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再談令君的立場問題

剛看三國不久的時候非常糾結於令君之死,看了很多觀點集合起來寫了一篇文章。關於令君的死因歸根結底還是他的立場問題,忠漢忠魏忠於家族還是忠於天下,大致有這四種觀點,如今隔了好幾年,也讀了些新的東西,觀點也微微有些變化,想再來談談令君的立場問題。

n

喜歡一個歷史人物肯定要有些理由,但很多人喜歡的不過是自己心目中想像的那個人,我自己也逃不出這一點。曾經看到有個令君的迷妹說喜歡令君就是因為他忠於漢室,這於她而言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理由,但我想忠漢不應該是她喜歡令君的唯一理由,否則忠漢的大臣這麼多,她為何不去喜歡楊彪董承孔融,這些人立場明確,就是忠漢的。而荀彧,歷來關於他的立場爭論很多,只是因為忠漢,又何必選擇喜歡令君?

n

我自己喜歡令君的最大理由還是因為他的膽識和謀略,膽識在單槍匹馬說退郭貢數萬大軍這件事上有很好的體現了,謀略的體現則用三言兩語說不完的,之前在評價荀彧那個問題里也說過許多,其中最讓人驚嘆的還是他的識人之能,對內給曹操推薦了大批人才,對外尤其是官渡一役前夕對袁紹帳下諸人的評語精準到讓人驚嘆。如此一個有識人之明的令君,如果你告訴我他和曹操公事這麼多年竟看不出曹操的野心,我是一萬個不可能相信的。

n

且觀令君跟隨曹操以後,他推舉的人才,提出的戰略,做出的謀劃可有一條是為了獻帝為了大漢?迎獻帝這個主意那是毛玠提出的,令君不過附議罷了。令君投奔曹操,那是在迎漢獻帝之前,他在投奔時並不可能預測到曹操最終會奉天子以令諸侯,如若後來曹操沒有採納毛玠的建言,那麼令君所做的和葛公、伯言又有和區別?

n

再從曹操的角度分析,他與令君相處這麼多年,若不是對令君有絕對的信任怎可能每次出征都留令君坐鎮後方,如果令君真的忠於漢朝,忠於獻帝,聯合他潁川勢力和本人的影響力,獻帝的號召力,曹操不早死一萬次了?曹操如此信任令君正是令君立場的鐵證。事實上在董昭就曹操稱公一事諮詢令君意見,而令君給出「不宜如此」的回復後,很快就被曹操調離中樞,從這一點來看在稱公事件之前,曹荀二人之間是絕對信任的。另有一條旁證是,曹丕被評「矯情自飾」,最終能得到太子之位與他對曹操臉色心思的判斷是分不開的。而曹丕「曲禮事彧」,甚至和令君炫耀自己的騎射本領,令君笑著誇獎他,一派其樂融融,若曹荀之間真有嫌隙,曹丕又怎可能和令君關係如此融洽?

n

綜上所述,如果對於令君立場的結論是忠漢,那麼只能認為曹操和令君二人皆愚不可及,相處21年卻看不清對方的真面目,有失他二人平日水準,這樣的結論我是無法接受的。

n

但如果荀彧的立場並非忠於漢室,乍一看又同他反對稱公,又被曹操調離中樞產生了矛盾。其實並非如此,關於令君反對的原因,我比較贊同蘇軾的觀點蘇「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但那個時間點、身處那樣一個位置的曹操能否明白這一點?又或者他即便明白這一點,他又能否不顧當時的形勢,力排眾議做到這一點?從曹操「心不能平」這一點我傾向於覺得曹操一時是沒有理解文若的苦心的,所以把令君調離中樞一方面可能是怕他在後方變節,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希望藉此機會同他好好談一談。

n

那從令君的角度該如何來理解曹操的一紙調令?二十年來,曹操出征,他留守後方,這麼多年的信任默契,只因為他的一句「不宜如此」,曹操竟然把他調離了尚書台,不再擔任已經擔任了這麼多年的尚書令,而根據前文的分析令君確實一直是站在曹操這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令君該如何想?令君那時也已經50歲了,行軍打仗原本條件艱苦,加上憂思成疾,釀成最後的悲劇也並非不可能。以憂薨就是以憂薨,未必是什麼諱筆,解讀歷史未必一定要陰謀論,考慮得非常複雜,如果每句話都要開腦洞,那沒必要讀史書,自己去寫網文就好了。至於曹操和荀彧究竟有沒有就這一問題深談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曹操破壞了二人之間的信任關係這一事實已經確實,荀令心中失望在所難免。

n

再說曹操,他對荀彧應當是沒有殺心的,就算荀彧真的反對稱公,曹操最多也就是把他調離中樞,不讓他擔任要職罷了,這從後面曹操稱公,荀攸是勸進表第一人,以及荀家的子侄在魏國依舊混得風生水起可以看出來,甚至到了曹丕時代也有提到曹丕雖然因私與荀彧長子荀惲不睦,卻非常疼愛荀惲兒子的事。另外關於荀彧的喪葬事宜,荀彧死於建安十七年,荀彧傳裴注、文選和藝文類聚都分別提到了潘勖為荀彧寫碑,可見死後是立了碑的,而這與曹操相關的禁令是相違背的。最後荀彧立碑,必然是曹操同意才能通過的,所以說曹操在荀彧死後沒有任何錶態是不對的。而之後曹植為荀彧作誄的事可以說是順理成章了,進一步也可以看出曹荀二人並非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

n最後總結一下,荀彧的立場絕不可以說是忠漢,至於另外三種觀點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達成一種統一的,選擇曹魏很大的原因是曹操是最有可能終結這個亂世,讓百姓過上太平日子的人選,如果能幫助曹魏成就大業,荀氏一族當然也可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家族得到延續。至於曹荀之間的君臣關係,在稱公一事之前應當是沒有任何嫌隙的,但因稱公一事令君因憂思成疾而去世,曹操再沒機會澄清或者彌補,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推薦閱讀:

《三國六大家族列傳》參考資料
如果郭嘉不死,他與諸葛亮司馬懿誰更厲害?
曹操有兩任妻子十四房小妾,為何對首任妻子感情最深?
為什麼三國中戲份不多的郭嘉有很多粉絲?
三國時期東吳的四大都督哪一個軍事能力最強?

TAG: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