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奶爸是如何使用老課本的

6月10日,讀庫的雙魚座編輯羊頓老師赴蘇州蒙美述童心社分享「民國老課本與父母的新角色」,主要談了讀庫修復版《共和國教科書》的基本情況以及如何利用這套老課本與孩子共度親子時光。作為一個曾經連續六年高三班主任的物理老師,應試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他這次主談的方向。且聽他一一道來。

我們的《共和國教科書》

近些年,民國老課本的修復形成了一股出版熱潮,往小了說,是修復教材,修復教育;往大了說,是修復母語,修復中文。讀庫修復《共和國教科書》這套老課本,和這股熱潮基本上沒什麼關係。

讀庫的修復工作,緣起於2010年初《讀庫1001》中的一篇文章,是鄧康延老師寫的,標題就叫《老課本》。

花費了一兩年的時間,讀庫修復版《共和國教科書》終於在2011年出版。

原書初小部分《新國文》共八冊,修復後被合併為四本,仍為線裝,《新修身》八冊,合併為兩本;初小《新國文》教授法八冊,合併為上下兩本,《新修身》教授法八冊,合併為一本。

原書高小部分《新國文》六冊,合併為三本,《新修身》六冊,合併為三本;高小《新國文》教授法六冊,合併為上下兩本;《新修身》教授法六冊,合併為一本。

《共和國教科書》是當年諸多民國教材中銷量最大、影響最大的一套,涵蓋初小四年、高小三年的內容。讀庫所做的工作算是對這套老課本的系統性修復,是一種縱向掃描。除此之外,為了讓讀者了解更多的老課本風貌,我們還對老課本進行了一次橫向的掃描,那就是2013年年底開始出版的《日課》系列。《日課》系列將老課本和日曆結合起來,在滿足實用性的同時,也能讓大家對民國老課本有所博覽。總的來說,前者重在系統,後者重在多樣。

下面是《共和國教科書》各冊的內容展示,初小部分我選取的都是每冊的第六課,想通過這樣的抽樣展示,讓大家大致了解這要套教材的風格和品質。因為高小部分難度比較大,所以只選取了某兩冊的內容,主要是讓大家感受一下課文的文字量和深度。

《新國文》初小第一冊,圖多字少,文圖皆大。

《新國文》初小第二冊,可看文字的節奏。

《新國文》初小第三冊,圖文並茂。

《新國文》初小第四冊,注重生活常識。

《新國文》初小第五冊,歷史知識。

《新國文》初小第六冊,當年教材中的彩圖。

《新國文》初小第七冊,這兩篇課文我必須朗讀一遍。

《新國文》初小第八冊,關於交通工具的經濟學常識。

《新國文》高小第一冊,難度不小,對孩子影響也會更大。

《新國文》高小第三冊,濟南三勝: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

《新修身》部分,取名修身,從最初入學尊師重道、珍惜光陰、注意個人整潔講起,涉及的是人之為人的各個方面。初小部分前幾冊課文以圖為主,到後幾冊便以文字為主。高小部分,則涉及多種主題,包括何為專一、度量、寬容、守法等。

《新國文》教授法,既有對字的解釋,也有對課文的評析和相關知識的補充,可以為家長講解提供參考。《新修身》教授法,因為課文比較簡略或者只是主題詞和圖片,所以講解的文字要比課文多得多。

過時?文言?繁體?說教?《共和國教科書》「四宗罪」

《共和國教科書》的優點,我們就不羅列了。說說很多父母在使用過程中,提出的不足:過時、文言、繁體、說教。似乎每一點都成為放棄它的理由,但是我在使用過程發現,關鍵還是如何用。

「水盂、墨盒、筆架、書包」,這幾樣東西,現在的孩子大概只能見到書包——參加過書法培訓班的除外。這些內容是不是有點過時呢?當然,但也要看你怎麼看待。

實際上,這套書中還有不少內容涉及農耕生活,城市很多孩子也沒見過。對於這看似「過時」的這部分,權當是個對比吧。「水盂」不用了,但現在有痰盂;「墨盒」不用了,但還有「墨水瓶」或者「圓珠筆」,正好可以藉機講一講筆墨的變遷和進步。

至於文言的問題,會不會造成很大的困難呢?文言肯定會比白話困難,但《共和國教科書》中的文言都很淺顯,而且大都寫的是孩子熟悉的場景,所以問題應該不大。既然家長願意讓孩子背唐詩宋詞,看點淺顯的文言應該不算多大的困難。我們家孩子唐詩背的很少,我主要是覺得很多唐詩的意境和文辭我自己理解起來都不容易,孩子理解起來會更困難,但《新國文》要容易得多。

我甚至認為,學前的孩子看看這些文言文要比看唐詩更合適。印象中比較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帶孩子去圓明園,他看到園中的石橋,脫口而出:兩岸間,架板橋。橋上行人,橋下行船。然後就是「哈哈哈哈」,看來他自己也很開心。這說明他理解了課文的意思,而且在生活中能用得上。我還是挺欣慰的。而且,文言文所蘊含的節奏感,和白話文是不一樣的,這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恰恰也是稀缺的。

再說繁體。實際上,剛開始我對繁體字也很擔心,甚至曾經建議我們六主編在修復這套老課本時將繁體字全都換成簡體字——當然,六主編沒同意,現在看來,幸虧他沒同意。相對於外國的小朋友,中國的孩子認字是個比較大的負擔。我兒子的自主閱讀,英文就比中文要早。同樣是一本《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文版需要我給他讀,他自己看的時候磕磕絆絆,而英文版他就可以自己讀,然後還跟我們感慨:英文版比中文版簡單。這裡面既有英文分級閱讀比較合理的原因,也是因為漢字和英文造字的差異。所以說,認漢字是比較困難的,但是認簡體字和認繁體字的難度差異可能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當然,寫起來差別很大。有些簡體字在在簡化的時候,比較合理——簡化字也有簡化的功德,但也有不少簡體字在簡化的時候丟失了太多造字的信息,導致簡體字反而不如繁體字好認。我認為,即使繁體字更困難,孩子認點繁體字也是有幫助的,畢竟將來還會用到繁體字。

也有人批評這套書的課文仍然包含不少「說教」的成分,特別是《新修身》,這個還是要承認的。「惜時」、「惜物」,每個方面都是以最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孩子,確實也很難做到。但是立一個很高的標杆在那裡,知道高度是怎樣的也很重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這套書優缺點都有,大家也不要衝動購買,關鍵要看對你合適不合適,值不值得花費你和孩子的時間。況且,這套書體量很大,孩子看起來還需要家長的幫助,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決心,建議還是慎重購買。我們並不希望你把這套書買回家裡,束之高閣,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帶著孩子用起來。

如何用?

先認清楚「新父母」的角色,做好扶助、啟蒙工作

這裡所謂的「新父母」,實際上是為了和「老課本」呼應,說起來有點牽強,但也能勉強講出點意思來。相對於以前的教育形勢,未來變幻莫測,在這樣的形勢面前,我想到的關鍵詞是「修正」,修正教育體制的問題,修正父母自身的角色,在這些方面,這套書都可以發揮一點作用。

我以前做過高中物理教師,連續六年高三班主任的那種,所以對於教育體制還是有點發言權的。關於教育,有兩種說法我比較看重。

一種觀點來自萬維剛,他之前是物理學家,現在是科普作家,在「得到」App上有收費的音頻課程。

按照萬維剛的觀點,小初高這樣的學校,本質上就是把人進行分類的機器。對於公辦教育來講,我覺得這是很準確、很本質的概括。古代的科舉是這樣,現在的應試教育是這樣,甚至連美國的高校選拔也是這樣。學生長大成人,總要有個選拔標準。之前我身在應試教育的體系,所以對應試特別反感。看到這個觀點之後,我的認識有所轉變,應試教育的存在有它的合理性。但是無論如何,應試教育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我個人認為,應試教育有兩個大的危害。

其一是過於重視結果,而忽視教育過程。我自己曾經到孩子的幼兒園和樂高積木這樣的培訓機構旁聽,感覺應試思維的影響無處不在。幼兒園的課,上起來和我高三的課似乎沒多大差別,處處都在努力地向家長展示「結果」,孩子畫畫本來也還不錯,但只要沒完成,老師趕緊去幫忙,似乎一定要出來一個完美的作品。老師或許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給家長一個交代。在樂高的課堂上,每次臨到下課時間,老師們總是在手忙腳亂地幫孩子搭積木,就為了下課拍個完美的照片。當然,我認為這不能怪老師,是絕大部分家長的對結果的需求導致了老師對結果的追求。但好像也不能怪家長,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一直就是這樣,家長們就是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長大的。「請給我結果!」在一個工作體系里或許可以這樣,但教育絕不應該這樣。

另一個危害是過於重視理論,不重視實踐,因為考試只能在紙面上考嘛。所以就有很多人在討論中質問,是分數重要,還是能力重要?這裡我想舉一個自己的例子。我剛到高中教書時,流行停薪留職,我們學校的電工出去開飯店了,我們校長就讓物理老師們當電工。但偏偏我自己的動手能力很差,所以每次爬上爬下帶電修理時都戰戰兢兢。有一次,整棟學生宿舍的燈都不亮了,我拿電筆一量,發現零線和火線都有電,然後就想不明白了。零線和火線都有電,說明零線和火線連起來了,那不就引起短路、跳閘了嗎?然後我就和辦公室里的同事集體備課,拿著粉筆在地上畫電路圖,研究了幾十分鐘也沒搞不明白。最後只好給開飯店的真電工打電話,他一聽描述就說,哎呀,零線斷路了。如果有學過電工學的,就應該能理解為什麼是零線斷路,為什麼在宿舍這樣的環境里容易出現零線火線都帶電的情況。這件事情對我有很大的刺激,我是物理老師都不行,那應試教育之下的學生在實踐中能幹什麼呢?

應試教育有可原諒之處,但仍然有必要修正。

關於教育,另外一種說法,來自美國一個地質學家曼格。我在書里看到他一句話,他說,教育的實質就是克服狹隘性,就是要增長孩子們的見識

那麼如何修正?

我認為,在當前的教育現實之下,家長的角色可以用四個詞概括。首先是法律意義上的監護,然後是陪伴,要真正地把時間分給孩子。因為所有的人都一樣,都只有一次生命,時間才是最寶貴的。你的時間是留給手機,還是留給孩子,是留給外面的飯局,還是留給家人,必須要做出選擇。像各位今天把時間給了這次活動,你們就不可能去做別的。

然後就是扶助和啟蒙。對於應試這件事,我們確實要對孩子扶助一把,因為如果孩子在公立學校上學,我們不可能去找到老師講,我的孩子只要素質,不要成績,老師在學校還要量化考核呢。只要是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之內,只要存在應試的壓力,還是要給孩子們一些幫助。如果自己幫助不了,那交點學費給培訓機構,也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仍然不能僅僅滿足於應試的成績,忽視啟蒙,這就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上下功夫。我剛才引用的兩種關於教育本質的觀點,仔細考慮的話,第一種正可以解釋應試教育的合理性,第二個對應的則是家庭教育應該做什麼。因為我們現存的應試教育不能在克服狹隘性、擴展見識方面做太多的工作,那這種啟蒙的工作就要留給家庭教育來做。

這套百年前的老課本就是很好的家庭教育的載體。剛才說過這套書的體量很大,但體量大才能陪伴嘛。下面是我個人的小小例子,為了陪伴和啟蒙,我以《共和國教科書》為素材,給兒子每周一課,現在已經堅持到了第二冊的三十多課。為了讓他便於接受,我把這個私房課名字叫成「字的故事」。孩子還算喜歡,當然,肯定不如用iPad玩個遊戲喜歡,但還過得去。

「四個案例」

我這樣的新奶爸,利用老課本幹了什麼

這一課是第一冊的第三課,講「刀」和「尺」。「刀」這個字,甲骨文特別像小刀,到了金文,又有點像關公用的大刀。然後不斷變形,最後變到了最右側的宋體字。看看這個字形,至少可以讓孩子理解立刀旁為什麼可以立著寫,甲骨文的時候就是立著的嘛。這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字形和實物非常像。

如果再接著講講相關的一個字「刃」,就可以讓孩子對造字有更深的認識,理解什麼是「指事」。你看「刀」和「刃」字的比較,從甲骨文開始,每個階段字形都保持著聯繫,都是在刀的刃部加上一點。這樣利用抽象符號表達意義的造字方法就稱為指事。

「刀」和「刃」沒有簡體與繁體之分,從古到今,字形變化不大。但有些繁體字,簡化之後就丟失了很多造字的信息,特別可惜。通過追蹤溯源,可以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字義。

下面再來看「尺」,最早的字形和現在差別較大,就是一個人形點上一點,點所在的位置就是膝蓋。因為最早的「尺」指的就是指膝蓋到腳的距離,尺度的測量最早和人體有關,包括計數和進位都與人體有關。當然,也有人說「尺」是手張開後大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距離,也就是「一拃」,但是從字形上來看,應該是支持前面這個說法。

然後再來講講相關字「寸」。「寸」字的篆文右上就是一個「手」字,下面是一橫,表示從手掌到動脈之間的距離,這也是個指事字,也和人體有關。

英文裡面的「英尺」和「腳」也是同一個詞,都是「foot」。當時我給兒子講完這個,他特別愛玩一個遊戲,就是用自己的腳去測量距離,看看有多少個「foot」。拓展開來,「步」也是古時的長度單位,一步等於五尺。這種不同文化中造字的相通之處,很有意思。

再比如下面這一課,「書一本,圖多字少」,這是第一冊的第十七課,我覺得可以借這一課給孩子講講不同的信息呈現方式。首先,為什麼這一課沒有圖,而「池中魚,游來游去」一課就配了插圖呢?實際上,第一冊的課本就是「圖多字少」的「書一本」,有了課本實物在,就不需要再畫圖了。其次,為什麼第一冊的課本圖多,而往後的課本字多呢?第三,我們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什麼樣的信息適合用圖表達,什麼樣的信息適合用文字表達。

我們讀庫的辦公室,離地鐵站有幾百米,不遠,但也不太好找。如果是網上購物下單,那當然需要用文字來描述地址,某某街某某號幾層幾戶。但如果是朋友要坐地鐵到辦公室,畫張示意圖給他肯定會更好,當然他願意的話自己用電子地圖導航也可以。

我們還可以進而討論一下什麼時候該用表格,什麼時候該用條目表達信息。甚至還可以討論一下微信語音和文字輸入的關係。不知道大家的微信聊天中語音還多不多,反正微信剛出來的時候到處都是語音,現在好像少了很多。比如說組織活動的陳老師要告訴我活動地址,肯定是文字好,如果你是用微信語音告訴我,我每次想看看,都要點開語音從頭聽起——而且可怕的是,有些人每次還都發五十九秒的音頻。但是有些情況,比如今天我從車站出來和專車司機接頭的時候,為了描述怎麼從出站口找到他,出哪個口往哪裡拐,然後走多遠再往哪裡拐,能看見什麼建築,這樣用文字描述起來就太繁瑣了。如果有張示意圖發過去,或者發個語音,應該可以清晰地指示出來。這中間可琢磨的道理很多,在孩子能聽懂的層面,可做的文章也不少。這就是我對老課本使用的一個體會。

當然,語音這個事我還沒想好怎麼給孩子講,但是我兒子現在在表達中有個很好的習慣,就是模型化和可視化,講著講著覺得說不清,就開始拿起筆來畫圖,或是拿幾個東西擺過來擺過去地通過構建模型來描述。

所以,老課本對我來說,就是觸發親子話題的一個載體,它能激發我想起很多值得和孩子討論的東西。

當然,這些內容其實需要家長的挖掘,也需要家長付出時間和精力。如果你拿過來只是隨便一翻,也沒有什麼講頭。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大家首先感受一下這篇課文的節奏:春夏秋冬,是為四季。春去夏來,夏去秋來,秋去冬來。讀到這裡會覺得有點單調,但最後來一句「天氣各異」,感覺很妙,當然,以我的能力,還說不清妙在哪裡,但大家可以自己體會一下。

講到這一課的時候,我跟孩子討論的話題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我兒子很喜歡宇宙,之前也知道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甚至都知道橢圓軌道。一說到四季的形成,他認為是因為地球離太陽距離的遠近不同造成的——其實這是一個很流行的誤會。我前段時間做了一本科學書,叫《100傳言:真相大白的誤會與騙局》,其中就有這麼一個傳言。然後我就拿著一束筷子和一個皮球,給他講太陽直射和斜射的區別,講為什麼北半球夏季時南半球是冬季——這個實驗的做法是來自我們出的另一本書《動手百分百:科學小實驗》。這算是常識的補充,老課本起到的作用仍然是「激發」,為每個家庭的親子課程激發出主題。

具有不同背景的家長,可以選擇不同的發揮角度。比如下面這一課,學醫或者學生物的家長,可能就會關注牙齒為什麼白、嘴唇為什麼紅之類的問題。我發揮的點是「飲食從口入,言語從口出」,我們不是有句俗語嗎: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兒子繼承了我的一個優點,就是咬指甲,專註或者發獃的時候就愛咬指甲;還繼承了我的一個缺點,就是愛說,有時候說的話也不太合適。正好,我可以藉此進行一下「修身」的教育。當然,這樣的「說教」似乎也不太管用,反正他現在有時候還是會咬指甲——其實我也是,也還是比較喜歡說話。

最後,作為一個教孩子國文的物理老師,想說一下《共和國教科書》的語言。

前幾天,我帶孩子去參加一個跳蚤市場,以很低的價格買了一套英語教材,叫《典範英語》,原名叫《牛津閱讀樹》。這套書的中文版前言里寫了一些話,我看了很有感觸:

兒童學習語言,選用什麼樣的語言材料作為教材,關乎孩子語言素質的發展。無論是母語教材,還是外語教材,首先要保證語言純正地道。

反觀那些句句符合語法,「有句無文,有文無情」的課文,乾癟乏味,缺乏心智上的啟迪,早已倒掉了孩子們的胃口。

「喂」什麼英語,就能「長出」什麼英語,而且是不知不覺地長,自然地長。

我覺得拿著這幾個標準來看一下《共和國教科書》,至少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公正、客觀的評價。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的時間能和它的體量匹配,不妨與孩子一起讀一讀。我希望各位家長能像我所努力的目標一樣,每天能有專註的陪伴孩子的時間,我是七十年代的人,有一個不太幸福的童年,也想借這樣的機會,重歷童年。

最後給羊頓老師打個廣告。他在與兒子共讀《共和國教科書》的過程中,搜集了各個生字的字形演變和字義,補充了一些延展性的資料,並且整理出來在他的公眾號上每周一發布,「羊頓老師」,歡迎大家關注。

關於《共和國教科書》的更多詳情,可點擊藍字了解。

推薦閱讀:

發刊詞 | 是污名,練就了我們這批小愚公
愛迪生並沒有發明電燈泡,蔡倫也沒有發明紙,他們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進了。歷史上還有其他類似的嗎?
教科書上明顯偏向唯物主義合適么?
開學第一課,前方得高能注意教材有毒

TAG:课本 | 奶爸 | 教科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