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體檢是現階段大眾基因檢測較好的切入點
02-03
淺薄的一點理解,記錄一下。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長遠來看,基因技術(測序、編輯)的使用對醫療一定會產生根本性的改變,但是在近期,處於目前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發展階段,靠基因技術治病還離我們有一定距離。n生命科學領域基因相關的明星公司基因泰克(Geneteck)、人類長壽公司(Human Longevity Inc.)、Grail(IIllumina背景)、Calico(Google背景)目前也是在摸索階段;CRISPR的發明者杜德娜和張峰創辦的愛迪塔斯醫藥公司(Editas Medicine)雖然上市了,但是公司明確表明只提供技術,沒有任何商業化產品。n
消費者領域的人人基因組應用場景應該盡量滿足剛需、高頻、市場大的特點。
目前與消費者相關的測序技術應用包括祖源追蹤(23andMe,wegene),無創產前檢測(NIPT,目前唯一市場成熟化的應用)、少部分疾病的檢測(耳聾基因檢測、先天性遺傳代謝病檢測)、腫瘤個體化治療(應用包括相關腫瘤藥物易感性位點的檢測、測序追溯腫瘤原發部位溯源、代謝物/DNA動態監控腫瘤病情)、親緣鑒定相關(DNA尋親、親子鑒定、親緣關係鑒定)等等。n那麼像wegene這樣定位娛樂探索,受眾首先不會很大(小眾、非剛需、低頻)。產品只對於有一定生命科學理解基礎、具有極客精神(比如想知道自己的喜歡香菜相關基因是否準確、同性戀基因指數如何)、有溯源好奇心(南方、北方漢族血統比例)有一定的吸引。同時溯源這個應用場景的產生,是由於美國、歐洲等地區的國家種族歷史因素,人口混雜較多,有一定的鑒別祖源的需求。n對於疾病/癌症診斷相關類的(包括產前診斷、疾病篩查、腫瘤個性化治療),由於限於目前的醫療和生命科學進展,一方面相關程度有時也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相關不能推倒出因果),一方面只局限於病人這個群體,也不適合作為消費者產品的切入。n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所謂的「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不那麼直接,包裹在一個「概念」(如溯源)下,實際是做基因組數據的收集的工作。主要的定位還是娛樂探索(溯源出於好奇、疾病風險檢測不能作為診斷級別的標準其實也是娛樂),比如23andMe、wegene。n
既然是這樣,現階段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基因檢測產品應該包裝在一個大家更樂於接受的概念裡面推出,而不是重新提出一個新概念。目前來看,對於消費者來說,個人體檢是一個比較好的形式。1、體檢滿足剛需(消費升級時代下,普通人越來越關注健康)、高頻(一般公司都會組織至少一年一次的體檢)、市場大(不局限於發病人群);理念上也符合防患於未然的個性化疾病篩查、治療模式。n2、正常體檢就有抽血的項目,消費者不需要接受新事物的成本(可以同時用於常規血常規檢查外加基因測序)。就像正常人不需要知道具體的血液指標代表什麼意思,並不妨礙他每年做體檢。沒有基因相關的知識,也不會增加對於體檢的接受成本。n3、因為基因檢測不能做出診斷級別的判斷,對於基因檢測相關的結果的認知也比較容易接受。檢測出潛在風險,還需專科醫院排查才能最終診斷,這個和常規體檢項目的初衷是一致的,不存在新的認知成本。n4、體檢數據可以隨時間積累,同時陸續與保險(基於個人基因數據的保險計算模型)、個人DNA身份證檔案系統(包括個人基因組ID和腸道微生物腸型ID,與政府合作)、醫院統一化的電子檔案系統(與政府、醫院合作制定標準)、打造相關疾病的社群互動系統(類似PatientsLikeMe,對於慢性疾病、癌症等強調與疾病共處,社群交流的行為比單純的醫療治療更能提升患者體驗)、未來醫院等高階應用場景打通。n
5、個人體檢的推廣宣傳方式主要是toB,用toB的方式做toC可以降低傳播推廣的成本。ToC產品往往需要大量的廣告投入,需要說服每一個消費者;而體檢只需要一次性說服公司的相關管理人員,就能帶來大批量、長期的用戶。總結一下,「個人體檢」的基因檢測技術產品化的方式,適合於目前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發展階段,同時做到消費者易於接受的服務場景,又能持續地進行數據積累,為後續的高端應用場景奠定基礎。 題圖:johnthan授權基於CC0協議
推薦閱讀:
※當前computational biology發展如何?會有怎樣的突破?
※genotype 和 gene expression 有什麼區別?
※如何面對DNA測序平民化所帶來的社會倫理問題?
※目前基因組測序最新的方法有哪些?