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中層管理者看的一本書

  • 他被稱為PC時代的超人;

  • 因特爾公司輝煌的締造者,一度為因特爾創造了超過5000億美元的市值巔峰(是的,就是那家「燈,等燈等燈」);

  • 1998年,力壓英國王妃黛安娜、克隆羊多利之父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成為《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 同時,他還是多種管理理念的提出和踐行者,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企業家和商業領袖;

  • 他是喬布斯永遠的偶像,偶像到什麼程度了呢?喬布斯在遇到人生最重大的問題,都會第一時間致電詢問他的意見,譬如97年回歸蘋果,再譬如,後來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時。

請容許我嚴肅介紹這位管理狂人,他就是——安迪格魯夫。

本期,要推薦的是這本《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是的,是格魯夫自己的寫的。(當然,可能你還聽過另一本書,《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也是格魯夫寫的)

首先,我要表示,這本書的書名,爛爆了。

本書的英文原名叫《High Output Management》,直譯過來就是《高效能管理》,不知道為什麼到了中文,就改得降低了好幾個檔次。

但請相信我,土得飛起的中文書名,並不妨礙這是本偉大的著作,如果說彼得德魯克是管理理論大師,那麼格魯夫儼然就是個實戰派,他的全部思想,都立足於幾十年成功的商業實踐。

我們都知道,一個公司的中層管理者,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往上是最高的戰略層,往下是一線員工,可以說,他們是一個公司的核心力量。這本《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就是格魯夫用他因特爾20年的經驗累積,送給中層管理者的初級通關教材。

相信我,裡邊都是實戰經驗,乾貨滿滿,並且,讀來毫不費勁。格魯夫14歲時就當過記者,還是一個有著超級學歷的高材生(啥學歷呢,本科紐約城市大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多年的管理經驗,再加上他大師級的闡述能力,複雜的商業管理理論,總能在他手裡化繁為簡。

不管你是剛開始被提拔從事管理工作,還是經驗滿滿但卻始終有很多困惑,你都特別需要閱讀此書。

德魯克對本書的推薦是:這是一本重要的書,上面說了非常重要的事。

瞧瞧,多麼賣關子(欠揍)的推薦語。

那麼,這本重要的書里究竟講了什麼重要的事呢。

書中圍繞如何提高管理人的管理產出,詳實講了績效評估、效率(槓桿率)、授權、會議、決策、組織架構、激勵、溝通、面試以及如何挽留優秀員工,篇幅所限(老方太懶),這裡只選擇兩三點展開。

在講之前,請容許我先再講講另外兩個有趣且有料的話題。

1. KPI和OKR之爭

大家對kpi(關鍵績效指標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都不陌生吧。是的,只要在公司上過班基本都接觸過,它是企業考核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kpi是最被廣泛應用的一個工具,在無數的公司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那為什麼對很多企業管理者和員工來說,kpi那麼的褒貶不一呢,甚至不少人對這個可以說是深惡痛絕。

kpi 明確了每一個員工的績效是由指標決定的,指標的意思就是明確:你要做什麼,以及做到什麼程度。那麼這個過程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1. 指標設置不當;

2. 指標難以設定,並且指標和績效掛鉤之後,就會出現實現指標的手段和原來的願景不符的現象,最終使目標產生偏離。

因為指標設定不當,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員工,抱怨公司天天讓他們做很多毫無意義的事情。才會出現很多員工,抱怨明明為公司做正確的事情,對自己績效幫助不大,反而某些人使用無恥的手段(事實上對公司本身不好),卻實現了升職加薪的效果。

指標難以設定,比如說要做一個新的東西,因為還沒做成,所以大家具體都還不明確到底這個東西是什麼,很可能要隨著實踐執行,正確的衡量指標才會慢慢浮出水面,這在互聯網創業公司里非常常見。

這種情況不僅互聯網公司存在,傳統的行業,比如說民宿業,都隨處可見。比如說我們定了一個目標:提升服務水平(客戶滿意度),為了量化服務水平,我們定了兩三個指標,譬如說客訴率和好評率。

這個過程中就有可能出現很多控制不了的情況,有些執行層可能就一直盯著這兩個指標,覺得只要能達到指標要求就好了,甚至不惜動用各種手段達成目標,比如刻意讓不滿意的客人不投訴,比如人工刷好評率。實際的服務水平,卻不見得有多大程度提高。

也就是這個原因,很多公司,特別是創新型的互聯網公司,選取了另一條路:OKR。

比如說大名鼎鼎的google,twitter,facebook,還有國內的豌豆莢、知乎、領英中國等。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成果法,它和kpi一樣強調Key Results關鍵成果, 不同的是,Objectives目標是起主導作用,因此,關鍵成果更多是服務於目標的 ,OKR更強調目標和關鍵成果的關聯。

確定了這個思想之後,OKR更多的成為了一個管理工具,甚至它不負責績效考核了,比如facebook乾脆把績效考核分給 peer review去做。這樣的情況下,目標明確後,關鍵成果甚至需要隨著進展隨時調整,以符合目標實現的需要。

那麼你猜,okr的最早提出者和實踐者是誰呢?

是的,正是我們的安迪格魯夫,當時,他還是因特爾的COO。

對OKR有興趣的,點擊從理論到實踐,讓你全面看懂OKR!

2. 把自己和公司主席一起解僱是什麼感覺

安迪就任因特爾總裁的前期,由於受到日本電子業的強力衝擊,公司的儲存器業務逐漸衰敗。大量的內存晶元積壓在倉庫無法售出。那時候,因特爾離市場領先者還很遠。1985年的某一天,格魯夫感覺該做出點改變了。

他的做法很好玩:把自己「解僱」了,順帶著,把主席兼CEO一起「解僱」了。

為了充分表達自己從頭開始的決心,他邀請公司主席摩爾一起走出因特爾的大樓,就好像他們已經被解僱了。

他問了摩爾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下台了,另選一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摩爾猶豫了一下,答道:他會放棄存儲器業務。葛洛夫說:「那我們為什麼不自己動手?」

接著,他們重新回來時,似乎不再是以安迪格魯夫和戈登摩爾的身份,而是以取代過去自己的新任高層的身份。

從此以後,因特爾從儲存器轉向微處理器,開啟了一代矽谷霸主的王者榮耀。

上邊的這個故事,是最近從《吃大魚》這本書里看到的,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企業和工作,以一個「天真」的思維重新看待這一切,甚至會發現,很多看似正常的事情,都是有問題的。

以上兩個故事作為「餐前甜點」送給你。

正餐里,老方只截取其中兩個點。

一. 經理人產出

格魯夫在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

經理人的產出=他直接管轄部門的產出+他間接影響所及部門的產出

他還更進一步得出一個公式:

經理人的產出=組織產出的總和=槓桿率A*管理活動A+槓桿率B*管理活動B....

在這個等式中,經理人所從事的每一項管理活動(管理活動AB...)對整個組織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而對整個產出的影響有多大,則在於這項活動的槓桿率大小。一個經理人的產出便是這些乘積的加總。顯而易見,為了有較高的產出,經理人應該把精力放在槓桿率較高的活動上。

經理人的生產力即其每個單位時間的產出,可通過以下3種方法來增加:

1. 加快每一項活動進行的速度;

2. 提高每一項活動的槓桿率;

3. 調整管理活動的組合,摒除低槓桿率的活動,代之以高槓桿率的活動。

我第一次聽到把「槓桿率」這個詞用到管理上,仔細想想,其實身邊還蠻多這樣的例子的。

譬如說,A管理人事必躬親,大事小事一把抓,自己做得超級多,下屬相比則遜色很多。結果自己累死累活不討好,業績也不好。

B管理人,大膽分配工作,主抓培訓,充分授權,小事不管,大事難事提供指導。結果整個團隊戰鬥力爆表,自己也遊刃有餘。

是因為兩者下屬水平差距導致的嗎,不見得,只是B管理人把時間花在能提高槓桿率的關鍵部分。

所以,一個中層管理者,與其經常問自己: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多?

不如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對?是不是做得太多了?

二. 激勵的應用

激勵要能產生效能,必須要發自當事人的內心。而經理人所能做的只是創造出適當的環境,讓受到激勵的人能好好表現。

激勵是用來提高績效的,而不是改變一個人的情緒或者態度。

我們真正在乎的是隨著外在環境的改變,他的績效是否能隨之提高。「態度」並不是我們要的產出或結果。我們追求的是下屬拿出更卓越的表現。

這個觀點其實蠻有意思的,格魯夫其實是在跟我們說,我們要結果導向,而不是過程導向,而這個結果,必須是實際的效益產出,而不是態度產出。

我們會經常遇見一個管理者,通過各種方式激勵員工,結果,員工每天態度很端正,毫無怨言,大家情緒都很高漲漲漲,打了雞血似的。然而實際上的績效並沒有發生變化,就是說,白興奮了。

一旦某個人受激勵的來源是自我實現,他工作的動力不再受局限。這是自我實現有別於其他激勵模式最重要的特點。

一旦一個人的動力來源是在自我實現層次,他便需要某些標準來衡量進展如何。最重要的一種衡量尺度是對他工作績效的回饋。而對一個致力於自我實現的人來說,事實上回饋來自於他自己。

因此,激勵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激勵,這時候員工的動力來源於自我實現。這時候,又回到了上邊說的老話題,該充分放權了。

格魯夫是這麼形容這個過程的:

當工作成熟度低時,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提供明確且詳細的指示,在這種情形下,上司要告訴下屬該做什麼事、何時完成、如何著手。

隨著下屬的工作成熟度漸增,最有效的領導方式也由組織化轉為溝通、情緒上的支持與鼓勵;相較於下屬手上的工作,經理人應花更多地心思在這個下屬身上。

在更成熟的階段經理人對下屬的干涉也應該進一步降低,主要管理目標應聚焦在確定下屬的努力方式是否合乎部門的需求上。

一旦員工了解了組織的運營價值觀,又具有較高的工作成熟度時,主管便可以開始分權,進而提高自身的管理槓桿率。

當員工的工作成熟度達到頂點的時候,經理人基本上就完成了培訓,這時他工作的動力將主要來自內在的自我實現動力——這便是一個經理人盡全力想追求的境界。

以上,只是簡單截取兩點,算是蠻理論的東西,其實,這本書中講的東西要多得多,並且是真的在教你怎麼做。希望大家,都能抽空去看看。

國內公民基本對格魯夫不太熟悉,實在是因為,在因特爾和格魯夫的巔峰時期,中國的互聯網還只是一個嬰兒。但作為上一代矽谷的領軍人物之一,矽谷精神的締造者,格魯夫在科技界無人不知,影響深遠。

格魯夫先生於2016年3月21日逝世。

最後,引用矽谷知名投資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在Twitter上的話:

安息吧,格魯夫。矽谷有史以來最優秀的企業締造者(很可能未來仍然是)。

推薦閱讀:

認識他們,在炸彈降落之前
有誰看過《刺蝟的優雅》這本書嗎?如何?
《尋妖記》:河邊骨(一)
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最好看的是第幾冊?
如何評價《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TAG:阅读 | 读书笔记 | 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