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越人語】從這個城市硬指標來說,紹興一直是浙江第二城

紹興人或許更應該有底氣

雖然車牌規定是浙D,電話區號0575,也一直被稱作「浙江第四城」,連帶好幾年不變的GDP排名。一下跳到2號種子選手,肯定有人要奇怪了。但既然是硬指標,這次並不是說「鑒湖越台名士鄉」的文化軟實力。

現在提到城市,很多人馬上想到的是繁華商圈、摩天高樓。但以前的城,就是一道牆包圍起來的風水寶地!「城」字帶有土,長久以來,城牆就意味著城市。紹興城牆,也是浙江最早的城牆。

公元前490年,范蠡先是在府山修築了勾踐小城,即王城。可以想見,當時越地沼澤縱橫。山,既是戰略制高點,也能免於水患。緊接著,他又主持建造了山陰大城。《越絕書》云:「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陸門四,水門一。」俗稱就叫「蠡城」,成為現在紹興市區的雛形,所以前些年就有建城2500年紀念的說法。

在全國範圍內,這都是少有的古城,特別城址不變這一點,除了蘇州,只有紹興一個了!

接著我們不得不提到「利濟王」之稱的馬臻。當年的會稽太守,在到任之初,就開始研究農田水利。要知道當時的水利,關係著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

後來他發動民眾,創建三百里鏡湖,上蓄洪水,下拒咸潮,乾旱了就泄水灌溉。山會平原9000 余頃良田隨之旱澇保收。當時紹興城牆,跟鏡湖的堤壩融為一體。想像那個畫面,它就像是飄在水上的一座城市。

而在城市發展的歷史中,它更是城市-人工湖模式的開創者。後世文人,如張岱一直追慕鏡湖的淡遠,把其比作大家閨秀。當時紹興城,也迎來了自春秋立都之後的第二次繁榮。

(復原當時的鏡湖)

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王羲之

隋朝的越國公楊素修羅城。到了南宋年間,郡守汪綱重修城牆,並設9門。紹興城市格局就此定型,之後就再沒有大的變化。

從城牆結構來說,設有9門,並帶有水門的,浙江範圍內並不多見。而它所包圍的8.3平方千米的區域,在浙江,僅次省會杭州,排名第二!

從這個城市硬指標來說,紹興作為浙江第二城,已歷時近千年!

這裡有必要列舉城門的名字,東面的都泗門、五雲門,東南的東郭門、稽山門,正南植利門(俗稱南門),到西南西偏門(俗稱水偏門)、常禧門(俗稱旱偏門),再到西北迎恩門(俗稱西郭門),最後是北面三江門(俗稱昌安門)。

它們有些已化入紹興人的日常生活,紮根在這座城市的記憶深處。

後來不論是乾隆下江南經過的迎恩門,還是張岱、周作人的夜航船,都在同樣城牆的注視下,演繹他們各自人生故事。

下面摘錄胡蘭成紹興讀書時期的一段回憶,——選自《今生今世》

從蒿壩換船在內河中行,比外江就是另一番景象,河岸迤邐人家,一路有市鎮。到得鑒湖水域,田地便平洋開潤,山也退遠去到了天邊,變得斯文起來。這裡的田地都是好土壤,陽光無遮攔,所以出得紹興這樣名城。

紹興城此時從船上還望不見,只覺它隱隱的浮在水鄉上,又像是在雲中,卻人語與雞犬之聲可聽得見似的,河水裏漸漸繁密起來的菱角芡葉,與從我們船傍掠過的一隻兩隻烏蓬船,好比從紹興城裏流出來的桃花片。

及至五市門,說是紹興到了,我一看不過是沿河塘的行家店家。東湖鳥門山出石板,此地的河岸塘路都鋪得極好,人家的粉牆也很白,河塘里許多烏蓬船,對河平疇遠山,都在下午的太陽里……

紹興城裡大街小巷,一色是石板鋪的路,許多節孝牌坊,狀元牌坊。又家家後門都是河,地名也是橋,八字橋、廣寧橋、探花橋、等,坐船賽過坐黃包車,探親會友,女兒望娘,外婆到女婿 家,都自家後門口下船,那家後門口上岸,那些烏蓬船,就像要撐入人家的堂前 與灶間,可比小艇撐入荷花深處,那櫛比鱗次的人家便是荷葉荷花……

伴隨著發展,城市的不斷外擴,環城河內已然慢慢地走下舞台。代替城牆的,或許是一條條寬闊馬路,或許還有高架、地鐵,也或許是原生態環境的恢復。

紹興城在歷史上作為榜眼,但在你內心,它就是最美的、你最熱愛的一方水土。此時,已無關指標和排名。

作者介紹:

方鏡,會稽縣人,鄉土主義者,愛好廣泛,無一精通。曾為中文系搗亂分子,最享受無所事事的狀態。


推薦閱讀:

紹興話與日語有何關聯?
紹興哪裡有好吃的早點?

TAG:绍兴 | 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