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要為自己的貧窮付多大責任?

近日,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面對媒體時說了這麼一段話——

「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很多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此話一出,馬上引起了網上的一陣討論。

高考是否真的公平?

貧困考生是否自帶先天劣勢?

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

隨著一系列問題在網路上被進行討論,有人說熊同學正是那個敢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小孩,也有人說小小年紀就能站在窮人角度思考,難能可貴。

但仔細一想,熊同學說的那一番話雖然正確,卻並不是什麼開創性的新觀點,對於多數出生貧窮家庭的小孩來說,這種資源差距所帶來的競爭劣勢,是他們在生活中每一天都在遭遇著的無奈。

「公平與正義,天平該偏向何方?」

記得在去年有一位初中生同樣引起了網上的一陣熱議,那就是深圳一位十三歲的政協委員,穿著阿瑪尼西裝出席了深圳市的政協會議,他帶去的提議是——

「我們希望能繼續推行教育改革,革除應試教育的弊端,更多地注重我們能力和素養的培養,不要讓一張考捲來決定我們的未來。我們還希望學校多增加創新創客課程,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上面的這番話本身毫無問題,但想深一層,若是真的推行了這種教育改革,最終受益的只能是那些可以將子女早早送去各種興趣班、培養班的家庭,而對於廣大窮人子女來說,這無疑是加大了自己爭取優質高校教育資源的難度,讓「努力學習」這種自己唯一能做到的事情開始貶值。

我有一位從事教育行業的朋友曾說過,但梵谷考「一考定終身」的局面沒有得到改變,推行再多的「學生減負」也根本達不到想要的效果,相反地,這種一刀切的處理方式,會給那些窮人子女帶去了更多的不公。因為學校不讓補課了,但為了抓成績,有能力的家長們依然會為孩子請家教或者送去補習班,而那些家裡無力承擔這種費用的窮學生,卻因此而在學業上被落下了一步。

「但是,」那位朋友補充道:「如果真的推行改革,更大的可能是將窮學生手上僅剩的那塊麵包再次分割出一部分,畢竟除了刻苦學習的這股不服輸的拼勁,他們手上又有什麼資源呢?這樣對他們又是否公平?」

公平與正義,孰優孰劣,這個課題太大,作為小老百姓也只不過是嘴上說說,難以站在全局角度做出兩全其美的選擇。然而,至少熊同學敢將這種敏感的話題不加掩飾地表達出來,能利用自己的輿論力量為窮人子女發聲,無疑是非常值得點贊的一件事。

但這也同時反映了作為窮人子女,除了高考競爭上的劣勢外,還面對著另一個同樣殘酷的社會現實——

如果只有成功者的言論才能引起大眾的注意和思考,那不正說明了作為弱勢群體的窮人家的小孩,正在不斷喪失自己的話語權

「傲慢與偏見,貧富差距之殤」

知乎上曾有過一個問題:中國真的有這麼多窮人么?

那位題主說自己從讀書到畢業工作,真的沒有遇到過幾個真正的窮人,所以好奇現在國內是否真的有那麼多窮人。

想起羅振宇同樣說過一段話:「真正的社會底層,早已經不是掃地工、臨時工、收破爛的了。現在收破爛的,月入2萬也不稀罕。真正活在社會底層的,是那些在5A級寫字樓里,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飯的。」

兩者間的對比,前者是因為無知而淺薄,習慣性地以個人經歷來認知這個世界,而無法真正做到換位思考,也正是這類人,最容易產生「窮人之所以這麼窮就是因為太懶」的結論。

而後者,則是刻意販賣焦慮感,因為他的粉絲群體根本就不是那些為了生存掙扎度日的真正窮人,而是那種每天坐在辦公室上班,厭倦了平庸的生活,想要儘早找到所謂成功捷徑的年輕人。但他的這番話,無疑更加大了社會對窮人群體的偏見。

為什麼這種明顯有誤的言論卻能出現在我們的頁面中,並得到一定數量的信徒。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在信息時代,話語權總是掌握在擁有資源的人手上,而那些真正活在底層的人,卻總是缺乏足夠的發聲途徑

以知乎為例,在這裡,所有警察都是除暴安良的好警察,所有老師都是不反對學生早戀、不歧視差生的好老師,所有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名牌大學,所有窮孩子都能通過不懈奮鬥改變人生,在城市裡買房買車。

如果你窮,如果你不成功,只能說明你又懶又蠢。

但事實是,知乎本身就有篩選作用,能上知乎的人至少是有條件上網的那批人。同時,大眾對新鮮刺激類內容閱讀的追求註定了爆照、炫富、秀學歷、灌雞湯、編故事類的內容會遠比其他內容更容易得到關注。

當別人開始無視我們,我們慢慢閉口不言;

當別人開始誤解我們,我們委屈卻也無力發聲;

當別人開始忘記我們,我們又該如何證明自己存在。

所以在玩知乎的時候,有時會有這麼一種無力感:明明我已經這麼努力地生活了,為什麼與別人的差距還是這麼大,到底我比他們差在哪裡?

「當下與未來,無奈下的選擇」

小宋是我大學隔壁宿舍的同學,是個大學霸,從大一起每學期都在拿獎學金,平時在宿舍若是找不到人,那肯定就是去自習室或者圖書館了。

但只有交往比較深的朋友才能了解,小宋出生在一個非常困難的家庭,父親腿腳殘疾,母親有輕度精神問題,他作為家裡的老大,下面還有正在上高中的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在大四的時候,他毫無意外地得到了保研名額,就在身邊不少同學每天起早貪黑去佔位準備考研的時候,他已經可以考慮找學校里哪位大牛當自己的導師。

然而,他曾經不止一次地打算放棄這個保研名額,只為能早點出來工作掙錢,讓自己的弟弟妹妹可以更加安心地在學校學習。

有一次我問他:「多等三年,你不止是能得到一份碩士學歷,還有更大的職業前景,以及成為一位業內大牛關門弟子的人脈資源,其中的利害關係,你不可能不懂吧。」

小宋苦笑道:「我當然明白,但又有什麼辦法呢,雖然我父母說會支持我的所有決定,但到明年我弟又該上大學了,他的學費怎麼辦,我也不想讓他像我這樣緊巴巴地熬日子。」

同樣作為窮孩子,我明白能說出來的委屈都是表面的,真正的心酸掙扎都不會輕易道人,因為這是窮孩子最後的那點尊嚴。

好在最後,他找到學校里一位和某個公司有合作的導師,那家公司和學校也有很深的合作關係,因此小宋可以以培養生的身份一邊在那家公司掛職,一邊從事導師的合作課題,將來他畢業後直接進那家公司工作。而在研究生期間,每月也能拿到一份數目尚可的實習生工資。

我曾在某本培訓類的書籍中看過一句話:窮人只願苟且於當下,富人永遠著眼於未來。

但我覺得更適合的說法應該是:窮人只能苟且於當下,富人永遠著眼於未來。

動漫《銀魂》里就有一句被廣泛傳播的台詞

面對生活,資源越多,後路也就越多,因而這種家庭所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具有冒險和創新精神,敢去追求自己所嚮往的生活,眼界也能更加開闊,對他們來說,工作或者創業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單純地為了生存。

但作為沒有任何資源可以依靠的學生,自己不但要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還要早早地承擔起一份責任,擁有一份在那個年紀少見的成熟。習慣隱忍,習慣讓步,習慣取捨,然而誰能說他錯了呢。

我怎敢摔倒,我背後空無一人;

我怎敢冒險,我還要保護我最想保護的人。

「自強與墮落,人生總有出路」

作為窮人家的孩子,如果在一開始就已經落後於別人,我們又應該為成大後自己的貧窮付多大責任?

有人說,人生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兩個學生的對比,其實是兩個家庭,彼此幾代人的不同經歷而造成的差距。

有的人家境殷實,父母也是高知分子,從小就為他規劃好了一條良好的發展道路,買了學區房讓他得到名校入學名額,送去參加各種輔導班培養他的課外特長,畢業後再通過父母的關係進入國企或銀行,過上了有錢有又閑的小資生活。

有的人出身貧寒,父母每天靠著出賣大量的勞力去換取微薄的工資,因此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和能力去關注孩子的成長。於是只能將他徹底拜託給學校培養,將希望寄託於國家的義務教育。沒有因材施教、沒有額外資源,有的只是每天的課堂,和回家後要幫忙處理的家務。就這樣考入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待遇並不很滿意的工作。每天下班都有一肚子牢騷,但卻不敢輕易放棄,因為自己根本沒有退路。

同樣作為窮人家的孩子,我很討厭網上那種「何不食肉糜」的風氣,面對那些靠著父母的提攜,從未體驗過生活的艱辛,卻能趾高氣昂地說一些「窮人是社會的寄生蟲」、「你之所以這麼窮,還不是因為太懶、太不上進」的無腦言論。

你從未見過黑暗,又憑什麼笑我不夠渴望光明。

但同時,當我看到周圍一些人總用貧窮所帶來的劣勢作為託辭,心安理得地荒廢著自己的大好青春,還美其名曰「知足常樂」的時候,又總會覺得一陣遺憾。

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要欺騙自己平凡可貴。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謂知足,說得難聽點就是甘願成為現實的順民,然後乞求命運能對自己溫柔一點,最起碼,下手不要太重。而為什麼有人明知自己身處劣勢,卻總是干著別人眼中的「蠢事」。

主要原因,正是這些人內心總有一種不安感,他們自知眼前的小安逸、小滿足絕不會永遠持續下去,所以必須在自己還能有所作為的年紀想方設法地使自己積累與現實對壘的資格。一旦將自己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部寄托在「知足常樂」四個字上,但凡生活掀起一點風浪,自己所在的小船就有被吞沒的風險。

好在生活並不完全是無路可走,最起碼,對於能在電腦或手機上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來說不是。

信息網路的發展,讓越來越多人能接觸到很多廉價甚至免費的學習資源,而學習,對窮人子女來說依然是最好的破局方法。

上面提到的小宋就是一個例子,他的問題之所以能在最後得到解決,除了一點幸運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有足夠的實力去抓住這份機遇。反觀在大學裡同樣遇到了很多原本的「小縣城學霸」,他們一旦進入大學,失去了學校和父母的管束,卻是最容易在大學迅速頹下去的那一類人。

「花花世界多麼美好,大城市的生活充滿各種誘惑,不用整天緊張自己的考試排名,不用起早貪黑地去背誦課文和單詞,我被高考所奪走的青春,要在大學四年好好補償回來。」

這也是我對當下教育制度的隱憂之一,過度的壓榨勢必導致事後過大的反彈,在即將進入社會,本最應該好好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實踐能力的階段,卻因為過於寬鬆的管理模式而讓太多學生進入了墮落的溫床。等到有朝一日自己進入社會,發現這個問題時,卻早已錯過了最好的那個助力人生跳躍的發展平台。

窮人需要為自己的貧窮付多大責任?

希望每個看到這篇文章後能有所思考的人,在數年過後,別人再問起這個問題時,可以坦然地答覆道:如果我和你擁有相同的資源,我不會活得比你差勁;然而你如果處於和我相同的處境,那你絕對無法做得比我更好。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鬼木知

與你一同努力變得更好~

推薦閱讀:

有哪些城市值得去那裡生活大學四年?
天津大學有哪些不足,如何改進?
我覺得我已經堅持不住了,我想退學,儘管以後會後悔都好,工作的門檻真的非有畢業證不可嗎?
有沒有人可以客觀的評價河海(華水)這所大學?
請問非自願體測出事了該誰來負責?

TAG:大学 | 生活 | 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