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手語的特質
口語教學與手語教學之間的辯論如今依然十分激烈,此外人們也在爭論手語教學究竟應當完全通過美式手語進行,還是應當採用所謂的全面交流或者同步交流技巧。後面這兩種技法結合了手語與英語,使得老師們可以一邊使用手語一邊說話。這些方法試圖為聾人兒童提供多種溝通渠道。但是將毫不相干的語法與句法結構融合在一起的嘗試很容易產生問題。英語與美式手語在結構上就很不一樣。一邊說英語一邊使用美式手語就好比一邊說英語一邊書寫漢語一樣困難。英語是連續性的語言,單詞要按照確定的順序進行排列,聽眾的短期記憶維持住句子里的單詞,然後從這些單詞的相互關係當中體會含義。手語則是共時性的語言,個別的手語動作聚合成為了一個複合動作。比方說,只需要一個複雜且流暢的動作就可以表示「他從東海岸搬到了西海岸。」每一個手語動作都包括手的形狀,這個形狀在身體表面或者附近的位置,以及指向性的運動。此外面部表情不僅可以用來傳遞情緒,還要充當組織整合各個單獨手語動作的結構性因素。你當然也可以先做出「他」的手語動作,然後再做出「來自」的動作,像這樣按照英語句子的語序將各個動作依次做出來。但是這樣做不僅機械乏味,而且手語當中原本的邏輯也將會不復存在,就好比你在說話的時候試圖一下子說出好幾個單詞,聽上去也只能是一堆嘰里咕嚕的胡言亂語。一般來說,在學會說話之後才因故失聰的人們更偏好採用手勢進行編碼的英語形式,例如嚴格手勢英語(Signed Exact English),混合手勢英語(Pidgin Signed English),以及概念精確手勢英語(Conceptually Accurate Signed English)。 這些類型的手語採取了逐個單詞按順序組成句子的表達方式,就好像單詞本身是用嘴說出來的一樣,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了口語的思考方式。但是對於學習第一語言的兒童們來說,基於口語形式的手語不僅冗繁啰嗦,而且難以理解。假如某種語法不能適應承載的媒介,那麼使用者就無法依靠直覺來加以掌握。
國家聾人技術學院美式手語系的前任系主任加里.莫沃經常會糾正自家孩子使用手語時的語法與用法錯誤。「有人問我,你的學生本來就將美式手語當做母語,為什麼你還要教授他們使用美式手語呢?我反問道:那麼你為什麼要向說英語的學生教授英語呢?因為很多人使用語言的水平都太差勁了。」不過手語使用者們的確具有多種多樣的「個人聲音」,有些人精確到位,有些人揮灑誇張,有些人玩心十足,也有些人莊嚴肅穆。此外手語本身也在不斷進化。二十世紀初期留下來的手語記錄片表明,當時的手語不僅用法不同,而且也不如今天那樣細緻入微。
加德勞特大學美式手語與耳聾研究教授本傑明.巴漢是一位聾二代。他曾經尖銳地指出,自己小時候一直以為母親比較聰明,而父親則有點傻。他的母親從小接受得是口語教育,而父親接受的則是手語教育。等到他在學校里學會了美式手語之後,才意識到他的父親「使得一手優美的美式手語,具有鮮明的語法特徵與結構」,而母親的美式手語則遠遠沒那麼流利。美式手語的語法不僅精確嚴密,還承載著聾人文化的驕傲。許多手語譯者都會遺失原本含義的一多半,或者跟不上對話的主線。我曾經與多名手語譯員合作過。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之所以對手語產生興趣,並不是因為手語的語言地位,而是因為手語與戲劇表演頗有共通之處。手語語法與口語語法的概念差異極大,就連仔細研究手語的人們也往往難以把握其中的精微細節。就算是流利的翻譯也往往很難將美式手語的結構調整成為英語結構,從英語到手語的反向操作同樣不容易。至於語音語調在譯文當中乾脆完全得不到體現。
有聽力的人們往往錯誤認為全世界僅有一套各國通用的手語。但是實際上手語也分很多種。由於美式手語的創始人之一是法國人勞倫特.克萊克,美式手語與法式手語的關係十分密切,與英式手語則差別較大。很多美式手語的使用者們都覺得英式手語不夠精緻。中央蘭開夏大學聾人研究講師克拉克.丹馬克承認,「英式手語的確沒有那麼多雙關語,也不像美式手語那樣喜歡文字遊戲。我們的手語更直白。但是我們也有自成一家的力量。」甚至還有人擔心美式手語作為聾人通用語的廣泛傳播會危及其他手語種類的存續。從來沒有人估計過全世界一共有多少種手語。僅僅在泰國與越南就存在七種不同的手語。在伊朗則並行存在著通俗的茶館手語與正式的波斯手語。加拿大則同時使用美式手語與魁北克手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