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新聞」無新聞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衛江身陷詐騙醜聞,他用自己造假的科研成果吸引了河北一家企業投資生產硼同位素產品,5年來該企業已經投入2.6億元,目前面臨血本無歸,傾家蕩產的結局。(6月27日《中國青年報》)
nn這場騙局的鏈條有點長。簡單說,河北企業家王增良在企業轉型時被張衛江的科研成果所吸引,該項目投產後相比原材料,毛利潤率達300倍。王增良的投資也算慎重,雙方合同上前前後後有四枚天津大學科技合同專用章,副校長也出面參加了合作儀式 。他唯一憂慮的是,這麼好的項目為何沒有在天津本地開花結果,答案則在3000萬元技術轉讓費里張衛江團隊要落一部分,教授有私心,也情有可原。
nn但是一起官司讓張衛江露出了原形。庭審的證據中,有天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出具的產業化技術可行性論證的意見,認為張衛江的項目技術尚不成熟,不具備成果產業化的充分條件。這是2014年6月發生的事情。
nn
然而,同樣是這個研究院,2015年向河北省政府申請資金時卻蓋章確認,張衛江教授和徐姣博士的項目中試已在天津大學完成,現進行產業化試驗、產品應用及下游產品研發。這簡直是拿科學試驗當兒戲,到了信口雌黃、自相矛盾的地步,居然敢明目張胆招搖撞騙,太叫人匪夷所思、怒不可遏了!
nn按照常人的邏輯,一個有名有姓的大學教授,怎敢拿造了假的科研項目騙人?畢竟這可是涉嫌犯罪的行為,完全可以說是一步失足成千古恨愚蠢之舉。投資建廠,三五年之後就要生產產品,收回成本,盈利發財。你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最後身敗名裂,這點常識誰會不知道?
nn更為離奇的是,張衛江一個人騙還不夠,還要拉上他的博士生徐姣一起來騙,用蔡明那句話說就是,這是為什麼呢?
nn《中國青年報》的報道題目是「學術造假,技術騙人,一場發人深省的高科技騙局」。這個論斷應當不差。面對質疑,記者沒有等到天津大學的任何答覆;根據天津一中院庭審筆錄中張衛江留下的手機號碼,記者給張發了採訪簡訊,張衛江未予回復。
nn
該發聲的事時候,不發聲,要麼裝聾作啞,要麼嚇得尿了褲子,世界上沒有比這更愚蠢的應對辦法了。
nn筆者打開天津大學的門戶網站,沒有找到張衛江教授的相關信息。同樣可笑的是,「天大新聞」里,沒有《中國青年報》的報道,也沒有十多天前環球網的報道《天津大學知名博導「技術詐騙」致河北商人損失超2億元》。顯然,這純粹就是一個殭屍網站,沒有瀏覽的價值。「天大新聞」無新聞!
nn法庭上,審判長問及在履行和王增良的中邯硼業的合同中,張衛江是否向中邯硼業提供了技術資料?張衛江答:主體的技術資料,中邯硼業不要。他們是為了征地,我們的項目是幾十畝地,他們征了1000畝。其實,中邯硼業佔地只有255畝,且蓋滿了廠房,你見過這麼圈地的嗎?
nn目前就媒體披露的情況看,天津大學這位科學家極有可能已經蛻變為一個不折不扣的詐騙犯。他似乎是吃了豹子膽,忘乎所以,敢於把一個投了2.6億元的企業玩弄於鼓掌之上,不管不顧對方死活,倒打一耙,為自己的騙局打掩護、貼膏藥,自以為完全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其實,他是撥錯了算盤,也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個邏輯對誰都適用,騙子忘了也好不在乎也罷,跑不掉的。
nn今年53歲的王增良轉戰商海30年,遇到過不少風浪,但沒有一次像今天這樣被騙得一敗塗地。確認被騙後,一年來,他奔波在邯鄲、天津之間,卻一次次往返徒勞。他的經商邏輯是,技術團隊掙錢,企業才能跟著掙錢。他信任學校,沒想到會遭遇高科技騙局。
nn
王增良的邏輯沒錯,本該雙贏的經常理念,有錯嗎?換句話說,企業輸了,賠了,栽了,你張衛江教授也要跟著輸了、賠了、栽了才對。這叫天理。記住吧,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叫你三更死,你就活不到五更。只是可惜了,天津大學不得為自己出產的騙子買單,失掉公信力,如果說還有公信力的話。
推薦閱讀:
※為什麼抵制某貨的愛國行為會遭遇嘲諷? | 語文社
※聖誕、元旦和混蛋
TAG:时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