姻的無力感而對浩浩進行控制,將他的成績當成自己的業績,拉他為盟去討好丈夫,因此浩浩學習的動機全是因為爸爸,然後導致壓力過大,心裡出現問題。
如果要將動機轉為內部,首先是父母要自己處理好婚姻關係。
其次就要源源不斷的去給孩子灌輸接納和愛,幫助他建立一個新的正確的認知:過去爸爸的忙碌與你的成績無關,以後無論你考出什麼樣的成績,爸爸都會按時回來陪你,爸爸媽媽將會永遠愛你。
通過父母無條件的愛,來幫助孩子完成對自我的接納,這就是將外部動機轉為內部動機的過程。
武志紅有本書叫做《為何家會傷人》就說過:
「父母都說愛孩子,但卻並不懂得如何愛孩子。因此在大部分人的成長曆程中,或多或少會受到一些來自家庭的傷害,童年裡我們無力改變什麼,但成人以後,如果我們覺察到自己的痛苦來自父母的影響時,我們就可以終止對自己的不滿和指責,用自己的力量來療愈和改變一切。」
對於人際關係中取悅和卑微的這部分,我們也可以從童年的影響中慢慢剝離出來,通過覺察情緒,調整認知,修正動機來完成對自己的接納。
不去表達,永遠不會被看見
心理學寫作,是我們輸出影響力的方式
成為壹心理創作者
寫出你的影響力
發送作品到以下郵箱完成申請
chenmengfan@xinli001.com
推薦閱讀:
※高度近視。極度自卑。19歲,我是不是沒有未來了?
※總是覺得自己配不上自己的男朋友怎麼辦?
※胖妞真的沒人追嗎?
※過度關注自己 總覺得別人在看自己。?
※臉大鼻子塌而寬,請問怎麼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